这位朴实的老人,如何让全球十几亿人远离饥饿?
1994年9月,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对中国粮食生产进行了调查,提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养活中国人”的观点,并抛出了一个问题:未来中国谁来养活?
第二年,一位朴实的老人用科研成果做出了回答。他掷地有声地告诉世界:我们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他就是中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
01
三年困难时期,30岁的袁隆平看到饥饿的人们到处寻找树皮和野菜充饥,立志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食产量,让人们吃饱饭。他意识到:想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低产缺粮的状态,必须培育出真正高产的水稻种子。
确定了方向,袁隆平开始尝试研究水稻。
1961年7月的一天,安江农校一丘早稻试验田里,一株形态特异的水稻引起了袁隆平的注意。
袁隆平
我突然发现一株很优异的水稻,穗子又大又整齐,籽粒很饱满,鹤立鸡群一样的。
这株特殊水稻的种子被袁隆平保存下来,第二年继续种在田里,但性状发生了分离,不但高的高,矮的矮,抽穗时还早的早,迟的迟。他很失望,但又产生灵感,确定这是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从此,袁隆平坚定了研究杂交水稻的方向。
袁隆平从研究水稻的雄性不育开始,每到稻穗成熟的季节,他就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穗穗地筛查稻穗。终于在1964年盛夏的一天,在检查了14万株稻穗后,袁隆平发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从1964年到1969年,袁隆平和助手们用一千多个品种的水稻与不育水稻做了三千多个杂交试验。然而,他们没有培育出不育株和不育度均达100%的不育水稻。
袁隆平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应该拉开研究材料亲缘关系的距离,拓宽使用的种质资源,搞野生稻!
就这样,袁隆平带着两位助手在当年秋天赶到了海南岛,开展南繁并寻找野生稻。
02
1970年11月23日,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与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发现了一株形态异常的野生稻。
经过试验,袁隆平和研究人员最终确定,杂交水稻试验的突破口打开了!
1974年,袁隆平培育出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小面积种植后,亩产当年就突破了600公斤。之后两年,“南优2号”大面积推广应用,增产幅度达20%。
面对成功,袁隆平没有止步不前,在接下来的近40年时间里,他依然在不断追求水稻的高产。
2011年9月,由袁隆平亲自指导的超级杂交稻试验田进入丰收季,农业部专家组对水稻验收测产。
这次测产结果达到了中国超级稻第三期目标:大面积示范亩产900公斤。从此,中国人将不再为缺粮而发愁!
1949年,中国水稻平均亩产126公斤,到2021年,产量潜力的提升已达一季稻1100公斤、双季稻1500公斤以上。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5的人口。这一奇迹的背后,是许许多多像袁隆平一样勇攀科学高峰的拓荒者辛勤的付出。
如今,被外国人誉为“东方魔稻”的中国杂交水稻已先后在亚洲、非洲、美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试验示范。其中,十多个国家已经开始商业化种植,年种植面积达1.2亿亩。
2019年9月29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当时已年过90的袁隆平,曾私下戏称自己是“九零后”,有两个大梦想:
第一个梦叫作禾下乘凉梦,梦见我这个试验田的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好高兴,我就坐在我的稻穗下乘凉;第二个梦叫作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以毕生心血,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让中国杂交水稻造福世界。
往期精选
来源:CCTV国家记忆
责编:郝多
编审:陈卫平 陈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