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
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为了早日甩掉中国“贫油”的帽子,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决心,用三年多的时间,建设起了我国最大的石油基地——大庆油田,铸就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这是铁人王进喜(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王进喜1923年10月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井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1938年,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先后担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王进喜因不顾自身伤病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被人称为“铁人”。1970年11月,王进喜因胃癌医治无效,不幸病逝。
英雄泪:为全国人民争气。1959年,王进喜作为石油战线的劳动模范,从玉门到北京参加群英会。休会期间,他去参观首都的十大建筑,路过沙滩街时看到行驶的公共汽车上都背着一个“大包袱”,通过询问王进喜得知这个“大包袱”装的是煤气,因为国家缺油,所以迫不得已烧煤气。王进喜听后心里极其难受,感到这是石油工人的耻辱,是自己这个钻井队队长的耻辱。想到此,两行泪水悄悄地从眼眶流出。也正是在这一次群英会上,王进喜得知松辽发现大油田的消息,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
1960年3月15日王进喜率1205钻井队37人从甘肃玉门出发,日夜兼程赶往位于高寒地带的大庆萨尔图。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方、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面对极端的困难,王进喜带领工人们迎难而上。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怎么从车上卸下来呢?他们硬是用绳子拉、撬杠撬、木块垫,一寸寸、一尺尺,把60多吨重的钻机拉到井场,把柴油机、变速箱、滚筒等大家伙,一件件拉上钻台。奋战了3天3夜,终于把井架立在了工地上。要开钻了,水管线没接通,罐车没有,到哪里去弄水?为了抢时间,王进喜振臂一呼,带领工人们到附近的水塘里破冰取水,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0吨水,保证了开钻用水。王进喜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中。
三件宝:“毛选”、炒面袋、羊皮袄。铁人王进喜身上有三件宝:“毛选”(《毛泽东选集》)、炒面袋和羊皮袄。王进喜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没有读书的机会,却有强烈的求知欲。在大队时,不管工作有多紧张,夜里睡得有多晚,他每天总是早早爬起来,在僻静的乱石堆旁念一会儿“毛选”。到指挥部后,他拜了一位师傅,经常晚上和师傅在一起念一段“毛选”,每次念完,他们都要讨论,提出各自的看法。他读“毛选”,不是为了滔滔不绝的背诵,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帮助同志和改造自己。根据毛泽东的实践观点,他反复试验终于找出解决卡钻的一整套办法,打出了当时全战区第一口斜度只有两度多的直井。王进喜能够不断前进,还因为他正确地对待缺点和错误。他们队曾经打过一口废井,每年他都要去看,每次来新工人,也要带着去看,让大家从中吸取教训。
1961年王进喜砸伤的腿还没有痊愈,领导让他当了大队长,他担心把队伍带歪了,整天往井队跑,一天跑七八个队。当时生活很艰苦,粮食都是定量的。他就让家里炒点黄豆面、玉米面,装在个布袋里背着。走到哪里,饿了就抓一把炒面,用开水冲一缸子,这就是一顿饭。队里的干部和工人们都看不过眼,打来饭菜让他吃,他一筷子都舍不得动。有时炒面袋没在身边,他就借故离开,饿上一顿。王进喜还有一件老羊皮袄,这件老羊皮袄已经跟他10多年了。来大庆后,他整天在井场,几天几夜也不回去。在寒风刺骨的日子里,就靠这件羊皮袄挡风驱寒。困了,他把钻杆当铺板,钻头当枕头,这件老羊皮袄就是被子。在天气暖和的日子里,他把羊皮袄铺在地上,紧张劳动后就躺着打个盹,这件老羊皮袄伴随王进喜从玉门到大庆,成了他离不开的一件宝。王进喜一直认为“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他在学习上务实进取,工作上以苦为荣,生产上要求高标准,生活上却永远保持着低水平。
严格家规:公家的东西一分也不能沾。王进喜给家里定了一条规定:“公家的东西一分也不能沾。”王进喜心里只有工人,只有群众。他当队长住在井上,围着一个钻台转。后来,他当大队长、副指挥,成天“跑井”围着十几个几十个钻台转,一刻不停管生产。他对人民满腹柔肠,对自己钢筋铁骨,不沾不贪,甘当一位老老实实的为党和人民奋斗一辈子的老黄牛。
往期精选
来源:学习时报
责编:郝多
编审:陈卫平 陈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