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李强省长阐述新常态的本质特征

2015-03-02 浙江发布


核心提示


  2月28日,浙江省政府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省长李强说,要深刻认识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本质特征,适应新常态的关键是要实现“有增有减”:


  速度可以慢下来,但必须提质增效;


  要通过产业结构高端化、城乡一体化、区域均衡化实现结构优化;


  动力转换要从投资拉动、出口带动、要素推动为主,尽快转入突出制度供给和强化创新驱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全面进入新常态,国内外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内外需增长动力不足。浙江如何适应新常态?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本质特征,突出制度供给,强化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1、新常态下增长速度可以下去,但效益、质量必须上来。



  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的表层现象而不是本质特征,更不是“无可奈何花落去”。速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增有减”。

  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去年我们增长16.6%,今年我们的目标是12%,可以说是“有减”。但我们也“有增”,就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增长20%、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增长20%、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0%、生态环保投资增长20%。这“一减四增”,既体现了提高投资有效性的要求,更体现了适应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要求。

  “有增有减”是贯穿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基本状态。今年我们经济增长的目标是7.5%左右,但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产业的增长目标应该在8%以上,有的应该在10%以上。因此,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的本质特征,必须深刻理解“减中有增”这一核心要义。GDP是这样,投资、消费、出口等各项工作也都是这样。还要认识到,做“减法”很容易,做“加法”很难。因为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的基本要求是,速度可以下去,效益、质量必须上来。按照这样的理解,各级各部门在抓落实时,必须把重点放在谋划“加法”上。“加法”做好了,各项目标任务才算真正完成。



2、新常态下结构优化就是要实现产业高端化、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均衡化



  结构优化是一个与速度变化密切相关的概念。速度变化中的“有增有减”,必然会体现到结构变动上来,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结构优化和区域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表现是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如果今年以及整个“十三五”时期我们的七大产业都能增长8%乃至10%以上,同时持续加大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淘汰改造力度,传统产业比重减下来,我们就能逐步形成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城乡结构优化的主要表现是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城市化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创业创新机会大幅度增加,从而带动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目前,我们的城市化水平大约是64%。换句话说,64%的人口人均收入为4万多元,36%的人口人均收入为近2万元,全体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为3.2万多元。假设我们的城市化率达到台湾目前的水平(80%),那就有80%的人口人均收入为4万多元,20%的人口人均收入为近2万元,全体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为3.6万多元,比现在高出10.8%。也就是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会带动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这是城乡结构优化的核心体现。


  区域结构优化的主要表现是区域均衡发展水平提高。人均GDP不是衡量区域均衡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美国阿拉斯加冰天雪地,没有多少GDP。如果按人均GDP来比较,美国可能是区域差距最大的国家。一般而言,区域结构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该加强生态保护的地方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该发展的地方好好发展、快快发展。二是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距在合理范围内。以丽水为例,去年丽水人均GDP近5万元,约为全省平均的三分之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刚超过3万元,约为全省平均的四分之三;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3600多元,为全省平均的70%。剔除生活成本因素,城乡居民收入大致为全省的80%左右,远远小于人均GDP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讲,丽水的确不是欠发达地区。如果丽水在切实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能达到全省的90%左右,我们的区域发展就相当均衡。这是区域结构优化的核心。


  这三个层面的结构优化,既是转型升级的主要标志,也是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工作举措就是环境倒逼、“四换三名”,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3、新常态下动力转换关键要从投资拉动、出口带动、要素推动为主,转向突出制度供给、强化创新驱动。



  推进速度变化和结构优化,必须加快动力转换。长期以来,我们的高速发展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出口带动、要素推动。去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0.2万亿,占GDP的比例接近80%;出口超过2.3万亿美元,占全球货物出口总额的12%;新增建设用地约800万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0.44%。未来10年,如果我们的投资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出口保持5%以上的增长速度、用地保持每年800万亩的投入强度,10年后,我们投资占GDP的比重会接近100%,出口占全球的比重会超过15%,耕地占用累计会达到8000万亩。这些结果,有的会出问题,有的极为困难,有的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未来的发展,我们不可能持续依靠投资拉动、出口带动、要素推动,而必须尽快转入创新驱动,更多地依靠改革开放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投入产出效益、产品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创新驱动并不是对投资拉动、出口带动、要素推动的否定,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投资的拉动效应、出口的带动效应、要素的推动效应。具体地说,如果现在投资增长1个百分点能拉动GDP增长0.12个百分点,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要拉动0.15乃至0.2个百分点的GDP增长;如果现在出口增长1个百分点能拉动GDP增长0.05个百分点,今后要拉动0.07乃至0.1个百分点;如果现在每亩建设用地平均产出3万元税收,未来应该增长到5万元乃至10万元。因此,所谓创新驱动,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贯穿到投资、出口、消费、生产以及要素投入等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概括起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是一个有机整体,速度变化是表象,结构优化是本质,动力转换是关键。我们要坚持以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稳发展适应速度变化,以“五水共治”、“四换三名”、新型城市化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结构优化,以制度供给、创新驱动推进动力转换,促进我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