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曲人与城的和美乐章——G20杭州峰会见证杭州市民和全省人民的奉献与努力

2016-09-18 浙江发布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城。


  或许是沐浴千年荣光的盛唐长安,或许是智慧之城希腊雅典,或许是永恒之城意大利罗马,或许是千塔之城埃及开罗……


  城市,因梦想而生。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




  一部城市进化史,就是一部清晰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人类历史上城市发展的每一次升级跨越,承载的都是人类文明的飞跃与升华。而一座城市的精神,就是城市居民的集体记忆、共同气质和价值取向。


  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什么样的城。


  当中国把第一次承办G20峰会的使命,赋予杭州这座“呈现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之城时,人们看到了什么?这座城,是否有足够的气度?这座城市里的人,是否有足够的担当?


  我们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如果说,G20杭州峰会是一座桥,让杭州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浙江,那么,走过这座桥,所有杭州人、所有浙江人,都与这座城市一起,迎来一场蝶变。


  这一场蝶变,从2015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2016年G20峰会举办地花落杭州时,就已经开始。它在近300个日日夜夜里,900多万杭州市民、5500多万浙江人民共同付出的点点滴滴里开始酝酿;在G20杭州峰会圆满闭幕后,每个中国人“与有荣焉”的自豪感里继续氤氲生长。


  这一场蝶变,犹如一曲乐章,它自每个个体的独奏而起,打磨后汇聚成和美的协奏,最终共生出万众一心的合奏曲。短暂的会期虽已结束,但这一场蝶变所激发的激扬豪迈的乐章,永不落幕。




蝶变之第一乐章:

勇担责任的独奏曲 


  “G20杭州峰会的成功举办,饱含着杭州市民、全省人民的努力和付出。我们为杭州市民、全省人民感到无比骄傲!”


  这几天,浙江人的微信朋友圈被这样一封信刷屏——G20杭州峰会结束之后,省委、省政府公开发表致杭州市民、全省人民的感谢信。


  感谢,是为了大家的理解:当一些服务保障措施给生活带来不便时,得到了更多人最大程度的理解与宽容,并努力加以克服,保障了峰会期间的市容整洁、市场繁荣、交通顺畅;


  感谢,是为了大家的担当:当峰会按国际惯例需要加强安保工作的时候,人们耐心配合,井然有序,为峰会安保筑起铜墙铁壁;


  感谢,是为了大家的责任:当四方宾朋纷至沓来,随处可见主人翁的笑脸,传递最美浙江人的温度和热情……


  以大局为重,少一些埋怨、多一些责任,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正是每个人这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使得杭州在峰会期间向中外来宾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文明开放的精气神。


  这样的使命感,来自对家园的热爱。


  东河边、五柳巷,一串串五颜六色的风车和纸鹤,在柳树下迎风起舞。这是杭州市民楼赛敏为G20峰会出的一份力。今年5月,楼奶奶开始尝试着把米袋子“变废为宝”,制作成精美的装饰物,还搭配上纸鹤等手工艺品,挂在五柳巷的东河边。“为G20峰会作贡献,其实很简单,每个人都可以从扮靓家园做起。”楼奶奶说,自己虽然无法直接参与峰会的筹备,但尽己所能把城市装扮得整洁漂亮,就是一份迎客的心意。


  这样的使命感,体现在对岗位的坚守。


  盛夏的西湖边,骄阳似火,西湖景区城管执法局女子巡逻队的姑娘们,却穿戴着厚重的装备挥汗如雨,每天至少绕湖行走10公里。在她们眼中,每一回不文明现象的劝阻,每一次突发状况的处置,都是G20杭州峰会顺利举办的保障。这种坚守,体现在每一个岗位上,展现在千万浙江人坚定的脸上。


  这样的使命感,更蕴藏于每个浙江人随时随地展现出来的文明素养之中。

  

  今年3月21日,“迎接G20,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活动正式启动,倡导全省人民践行“礼让斑马线、文明过马路、排队守秩序、礼仪待宾客”的文明风尚。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舟山,老人上船有人扶;在台州,排队买票无插队;在衢州,医院挂号秩序好;在丽水,心有栏杆队伍齐……在浙江大地上,文明有礼遍地开花。


蝶变之第二乐章:

爱与奉献的协奏曲


  笑了,哭了,感动着,幸福着——这是很多人看了一部名为《杭州映像诗》8分钟短片后的共同感受。



  这是新杭州人程方、程晓为G20杭州峰会献上的情诗。为了拍摄这部作品,这对情侣在过去5年里跑遍了杭州的角角落落,一共拍摄了8000G素材、9万多张照片,最后在成片中大概用了1.8万张照片、150多个镜头。


  累吗?累,有时候甚至累哭了。值得吗?当然,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他们说,杭州是一座有活力、有韵味、有如画风景的城市,能为这样一座城市做些什么、留下些什么,这点苦不算什么。


  他们说,泪水中绽放的笑容,更美。峰会结束时,很多志愿者都哭了,为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为盛会的圆满,也为这份圆满背后自己的付出。


  在杭州、在浙江,志愿者从来就是个流行词。伴随G20杭州峰会的召开,在4000余名峰会志愿者“小青荷”之外,杭州下城区“武林好大妈”、上城区“巡防小喇叭”、江干区“凯旋红马甲”……有着各种亲切“番号”的平安巡防志愿者队伍纷纷亮相,汇聚成守护杭州、展示杭州的巨大力量。




  浙江传媒学院学生李梦潇,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小青荷”中的一员。她告诉记者,“小青荷”,取自宋代诗人杨万里描写杭州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青荷”,音同“亲和”,意指志愿者具有亲和力。她和她的同伴们,努力让自己的微笑成为杭州最好的名片。


  Hello,Welcome to Hangzhou(你好,欢迎来杭州)。这是下城区武林街道长寿社区“武林大妈”俞翠英学会的第一句英语,她说:“要是碰到外国游客,能用得上。”为了迎接G20杭州峰会,她一天不歇地参与社区入户调查、立面整治巡查、平安巡逻,“我们守护的不仅仅是峰会,更是我们热爱的这个城市。”


  因为热爱,所以依恋。因为热爱,所以奉献。在过去将近一年时间里,千千万万的杭州人、浙江人,在坚守岗位、做好自己之外,再努力多做一点点、多奉献一点点,为峰会顺利举行提供了绵绵不绝的力量支持。


  过去的两个月,志愿者王煊几乎把每个周末都泡在了宁波地铁鼓楼站。“我们对G20杭州峰会服务保障的理解与支持,都体现在实际行动上。”王煊说,宁波毗邻杭州,地铁站就是宁波的窗口,希望能让地铁站成为一道流动的文明风景线。


蝶变之第三乐章:

共建共享的合奏曲


  人与城市,从来都是共生的。你对城市倾注多少感情,城市自然会回馈你多少惊喜。这份惊喜,就是获得感。如今,为G20峰会付出了很多、奉献了很多的杭州人,正体会着十足的获得感。


  家在1996年建造的小区中山苑的居民楼杨,已经享受了一次“G20红利”——峰会前,小区居民楼不但外墙重新粉刷,楼顶还做了防水处理。在楼杨眼里,这样的改造,并不只是简单的小区生活质量提升,背后是整座城市民生改善的契机。“举办峰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景观和环境的改善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简单来说,就是高颜值而且有内涵。”他说。


  峰会期间,楼杨和邻居一起,做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虽然都是小事,但心里却异常充实。这几天,他漫步在西湖畔、钱塘江边,看着越变越美的城市,想着这里也有自己的一份付出,心里获得感爆棚。


  因为G20杭州峰会期间中外媒体的光顾,梦想小镇“极客创业营”孵化器的CEO吴正珏,如今每天至少接待二三十批参观者,每一次,他都不遗余力地推介创客们的各种项目。他说,杭州是创新活力之城,能在这里生活创业,非常荣幸、自豪,每一位愿意跟上时代节拍的创业者,一定也有共鸣,“‘在杭州点击鼠标,联通的是整个世界’,峰会之后的杭州,一定会越来越好。”


  好,在如画的美景中,在事业的蓝图上,更在生活的细节里。


  如果不带现金,只带一部手机出门,哪座城市你能生活得最好?答案是杭州——眼下,杭州已悄然成为全球最大移动支付之城:98%的出租车、超过95%的超市便利店、超过50%的餐馆都可使用移动支付,甚至相当部分的菜市场摊位也能用手机买单。




  中国唯一被BBC评为“全球公共自行车服务最棒的城市”是哪座?答案依然是杭州。这里不仅有最完善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网络,还拥有遍布全市的信用借还网络,凭芝麻信用分免费借雨伞、借充电宝……


  如果说,越来越通达的路,越来越美的景,还有身边越来越文明的人,是G20峰会给杭州留下的“显性财富”,那么,以人的生活品质和感受为发展方向的眼界和抱负,一定是“后峰会时代”浙江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这一份眼界和抱负,将与这里的每一个人同频共振,让人与城的这一阙乐章,绵绵不绝,声声不息。

  

文字内容源自浙江日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