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大年:唯有陪伴,才能成长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领教工坊 Author 詹大年
每一个孩子成长的历程都少不了陪伴与成长。陪伴,是保护生命,健全人格;成长,是探寻生命真相,满足生命需求。而教育,就是要多给生命一条路,一条可以“玩下去”的路。在孩子发展人格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坚持“孩子立场”,满足生长需求,不破坏成长规律,孩子就会向好的方向生长。当然,教育从来都不简单,作为老师,也许终其一生,我们也无法找到每个孩子所需求,所适配的“教材”,但我们必须始终走在探寻的路上。
教书40年,错了30年,错在哪?
1981年,我从师范毕业参加工作,那时18岁。我没有上过大学,或者说没有以学生身份跨进过大学的门槛。18岁参加工作,38岁辞职从湖南走出来,48岁创办了丑小鸭中学,现在59岁了。
我在湖南有20年公办学校的经历,也当了13年半的校长,还是比较好的校长。我教了40年书,但是后来发现自己错了30年。
为什么教40年,错了30年呢?下面我会讲到底错在什么地方。
2011年,我创办丑小鸭中学。丑小鸭中学在昆明,学校很小,专门招收来自全国各地初中阶段家长管不住、学校管不了、厌学、弃学、游走在社会边缘的孩子。
十年了,将近三千个这样的孩子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状态。
在丑小鸭中学里,最多的是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的孩子,最多的是家庭中父母亲学历高、收入高、地位高的孩子,最多的是颜值高、情商高、智商高的学生。
为什么说我做了40年,错了30年呢?
因为我对教育的理解错了。刚刚参加工作的几十年,我从来就没有想过到底什么是教育,或者什么叫老师,什么叫学生。
这些年,我终于从读书人成长为老校长。我想陪伴是为了保护生命、健全人格。
陪伴,是保护生命、健全人格
人格,我个人理解至少有四种含义:人的品格;人的资格;人的性格;人的角色,或者是人的身份、责任。
这张照片,这是我一位学生入校时候的样子,这种孩子有很多。为什么一个孩子愿意忍受痛苦,他也要这样做?因为他内心很复杂。
昆明丑小鸭中学一位刚入学时的孩子
目前,丑小鸭中学有110多个学生,一些是因为家庭教育而引发抑郁的,他们在全国各大医院吃了两三年药也没有效果,家庭绝望的学生占30%。
但是,这些学生一旦到了我们学校,快的一两个星期,慢的一个月,就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这些事情一样。
这些孩子,他们现在很阳光。这是孩子们参加县里艺术节的样子,我们每年都参加县里艺术节,孩子们每年都能拿一等奖。这是他们上课的样子,其中有一个女孩三天前还在夜总会里卖酒。
我现在认为:教育,是为了发展完整的人格,特别是其中两个字——“完整”。
只有完整的人格,才有完整的事业;只有完整的事业,才有完整的幸福。很多企业家半途而废,虽然有的可能是政策原因,但更多的是个人人格的因素。
可以这么说,学历越高的人,成就越大的人,往往人格越不完整。这句话大家不要生气,事实往往就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人的人格最容易走直线,人在获取某种信息的时候,往往特别容易排斥其他信息,而当一个人在排斥其他信息的时候,他的人格往往就会产生缺陷。
让优秀的人成功,让成功的人幸福,这就是教育的价值。优秀、成功、幸福往往是不对等的。优秀的人不一定成功,成功的人不一定幸福。
陪伴,是用自由生成规则,
让规则守护孩子
就像我刚讲的,校长陪伴学生,是校长让学生自由的生成规则,然后让规则去守护孩子,而不是由校长守护孩子。
今年7月,我把学校搬到了一个新地方。以前的地方很闹,搬到新地方后,我把教学楼的一楼改装成了一个书吧,所有的孩子进教室上课前都必须经过书吧。
昆明丑小鸭中学教学楼一楼的书吧
大家可以看到,一边是书吧,一边是行政中心,里面的房子是校长的办公室,你看孩子们有的在看书,有的在弹琴,还有的在上网。我很少见到有哪个学校教学楼一楼是书吧,孩子们必须通过书吧去上课。
刚开学的时候书吧里面吵得一塌糊涂,有老师说这样做不对,他们没法办公。我说,你见不到孩子,你办什么公,你办公干什么?
有老师建议,书吧里面太吵了,要不要写几条纪律贴在墙上?第一不准干什么;第二不准干什么;第三不准干什么。
我说不能写。孩子们在这里聚集,一定是这个地方给他带来了利益,他喜欢,一旦喜欢就会慢慢生成规则,所以让他们吵吧。
两个月后,书吧竟然成了规则最好的地方。所以,规则不是老板讲的,规则不是校长讲的,规则是因为孩子、因为员工获得了利益而自动生成的。
有自由,才有思考,才有责任,才有规则,才有创造。对于人生来讲,有三个词最重要:主体、个性、自由。
我们有一位来自四川的家长,在美国读博士,也有自己的产业,但他的孩子非常不听话。孩子18岁离家出走,不上学了。她妈妈和我讲,“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我的孩子,但是这个家伙怎么这么不听话呢?”
大家想想问题出在哪里?其实,问题就出在主体的认同差异上。
你认同最好的,也只是你认同的。孩子也有自己认同最好的,那么他认不认同你这个是最好的?不一定,为什么?因为父母亲这一代人缺乏物质,所以他们认为物资供应是最好的,但是孩子他不缺少物质,而是缺少自由与关心,所以不一样。
主体是谁?自由是什么东西?这是作为一个企业也好,还是教育设计者也好,要考虑的前提。
陪伴,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建立关系
这个孩子23岁,他是我们丑小鸭中学的第一个学生,13岁时因为不听话,被送来我们学校,他是南京人,个子很高,也很帅。
昆明丑小鸭中学的第一位学生
他很调皮,爸爸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到我们学校后,他说自己不想上课,我问他想干什么,他说想画画,我就给了他一间教室,让他自己去画画。
有一天,我发现他指着一位老师在骂,他说老子想打死你,我说你去打,他说打不赢。我告诉他,打不赢你慢慢练,不然你就是在讲废话。后来,慢慢地他就不吵了。
有一次,我问他想参加中考吗,他说很想。但他觉得自己考不上。因为他考的最高分也只有200多分,而中考要500分。我告诉他,如果你能考500分,我就把你送到最好的高中。结果他中考考了501分。
前几天,我的一位学生和她妈妈找我合影。这位女孩14岁,广东人,上过七个学校,最后还是没有办法上学。到我学校后,第一个问题就很挑战我。
詹大年与学生及学生家长
她问我她好看吗,我说好看。她又问我她化妆好看吗,我说好看。她说那明天化妆给我看。我说:“你不化妆可能更好看,因为人最漂亮的就是青春。”实际上,她第二天没有化妆,因为她之前是在找主体的存在感。
然后,她又问我学校可以谈恋爱吗,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我只好告诉她,等哪天你看上谁或者谁看上你,你再来问我这个问题。
很多人会觉得校长怎么可以这样说,学校怎么可以谈恋爱?但我这样说,不光为了解决问题,还有建立联系。
对她来说,这是她的生命需求,生命需求是从身体里生长出来的,能不能满足?不一定满足。但当一个人的生命需求被觉察、被关注、被理解、被满足的时候,这个人就是幸福的。
不要想去解决问题,因为我们有的人在解决问题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本身,而是为了把问题给消灭掉。比如,很多学校是在消灭问题孩子,而不是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不是觉察问题,不是满足需求,而是要“消灭”这些孩子,择优录取就是要“消灭”一些“不行”的人。
人是关系的动物,社会是关系的产物,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才有好的成长。
这张照片是一家三口,两个大人曾经是丑小鸭中学的学生,小孩是他们的儿子。现在他们已经是小老板了,将来可能会成为企业家。
在丑小鸭中学相识的两个学生及他们的孩子
这个女孩16岁到我们学校,当时她初中二年级,已经读过七个学校,是一条街的“大姐大”。但她在丑小鸭中学待了很长时间,还当了学生会主席。
后来她和我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有次她在操场上吃苹果,我从她身边路过,她问我吃苹果吗,我说吃呀,她就顺手把苹果递给我,我三两口就啃掉了。她后来说,那一分钟她感觉到我是她爸爸,因为她很小的时候爸爸就不在了,她认为这样的事情只有爸爸才会做。
照片中的这位女孩刚从山西来,她从12岁开始辍学,现在已经17岁了。白天在家睡觉,晚上通宵玩手机,这样的生活她过了好几年。她父母拿她一点办法都没有,送到丑小鸭中学来,结果从第四天就开始看书了。她妈妈知道后很高兴,说这个孩子已经三年没摸过书了。
这张照片是我们的食堂,有点像书吧的感觉;这张照片是我带他们爬山的样子;这张照片是我陪学生读书的时候拍的;还有,这张照片是我在操场上陪学生们做游戏;这张照片是学生们给我画的素描,有点像上海滩资本家的感觉。
所以,教育是建立关系,关系是满足需求。生命不只是科学,所以教育也不只是科学。那么很多问题我们不能解决,怎么办?唯有陪伴,才能成长。
谢谢大家!
去《未来学校》,看见孩子一样的孩子
我们很久没有见到活蹦乱跳的孩子了。
但是在《未来学校》这部电影里,你可以见到你那活蹦乱跳的孩子。
没错。就是你想见到的你的孩子最好看的样子。
我为么要推荐《未来学校》这部电影?
第一,《未来学校》快要杀青的时候,我驱车600多公里到了宜宾凉水井中学拍摄现场。
第二,徐立导演向朱永新老师汇报《未来学校》拍摄的时候,我陪他去了北京。
第三,《未来学校》的后期制作我提了很多意见。
第四,拍摄《未来学校》的原班人马现在就在我的丑小鸭中学拍摄记录电影《丑小鸭的天空》(暂定名)。
(上图:《未来学校》在凉水井中学杀青时我驱车600多公里赶去了。
(图:徐立导演去北京向朱永新老师汇报《未来学校》拍摄情况时,我去了。)
就凭这几点,我就得很“自私”地推荐《未来学校》。
但我不自私,我拿我41年的全部“积蓄”打赌。
我对徐立导演说:“我希望你拍好《丑小鸭的天空》,希望这样的教育记录电影能够引发我们对教育的批判和反思,也让大家看到教育的出路和孩子的未来。更希望让社会看到孩子,看见孩子。如果你能坚持这个方向,就算把我的丑小鸭中学拍‘垮’了,即使丑小鸭中学消失了,也值得!好的教育记录电影太稀缺了。”
好的教育电影真的太稀缺了!
但《未来学校》无疑是一部好的教育电影。
因为,这部电影看到了孩子,这部电影让大家看见了孩子。
包括我——一位41年教龄的老教师。这部电影我看了4遍,每一遍都可以让我更深刻的看到孩子。每一遍都为我自己流泪——这些,我教书41年,就为什么从来没有看到呢!
那个孩子,或许就是你的孩子,为什么游戏成瘾,看父母横眉冷对?
那个孩子,或许就是你的学生,为什么情绪抑郁,每天一幅“宝宝不高兴”的样子?
这个妈妈,为什么想笑却变成了哭的样子?
这个爸爸,天天想着孩子反而却让孩子忧郁?
真正的学习如何才能发生?
真正的教育如何才会自然?
学生需要怎样的学校?
孩子需要怎样的父母?
在《未来学校》,看见学习该有的样子,看见教育本来的样子,看见孩子未来的样子。
因为看见,才没恐惧。
因为相信,才有未来。
——2021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