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人、看见美、看见生活:从“B612星球”出发,追寻学校的“心灵操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佰特博雅工坊 Author 张延银
张延银
温州市名校长
浙派名校长培养对象
佰特博雅工坊校长故事会嘉宾
他不仅追问教育,更追问文化。参与发起在全国都具有知名度的民间公益文化空间——半书房,负责策划并执行各种名家思想(艺术)沙龙活动,参与多种阅读文化空间的创意设计和活动策划,是温州市年度读书推广人物。
办一所看见人、看见美、看见生活的学校是他一直致力追求的办学理想,他特别强调办学要去关心人的精神成长,关注人格的养成,为每一个孩子的生命自觉创造更多可能。其在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创建的“B612星球”微型图书馆案例应邀在中国南方阅读论坛和国际图书馆论坛上作主题演讲,并被《中国教师报》“教育家”专栏以《从B612星球出发》为题报道。
好的教育应该接受心灵的指引
为什么会把“心灵”放进学校文化表达里?
在我们学校——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的门厅。每年三月到五月,还有十月、十一月的时候,学校门庭的这两树三角梅就会开得特别灿烂,因为有这两树花的热烈迎送,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们的内心感受就变得完全不一样。所以,我常常提醒师生,“一定要当心看”。这样的盛放是不能错过的,每一天要记得多把自己的眼神交给这样的事物。自然从来不会辜负我们,这种盛开就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所谓季节的美好,就藏在这样的草木里,其间有自然传递给我们的全部美善。
我经常会引用泰戈尔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就是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这个被称为学校的地方必须是一派盎然生机,是教和育的生发地。真正的教育很多时候是在知识之外,也在分数之上,是关乎精神,是连接心灵的。
所以,我特别强调办学要尝试着把教育的宾语从学校回归到环境,让教育的气息从知识回到生命,经常要去追问,我们作为人,在学校这样的地方要如何存在?如何发展?如何超越?让孩子在学校这个地方能自在生长,展现出他们应有的模样。办学,就是要努力去把学生的眼神打开,继而开启心灵,触及灵魂,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精神家园,去欣赏我们世界的真善美,让生命的天地更辽阔。
刚才,王胜老师问我为什么会把“心灵”这样一个词放在学校文化这个维度上来讲?对门庭这两树花开的思考或许就是一种回答。在我的办学实践中,我越来越赞同——教育质量的根本就在于我们生命的质量,在我们自身的生命自觉。回到学校,我们就必须认真对待学校生活中“人的生命质量”,不断去思考——你在哪里?你看见了什么,你将会把孩子的眼神引到哪里去?我认为这些追问是非常重要的。做教育,始终要有自己的心灵的选择,所以从这样一个维度来讲,学校这个地方就应当是一个温存和美好的心灵世界,要把“美好的心灵世界”这个词语变成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呈现给我们的孩子,凸显在我们的办学中。
讲到这里,我想和大家一起追问最近的一个高居热搜话题榜的事件:我们看东方甄选直播间董宇辉的直播带货,我们看到了什么?董宇辉用极度真诚的态度,用充满魅力的表达,让东方甄选的直播间火速创造在线人数的奇迹,甚至有人说颠覆了直播产业的生态,进入直播间看他直播的人,也在把他的直播带货当做一堂堂课在听,听董宇辉的直播,你是否也会经常自问——我为什么就讲不出来董宇辉那样的话?董宇辉的语言怎么就那那么打动人?反观之下,是否感觉到我们的心灵怎么会如此的粗糙?整个世界在董宇辉的眼中为什么会是这般的温润,这样的美好?有些人因为看了董宇辉的直播,买完一袋大米之后又买了一袋,这是真实的,因为我也在买,我们买的仅仅是他的直播的货物吗?
爆红后的董宇辉说,“报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如果大家在直播间里面学语言感到开心和放松,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开心的事。”变化是互联网极速放大的效应,不变是董宇辉真实不虚的人格,是他在顺境逆境里同样的欢乐人生态度。在他的直播间,人们是被一颗真实美善的心灵所共情,共情被这种心灵价值附加后的人间美好。反观当下的学校,如何我们也能把一个一个的心灵价值不断投射在我们学校真实的教育现场,我觉得我们的学校也会非常的美好。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告诫人们:“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而我们有太多的训练、照料和控制,有太多漠视孩子的处境和心灵的自以为是,没了爱的滋养,在机械、苍白、了无生气的活动中完成。好的教育需要相互的照亮,要关注的是,“如何调动并实现人的潜能,如何使内在的灵性与可能性充分地生成。”
是的,教育本来就是充满灵性的,就看你把自己抛向哪里。我们如果能少一些被动和功利的选择,接受心灵的指引,一寸一寸找回学校生活应有的真诚和魅力,去表达出学校应有的社会责任和良知,那么学校归来就会在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里真切起来。
美好的东西是行出来的
如何用自己的理念去影响学校的团队?
我很少刻意去讲我的办学理念,更多的做法是把自己的办学思考变成一个一个可见的行动,把想法隐藏在行动里,“美好的东西是行出来的”。我确信行动比思考更重要,思想指向的是无限,但是无限一定要在有限的事物中得以呈现。我今天的分享题目中的“从B612星球出发”,就是一种有限的可见的呈现。关于学校的心灵以及学校的心灵在真实教育场景里该如何去表达和传递?方法和逻辑是什么?或者说实现的路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必须回到真实的办学现场,通过一些很具体的案例来回答,这同时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如何看见学校的心灵?我在办学实践中,特别强调了三个看见,既看见人、看见美和看见生活。在这三个看见的背后,或者说在讲述我的办学故事前,我想必须把一个背景案例先做一个铺垫,就是我写在分享题目中的“B612星球”。
或许很多朋友一听到这个名字,早就亲切十分了。在我的学校,“B612星球”是一个学校新空间的命名。是的,这个名字来自法国著名作家圣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写下的一本世界级的经典《小王子》。《小王子》是“具有先知呐喊的伟大价值”的经典,已经延伸出无数的研究和分析,影响深远。我们可以去读不同版本的翻译和与之相关的书籍,还可以进电影院和剧场,观看不同的演绎和解读,《小王子》已成为这个世界无数读者生命中的核心故事。
“在他们孤独时提供精神庇护,在他们失望时给予慰藉,在他们寂寞时带来希冀;在他们漫长一生的寻觅与向往之路上,充当不可或缺的良伴;当他们置身于日益冷漠的世界中,这本哀而不伤的书,仿佛一块充满理解的温暖之地。”
这也是一本被无数人们,无数次抵达的经典中的经典,每一次抵达都会有不同的领悟。“它是一曲关于情谊与陪伴的颂歌,充满单纯和美丽的令人心醉的景象。”《小王子》是如此奇妙地连接起每一个遇见它的生命,每个读者都会将作者的梦想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遇见这本经典也成为我办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启和开始。
“只有用心灵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小王子》里的这句话是埃克苏佩里送给世界的一份真挚礼物,这句话也被设计在我学校这个称为“B612星球”空间的一面墙上。我想,学校的心灵也就隐藏在其背后,因为我认为的好的教育就是看不见的发生,却又是一点一点触动心灵的。从这个维度上来讲,《小王子》也堪称一本教育的经典。
是的,我们把《小王子》这本经典化成学校的一个空间,去实现两个维度的发生。一个是让来到这个空间的孩子能尽情的嬉戏玩耍,沉浸式的交往互动,满足孩子的闲暇或留白。另一个维度,《小王子》作为一本经典的文学读物,孩子抵达这个地方,也就抵达了一个文学的世界,龙应台先生说“文学是让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B612星球”不只让孩子们遇见了《小王子》,遇见埃克苏佩里,也同时遇见了我们放置在空间里的其他文几百本学经典。你看,人类群星就在这里闪耀。
我经常说:“我在寻找一个故事,让学校这个地方能够被看见。”遇见《小王子》,这个愿望似乎悄然实现了。《小王子》的故事在一个真实可见的空间中降临,从学校中一点一点生长起来,融入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如果你来到我们的学校,绕过学校门庭的两树三角梅,在内操场的几棵大树的中间,你就会被一个圆形的平台吸引,上面有一幢玫瑰红的钢架结构的小屋,左边是一面落地玻璃窗的小型图书展示墙,右边设置两架秋千。在B612星球上,学校的标识被奇妙地设计成一个“星球”,小王子就站立在学校这个“B612星球”上,一架飞机从学校这个“星球”起航——梦想启航。“愿每个孩子,在学校这段旅程中,经由B612星球,也能以月为船,有梦有光,步履不停。”我们期待着这个“B612星球”,能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回想象力、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找回对事物那份最自然和亲近的感悟和热爱,找回发梦追梦的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站在梦想的高山上,自由的表达,以丰富性将内心向世界敞开,学会爱,看到美,看到爱,因为在爱里,有快乐、有成长、有遗憾、有惆帐、也有眼泪……彼此照亮了对方的生命。
B612星球,让我看见了学校的心灵。
南京的周益民老师是一个研究《小王子》的教学专家,他知道我们学校把《小王子》这本书变成一个校园空间的做法后,给我们推荐很多关于《小王子》的资源,他说希望能够带着很多《小王子》的优秀译者来到我们学校,看一下这个实实在在的“B612星球”,这也是我们非常非常期待的遇见。
在完成“B612星球”之后,我们对学校的想象也在不断突围,空间意象不断生发。“B612星球”与学校正在彼此成全,我们不断通过这个小小的“B612星球”去看见整个学校。在“B612星球”里,我也看到了——如果学校空间和文学建立起关系后的无限可能,从文学中获得启示后的空间,它必将变得伟大,变得深刻,变得欢愉。因为文学,空间就能实现生命的连接:与作者,与自己,与世界。
最奇妙的是,“B612星球”也让我看见了对每一个孩子的信赖的力量。“B612星球”上只设置了两个秋千,但我们学校的孩子2000多,“2000个和2个?”,这是一个让大家都提出质疑和担心的真实问题。大家跟着我去看看“B612星球”开放第一天的情景:孩子们从校园各处集聚到B612星球,有人发现了秋千,有人试着荡起来。没错,是真的秋千,是真的可以荡起来的秋千。不一会儿,两个秋千前就排起了长龙,原来孩子们在自发排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秩序,是美好心灵的一种外显。队伍中开始有人数着“一下”“两下”……慢慢地,数数声不约而同地停在“五下”,孩子们正在默契地建立了荡秋千的规则——每个人每次最多荡五下,至今只有有人排队,“规则”就会默认启用。那一刻,我们所有对秋千可能会引发的问题的假设是被击得粉碎的。记得王胜老师来到“B612星球”时,就问过我这个问题:“一个学校两个秋千到底够不够?”我的回答没变:“两个秋千当然不够,但是两个秋千就是一种开始,两个秋千赢得了孩子对学校的喜欢,两个秋千也提醒了我们儿童是可以信赖的。”所以,这次经历也给予我们的管理团队一个真切的警醒:我们对儿童的信任到底有多少?给予孩子无限的信任吧!孩子们会用发自内心的选择,给出他们喜欢的学校样子的回答。
信任就在可见的价值传递里
家长(社会)是如何看待心灵教育,对学校的办学信任吗?
三年前,我回到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工作,出任学校第五任校长。几年的离开,随着县城新区东扩,原先学校的一些优势,比如地理位置等都在悄然弱化,生源也发生结构性地变化,学校的发展确实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2008年,学校曾经承办过第七届全国新教育年会,那也是这所学校办学历程的高光时刻,全国人大常委、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亲临学校会场,发表那一届年会的主旨报告。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六字校训——源于心·成于行,就是时任校长金志明(金志明校长现担任上海民办协和双语学校浦东校区校长)带着我们一起用心提炼形成的学校办学理念的核心表达,邀请了朱永新老师为我们题写,金志明校长还用心觅得一块美石,把朱永新老师题写的校训镌刻其上,置为校园一景。
但是,三年前我回到学校的时候,发现石头四周的隔离带的花草都长高了,一丛芭蕉几乎把石头严严实实地遮盖着,如果不是特意去看,“源于心·成于心”六个字还真是不容易看见。记得,我回来担任校长的第一个晨会上,我询问全校的孩子——在我们学校,有一句非常重要话,你们知道是哪六个字吗?全场的鸦雀无声,给了我一个不小的触动。我私下也问了好多同事同样的问题,好些人经过一些提醒才隐约记起,也有人似乎已经不在乎知道不知道了,更别说和我展开对这六字校训的价值和意义的探讨和对话,这六个字真的被悄然遮蔽着,而学校却依然在发展前行,校训俨然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于我,却心有戚戚焉,似乎学校的灵魂也被遮蔽了一般。
重新擦亮“源于心·成于行”,刻不容缓。我开始着手改造校园的第一个空间,围绕校训石,一个圆形平台的构想开始变现,拆除石头周围的隔离带绿化,移走芭蕉,校训石被一个圆形平台托着,完整完美呈现着,顶天立地。孩子们和“源于心·成于行”开始正面相逢,走近它,书空它,甚至拥抱它。我说,这样的变化后,孩子们是可以听见这六字校训的呼吸的。现在,校训石平台也成了学校最具文化的留影处,备受钟情。从此,“源于心·成于行”也开始重回学校的生活,荡漾开去,生生不已。
经过三年时间的不断传递和编织,六字校训成了一份独特的生命礼物驻进人们的心里,“源于心·成于行”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力量,帮助老师、家长和孩子们,去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解学校,理解自己,一座真实可见的桥梁,一个不可或缺的密码,是学校的心灵底层,是学校的灵魂内核。
作为教育主张的学校表达,我也开始一段溯源之旅,厘清六字校训的上层结构,重新注入新的内涵解读,为学校新启航凝心聚力。门厅上的“小学大志”牌匾,就表达了我们对小学阶段办学价值的理解和确立,两边悬挂的“教天地认识,育生命自觉”来自叶澜教授的两句话,则传递着我们对教育本质及什么是好的教育的追问。我们期许所有的孩子在小学六年的时间里,经由学校这段旅程,成为一个内心明亮生命自觉的人,笃定行动信仰行动的人,把行动力转化为自我教育的完成,正所谓“诚者自成”,价值观转内化为价值,一点一点,一寸一寸,去抵达自己的未来。如此,“源于心·成于心”这六个字里,不正是我们对美好教育的所有期吗?
如果我们一直努力地把这样的教育价值传递出去,这样的学校样态构建起来,真实地在孩子身上发生,在学校课程里面呈现,在学校活动里表达,家长还会不信任学校吗?孩子还会不喜欢学校吗?成长还会不真实发生吗?我想一所好的学校,是要去不断擦亮办学价值的,这里面有一个大世界。
现在,每一年的毕业课程清单上,都会有书写校训活动安排,从中挑选出一些优秀作品,在毕业典礼上作为礼物赠送给学校,布置在一些公共教室里。其中还会有一副作品,会被悬挂到学校门厅通道的墙壁上整整一年,直至下一届新的书写作品的到来。悬挂仪式上,我们还会邀请入选者的全班同学都来见证留影,还会有专题的报道分享到家长。那些看到自己的书写被学校如此重视,他们对六字校训的感情也自然更加深刻,六年直至一生,生生不息。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背后其实就是给每一个孩子送去祝福,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旅程中获得精神力量的加持,学校灵魂就闪耀其间,照亮每一颗美善的心灵。现在,学校每一学年都会提前谋划整年的德育大主题,每一个活动基于大主题曲形成再提炼核心表达,和“源于心·成于心”的价值内核紧紧相连,“从这一刻出发”就是这学年的德育大主题,“宝葫芦的秘密”是上学期的开学典礼主题,“去找到自己的那颗星星”则是今年毕业礼的主题。解开每一个主题,都是“源于心·成于心”的一个小支流,汇聚的景象里就有我们对“大学之道”的“理想、希望和意志”,这也是一个不断不断累积和突破的过程。正是这样的办学精神的擦亮,我们看到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渐次形成,不是空穴来潮,是一点一滴的真实建设,更加真实明朗,学校越是做真教育,就越容易获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拿云,原来是座亭!
关注心灵操练的学校课程是如何构建的?
学校的课程实际上就是学校文化落地扎根的常态体现,办学文化一定要在课程里不断地深层拓展,荡漾出应然的力量,在无数的课程生发里,学校的心灵才能够真实地生存、发展和超越。
我分享一下这张照片的故事,试着回应刚才王胜老师提出的关于课程的问题。
记得那一天,我推开办公室的门,好一大片云就飘在对面的天空,一个孩子趴在门口走廊的栏杆上心无旁骛的看云,那一刻,我看到的是一个沉浸在这大地之美里的孩子,与之息息相关的一切,是何等亲切。可是,这时候上节课的铃声响了,孩子马上要转身要跑走,我拉住了他,“不急不急,来,孩子,我陪你再看一会儿云。”我确定,在这样的闲暇里是,孩子有心流的,好的教育就隐在这样的留白里,得以发生,得以抵达心灵。“为看云而看云”,那是心灵操练的时间,那是生而为人的美好。我也确定一个真正美的校园要关照并回归人的价值,具有无时无处不在的生命气息。
去年,我有幸听到了著名历史学者傅国涌先生给孩子们上的一堂课,先生引用李贺的“少年心事当拿云”为题,开讲什么是好的母语教育。在听课时,我就不时回想起这个看云的孩子,从“看云”到“拿云”,一个大胆地构想也在悄然酝酿起。如今,“少年心事当拿云”已经被我们化成一座真实的亭子,出现在校园的“一亩田”里,取名正是“拿云”。当我把落成亭子的消息告诉傅国涌先生时,他说:“拿云,原来是座亭。”真是妙极了的一句,学校对孩子的人格品质的期许就这样被一座亭接住了,围绕“拿云”而来的课程生态也在悄然生发。
“日华云烂纠缦缦天,鱼跃鸢飞活泼泼地。”这幅五华书院的楹联也被我们借用在拿云亭里,呼应着“教天地人事”里的“天”和“地”,听从天地召唤的孩子来到这里,听风看云,烂漫活泼,连接起心灵的四季。亭成了,云也就来了,“思想要落在大地上才能发芽!”在拿云亭,老师们带着二十四节气课程来了,让孩子们围坐亭下,背诵古文,书写抒发,感受季节的节奏,亲近生命的朴素和真实。一座亭,在更低的地方接住了孩子,让一片云抵达了孩子的内心,这般美的教育境界,我想这也是任何一所好的学校都应该有的美的立足点。
有一天,郭初阳老师从杭州来探访学校,那天正好赶上那云亭的启用仪式。于是,拿云亭的故事里就有郭初阳老师的“拿云第一课”。那天,他即兴开讲,为我们找到了拿云亭的另一半心灵。
……
我们说少年心事当拿云,一个人从小就目标远大,有凌云之志,这是不错的。但是,也不要忘记,少年心事当拿云的后半句是——谁念幽寒坐呜呃。
幽寒,幽静寒冷;呜呃,悲叹之声。这句的意思大致是说,当我处在悲伤孤独情境中的时候,有谁来理会呢?也许,我也并不愿意把幽寒呜呃的光景向他人展示。
我们坐在拿云亭里,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只要拿云,不要幽寒呜呃呢?不是的。人生有阳光和云,也会有风风雨雨。请想一想,如果一年365天,天天都是阳光,就成了撒哈拉大沙漠!人生需要阳光和云,也不要拒绝坏天气,刮风下雨电闪雷鸣。正如我们常常有开心的时候,偶尔也会哭一哭,难过一阵子,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今天在这个亭子里,来的时候我们记住了前半句“少年心事当拿云”,离开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后半句“谁念幽寒坐呜呃”,谢谢大家。
精彩极了,拿云亭不简单啊!从“拿云第一课”出发,我也看见一个叫“拿云”的课程在不断打开和丰富着,拿云就在那里,无中生有,也是无心插柳。
去年,学校收到了两位毕业学子的两篇文字,拿云亭原来也在孩子的心里长起来了。
坐在亭中,我等待一阵风来叩响我的心,拿云亭上的风铃发出大雁塔旁应有的长叹,揉进云的悠,亭的沉,荡在心间。这个亭拿住了云,也拿住了我的心。雨仍在下,这是来自几百年前喜雨亭的问候。三味原来是个书屋,喜雨和拿云原来都是亭。
——六1/叶悠然《亭成》
你看雨停了,我来了,和亭子前的那棵柿子树一起仰望天空,立志向上。周边的空气清新,少年的眼神清澈。风声带着美好愿望前行,越走越远,仿佛在与柿子树对话。天空中,我的心与树的心相交于同一个点,点是亭的眼睛。一片云过,一阵风来,吹散满天的少年心事。少年心事当拿云!拿云,原来是个亭。
——六4/陈天悦《拿云,原来是个亭》
读到孩子们这般灵动的文字,怎么能不感动呢?如果由此去追问“学校是什么”,答案很多时候是会在知识之外,分数之上的,更多是关乎精神,连接心灵的。你看,每一个孩子在这里所经历的时间,眼神所交往所投射的事物,就会成为他(她)心灵的一部分,人格的一部分。我们要相信学校是有灵魂的,好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种看不见的发生,却一点一点去触及孩子们的心灵,让每一个人天性中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到健康生长。学校如何去看见孩子,看见美,看见生活?学校如何为孩子的生命自觉创造更多可能?每一个真正的办学者都要给出自己的答案的。
“这条路主动漫长,不会是一条捷径,不可能轻易抵达。”正因为这样,我想我们职业里的艰辛和努力才更有意义。
从自己出发,去看见人的心灵
你眼中的美好的教育是怎样的?
“教育质量的根本在于我们生命的质量,在于我们自身的生命自觉。”我要再次强调我在开头就提到的这个认识,我们真的需要转身停驻下来,认真地思考——“本真的教师的纯粹心灵所具有的精神气质”,勇敢地去追问——“真正的教育者是谁?谁可以称得上是人的教育者?”我认为美好教育就是从自己出发,去看见人的心灵,不要绕过自己,因为如果你看不见自己,你也是无法真正看见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