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见未来:聚焦学校教育变革,升维高质量办学体系|未来先生学社·校长研修营精彩回顾

優教育
2024-08-26

“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就会生活在过去。”

今年是“双减”实施的一周年,也是新课标颁布的第一年。当下对学校校长管理者提出更高的挑战:面对未来学校复杂巨系统,我们如何更好地关注课程体系、管理体系、德育体系、评价体系、教师发展体系等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系统优化?这需要校长管理思维的支撑,更需要学校教育文化生态的支撑。


时值“双减”一周年, 7月29日,伊顿纪德《優教育》和未来先生学社联合主办的“看见未来:聚焦学校教育变革,升维高质量办学体系 ”校长研修营于苏州怡园如期举行。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教育》杂志原主编、编审,未来先生学社社长张俊平,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刘锋杰,新学年教育总校长、新教育学校管理所执行所长邱华国,苏州市吴门教育集团总校长刘玮,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徐瑛,苏州市立达中学校长徐寅倩,携手近五十位校长等教育人,面向未来的“变”与“不变”,围绕新课标视域下的学校变革行动方案,从系统设计、文化生态、学科综合、学生素养评价等向未来教育深处漫溯。

地平线在前方

——未来、未来人与未来的教育生活

张俊平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教育》杂志原主编、编审,未来先生学社社长)  

未来,是什么?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如何迎接未来的教育生活?

未来,是从此往后的一个时刻或阶段,未来有无限的可能。面向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呢?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用“四重境界”来分析和理解“人”,“自然的境界”、“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和“天地的境界”。张俊平先生提出面向未来的“人”,要有健全的身心,善学的习惯,合作的意识,提取的能力,前瞻的视界以及智创的行动。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作为校长、教师,我们如何迎接未来的教育生活?未来的教育,从学习样态、人际关系、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反馈机制、评价标准等求“变”,但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如从教者高尚的人格,非凡的学养以及修炼的智慧。

当下和未来作为教师和校长的价值和使命在于:一是在学习者的前面作“导游”,一位好教师的伟大在于毕生致力于研究如何情境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二是在学习者的左右作“从游”,作孩子学习的陪伴者;三是在学习者的后面作“促游”,时刻为孩子提供支持和动力。

“双减”最重要的也恰在于唤醒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唯有如此,学生才会真正达至身心的愉悦、负担的减轻。

文心与化育: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刘锋杰(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为”文心“?刘勰将其视为“天地之心”,“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心”,能感受美的情趣,超越世俗。何为“化育”?“化育”就是指像天地那样的演化繁育,是指自然而然地生长,不是违背天地规律而“揠苖助长”。

文心化育,像天地演化繁育那样自然而然地滋润学生成长。这不是一件功利主义的事,教育是让学生成为一个超越功利、视野开阔、富有探求精神、身心健全的人。可以说,“文心”是“生命自觉”的精神操练,不断探索着生命自觉的四个层面:自我意识、自我意志、自我目标、自我实现。天地人事间,生命自觉发生。

学科综合: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
刘玮  (苏州市吴门教育集团总校长)

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说到:“我们在所经验到的物质走完其历程而达到完满时,就拥有了一个经验。只有在后来的后来,它才在经验的一般之流中实现内部整合,并与其他的经验区分开。”学科综合即是处理个体知识与经验的关系,促进学生主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刘玮校长提出,学科综合课程实质是打破学科已有界限,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和情境化设计,进行跨界教学与应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批判思维、问题解决和创造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综合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和思维,以全面的观点和思维去认识客观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综合素养。
如何建设融通关联的学科综合课程?结合苏州市吴门教育集团完整的综合课程教育体系及实践,以学科内综合课程,形成儿童知识学习的完整经验;以学科间综合课程,培育儿童融合创造的关键能力;以超学科综合课程,形塑儿童责任担当的必备品格。面向未来的学科综合教育,用完整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
学校的未来:“系统设计”与“草根生成”
邱华国(新教育学校管理所执行所长,新学年教育总校长)

把未来学校办在当下,邱华国校长从《新学年教育集团办学总纲》的解读出发,提出“要用系统的办学逻辑而不是单纯的教育逻辑去办学,办“整个的学校”。
学校育人的主体路径是什么?我们常说的“落实五育并举”是内容,“提升核心素养”是目标,“实现立德树人”是目的,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愿景。那路径是什么?《总纲》指出,用适配的课程与教学活动及“三重发展”的基本路径,来有效引导、支持学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
未来学校,去“非人”,融“常人”,可“成人”。一是建立“分项达标申报”毕业机制,实施“平短”特助计划,支持每一位学生“真实毕业”;二是支持每一位学生“素质升学”;三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智能,实施“砺长”特助计划,创造寻长、扬长机会,支持每一位学生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不断超越自己;支持学生以自己的优势超越个人立场,“让世界因我而更美好”,更好地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实现在“真实毕业”与“素质升学”的同时“砺长越己”
系统思考——学校管理的决策智慧
徐瑛 (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源自于工业时代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以及由此主导的教育体制——把活的系统当成机器,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被拆解和还原的,可以用理性和逻辑去预测和控制。徐瑛校长提出,用系统思考激活办学活力,寻找学校系统的“动态平衡”。

运筹学理论家拉塞尔 •阿克夫说,管理者遇到的问题大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动态变化的、尤其是在有一系列复杂系统构成的动态情境中,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不能只是解决问题,而是应该善于管理混乱的局势。

结合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路径,从系统的构成三个要件,即要素(人、财、物、事)、连接(关系育人、做事规则等)以及功能或目标展开的实践经验思考,提出学校系统的 “动态平衡”, 一是越是复杂的事情越需要洞察力,看到底层逻辑,看清学校真实现状,击穿需要突破的困点;二是保持集团多样化生态的动态平衡,在统与分之间明确责权边界,在创新中不断提升学校的新样态;三是适时指导,经由做事让领导力复制的转化工作得以实现,形成学校管理文化的基因。

立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与实践
徐寅倩 (苏州市立达中学校长兼沧浪中学校长)

立好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事关教育的发展方向、学校的办学导向。面对正在成长中的初中学生,给予全面客观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既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更事关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苏州立达中学以“立己达人”为核心追求,围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经过多年探索,通过大数据积累与可视化图形分析,构建全面、客观、科学、规范、统一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化标准。

学校创立了基于大数据的学生成长银行积分系统,探索量化评价一是关注全面发展,健全综合评价,构建“德、智、体、美、劳、综合”六大板块的36项评价指标,注重引导性;二是关注人人参与,强化过程评价,如学生成长档案,体现普遍性;三是关注个性特点,改进结果评价,体现差异性;四是关注发展进程,探索增值评价。

从校长角度出发,如何提出未来学校的办学新思路与新方法?如何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放置到具体而真实的学校场域?如何聚焦“义务教育”阶段在“衔接+贯通”中实现“完整人”的发展?如何基于儿童立场提升教师的育人胜任力?这一系列难题的破解,需要一线教育智慧的共享和联合,从实践出发,照见未来教育更多的可能。


//延伸阅读//



▲为人生而审美:存在•超越•安放——《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分享会 | 優教育TALKS·湖上雅集精彩回顾

▲连接、互助、共生:荒原之上有一个“善托邦”——家校社在关系与连接中共生并茂 | 優教育TALKS精彩回顾

▲徐莉:故事知道怎么办?给曾经的孩子,如今的大人讲故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優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