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教育界同仁、海内外嘉宾,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各位在线入场的“共创伙伴们”:下午好!欢迎来到第九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云端会场,在2022年这个我们难以忘怀的岁末,我宣布,第九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如期正式开幕。我是大会主办方负责人李斌,此刻,我在自己被疫情所困的家里,以最简陋的方式,录播会议的第一份演讲。事实上,时至今日,组委会、主办方的全体同事,都已经禁足居家24天。我的同事们以小组为单位,开着线上视频相互打气,彼此补位,完成了流程创新、平台搭建、内容准备、场景建模、视觉设计、信息发布、嘉宾对接、物料准备、在线报名、视频剪辑、云端推流等需要无缝衔接的会前准备,以及我们必须常规推进的日常工作、教育服务和居家生活。以至于我这个自我要求很高的人,这些天也被团队的目标意识、执着精神、应变能力深深感动——是的,我们的工作,符合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组委会这三年来一以贯之的行为主张——“以黎明之心,且行且止,且默且歌”,在特殊的时刻,以困难为契机,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每天攻坚克难,达成会议的更高教育价值和参会者的更好学习体验。感谢组委会的同伴们!感谢每一位如期却又以不同方式参与演讲的专家、校长和老师们!感谢未来十多天所有云端参会、真实研讨的学术导师和共创伙伴……在一个完全有理由停滞、抱怨甚至躺平的季节,我们相聚在一个无比辽阔的会场,学以致用,用以致学,跨越无数的城市与乡村,校园及社区,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相约共同寻找中国基础教育有确定性的未来,和每一个孩子有确定性的成长。此时此刻,我想起的是80年前更加“兵荒马乱”的抗战时期,有一所“世界上最穷的大学”,叫“西南联大”,她“颠簸的课堂”曾设遍一路西迁的几乎每一座城市和村庄,却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珠穆朗玛峰般的高度”,和“大师辈出、群星闪耀”的一代教育奇迹。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曾有一句著名的话:“真正好的大学,不在有大楼,而在有大师。”我想同样如此的是:真正好的学习,不在有看得见的人群、课桌和讲台,而在有看不见的责任、勇气和智慧。而这看不见的责任、勇气和智慧,才是一代又一代的先生们、大师们如山站立、如灯醒路的原因。各位同仁,第九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主题是——你当像鸟看见你的山。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不是高墙铁窗,而是人的思维意识。所以在任何时代,这才是教育人必须解答的第一道难题——杰出的教育人,一定是在人生与教育的征程中,选择看着山走、不断突破自我的人;所以好的学校教育,我们必须首先去助力老师们有愿景推动丰富多样的实践,有心智展开不同价值间的对话,不断以终为始,连接创造,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能选择以深刻的自我革命,超越时代,看见生命,奔赴责任。那么,我们将共同看见的究竟是什么“山”?我想,它首先是一座长在人这个物种生命源头的“意义之山”。数千年人类文明,有一个不断被解答又不断被再次追问的问题:“意义”究竟有什么意义?我是人文学科出身,对这个问题当然能整理出无数的答案。但最近启发我更多的,却是科学领域一些新的发现:中国著名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先生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说到,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对人类文明有一个石破天惊的揭示:这个世界对一个人而言,是由意义所调度的;因为没有意义就没有注意力,而注意力所带来的意识投射,才是真实世界发生改变的基础原因。作为中国古典文明的发烧友,这个科学发现打通了我对生命与世界关系的完整理解。同样深刻启发我的,还包括全球人工智能(AI)技术的加速应用与发展。时至今日,AI在很多领域都已经证明,通过海量数据的高效学习,对于我们这个“实然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甚至我们面对现实的最优决策应该是什么,AI的能力都已经超过或将很快超过“人类智能”。但我对人类的命运并不悲观——我想人类最大的不同,就是拥有一个能改变现实的“应然的世界”。也就是在我们心中理想的世界应该如何搭建,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我们想要创造一个怎样的未来等等领域,人类的理解、决策和选择,将永远不能被人工智能代替。再就是疫情和信息环境的启示。直到我完成这篇演讲稿的时候,我已经被持续封控了近20天,最直观的感受是,觉得自己变笨了。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相同的体会,当身体处在单一的信息环境中,我们的大脑也仿佛被上了一道无形的枷锁,无法真正发挥自己对问题思考的潜力。而最终推动我努力进入思考的,还是这次年会举办所赋予的内在意义感。所以我想意义感是什么?意义感至少让我们哪怕呆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也能够和更大的、无形的、多样的信息实现有价值的连接,让我们的学习与工作变得高效而敏捷起来。因此,站在教育实践的角度,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我们将奔赴的未来教育世界,将不能仅由知识构成,甚至也不能仅由体验、探究、挑战构成;归根结底,教与学的世界首先应该由意义构成。意义的背后才是挑战,挑战的背后才是知识。各位同仁,今天的中国,我们正处在百年级别的历史变局里,也正处在千年级别的文明转型中。各种困局交织,导致人人都行进在巨大的迷茫下:全球化出现历史性的退潮;企业投资出现大面积的萎缩潮;职场官场出现大面积的躺平潮;大学毕业生出现三十年不见的求稳潮;教育出现学校内外线上线下的佛系潮……在这样的时代,一个失去意义感的人会问:这个世界会好吗?而对一个充满意义感的人来说,他的回答总是——是的,那是肯定的。亲爱的老师们,面对黎明前的迷茫,我们首先需要为自己的“早起”寻找一个行动的理由,那就是我们的目标;但人生和教育的道路,还需要有“目标背后的目标”——即我们“扑腾着”奔赴这个目标的意义。我们的认识是,目标是动力的方向,意义才是动力的源头——“开启心中的泉源”,活出更有力量的人生,才是教育人的职业以及孩子们的成长,最难最大、最重要又最必要的课题。所以本届年会首要的主张是,让我们看见那座属于自己的“意义之山”,并致力于培养有人生意义感的孩子;让我们看见教育终极的意义高峰,也看见当下需要冲顶的每一个“山头”。那究竟是些什么“山头”?正如我们在会议前言中说到的:它当然包括教育的常识规律和科学依据——能让我们在探索前行时始终踩在正确的路上,不致于用错误的方法高速奔向一个错误的目的地;也包括育人的核心目标和学校愿景——这份清晰的专注才能帮助我们以恰当的智慧,有节奏地完成一线教育教学新的“编程”;也包括生命的个体意义及潜在可能——让我们学会重新定义幸福和成功,才能真实贴近学生成长的基因与“脉象”:兴趣、经历、敏感点、困扰区、可能性;学会有效帮助学生看见属于自己的那座山,和属于他人的各种山——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就能接受任何一种学习;还包括情感的底层动力和关系的教育价值——2022年的不断被迫封闭,我开始对这件事有了一些新的领悟:一个人为什么需要“精神的远山”?也许最大的动力,是因为那里有人类共同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可以将自己连接到一个更大的群体中;同样,孩子们为什么愿意学习成长,是因为这件事情可以与同学、老师、爸爸妈妈产生更好的精神共振、情感共鸣,带来彼此的理解与互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与自己的关系:人的一生为什么不断地想要证明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与那个不断怀疑自己的自己和解……各位同仁,教育是一个知识、能力、素养、品格“分娩”的痛并快乐的进程,优秀的教育人,拥有一颗在复杂的进程中并不迷失的心灵;他的精神能量、价值与专业的锚点,一定在“山”上,在一次次“孤勇”的登山之旅中。教育学也是一门直面所有社会变迁的未来学:元宇宙、新能源、生物技术、量子科技……当科技的主流方向从点状到汇聚,并实现“整体性爆破”,一个全新的世界就将打开。新的世界里,价值取向是什么,社会伦理是什么,经济组织、分配机制是什么,人才模型是什么?这些关乎未来社会究竟长什么样的“要塞与山头”,都是你和我在今天的课堂里必须发起的冲锋。今时今日,当学校教育走向“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实践育人”,每一门学科、每一个班级、每一堂课都需要见山而行。当新课标坚持和明确了核心素养的立意,更强调面向生活的真实任务,更关注解决问题的价值导向,更考察造福社会的心智状况,更追求有目标、有引导、有选择、有评价的自主学习……那“山”早已不是过去我们熟悉的“小山坡”,而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崇山峻岭”,时而复杂迷踪,时而高不可攀,我们是否真的能够穿越并抵达?四个多月前北京一位教育同仁告诉我,中国基础教育目前正处在一个微妙关键的时刻,我们仅从一线实践探索的深度、广度上,已经和全球一流的学校教育实践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而接下来的十年我们怎么走,走向哪里,才是中国教育人在全球处在什么位置的关键时期。我深受触动,也深受鼓舞。顶高中国教育的空间高度,贡献世界范围的教育价值,这也是中国教育创新年会首次期待迈出的一小步:在七个场次的主题峰会中,近三百位卓越的研究者、优秀的实践者,将要围绕新时代教育的全球目标、国家目标、区域目标、学校目标、学科目标、班级目标、教与学的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学生成长目标等,对此展开富有洞察力的思考与讨论。这其中尤其需要我们看见的,是无论西方还是东方的教育体系,其实都在共同直面一个全新的时代使命,或者说攻克一个巨复杂的核心课题:我把它比喻为“重返教育的绿水青山”。这是一场对学校教育的历史困境进行结构性反思与重建的历史进程,也是从工业文明时代的教育,向信息与智能文明时代的教育转型的进程,更是一场重建人的完整性,以及世界完整性的教育回归行动:我们需要据此直面未来挑战,走向系统改进,担当国家责任,激活个体价值。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曾经说过这番话:“理想、希望和意志,是决定一生荣枯的最重要因素。教育如果不能做这样的启发,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求末的办法。我们只有以启发理想为主,培养兴趣为辅,兴趣才能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这说明,学生成长靠的不是海量地堆知识、灌教诲;也不是简单地激活兴趣,营造氛围;而是智慧地捋透重要的目标、核心的价值、关键的道路。唯有如此,老师们才能真正从做不完的事情中抬头,看见生命自驱的行动,学会不远不近的放手。“山”,是我们的生命之锚,它决定了你我对现实的观念;“观念”是我们的人生地图,它决定了你我行走的路径。山和图,共同决定了我们人生的笃定感,从而在不一样的经历中,以对目标与价值的笃定,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当然,谨守核心价值观的生活通常不够方便,它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是代价高昂的。这的确是一场硬仗。但很多人依然会这样走过一生,他的人生也因此化为如山的风景,留下了全新的道路。
亲爱的教育同仁,疫情三年,斗转星移,这个世界一夜陌生,学校教育正进入全球性突变,我们要去引导的未来人生,是我们自己不会的;我们要去参与的成长课题,也是我们从未经历的;我们面临的既要又要还要,更是孩子们一生都要面对的……在可见的未来,教育面临的变局,对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个班级提出的要求,远超全社会的绝大部分职业。所以,就这个举世同理的“世纪难题”,一路行来,我们彼此共勉,且行且止,且默且歌;我们人人“有伤”,但却生命有光。秋深山有骨,霜降水无痕,青山不老,人间有爱,相信春天,彼此保重!再次代表组委会,向所有生命有光的老师们、伙伴们致敬!第九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感谢有您!谢谢!来源 | 新校长传媒,本文根据李斌先生第九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开幕致辞整理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
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