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写作业、扫地、做操,甚至睡觉都要打卡!还要发朋友圈!是督促还是形式?

厦门​日报社/ 厦门招考 2021-03-09



上周,

浙江省推出中小学减负工作方案,

其中有一条规定:


不得要求家长通过打卡提交文化学科作业。


引发其它地区家长的实名羡慕。



什么叫打卡?


打卡就是签到的意思。只是现在的打卡是通过微信来完成,孩子完成一件事,要拍个照片,或是转发到朋友圈。



幼儿园要求亲子阅读并发朋友圈打卡


在qq群、微信群里给孩子打卡完成作业,日益成为一些地区家庭教育的隐性负担,其中在幼儿园大班、小学低年级阶段表现最为突出。


《深圳特区报》报道说,近期,不少人的朋友圈被“亲子阅读打卡”的内容刷屏。



记者了解,这大多是幼儿园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然后发到朋友圈,表示完成每日阅读任务的。


当地媒体报道说,据黄先生反映,他的孩子在坪山一所幼儿园就读。近期,班上老师发起了一个月读书活动,要求家长每天至少陪孩子一起阅读20分钟以上,同时把亲子阅读的视频或图片发到朋友圈,还要写明自己是哪个幼儿园的学生,完成任务可获得奖状。



可是,黄先生因为忙碌不能每晚陪伴孩子读书,有时就改为爷爷陪同,但因老人家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黄先生又不想每天发同样内容被朋友“屏蔽”,于是并没有发朋友圈“打卡”,没想到孩子就此被认为没有完成阅读任务。


对此,黄先生委屈地说,老师只要与孩子交流,便知道是否有读书朋友圈“打卡”不是唯一的判定标准,而且发朋友圈过于形式主义,并不能起到读书交流的作用。“在微信群里,家长间反而能够畅所欲言,能真正起到分享读书心得的作用。”

厦门的学校也流行打卡


这一幕,厦门家长也不陌生。



幼儿园就要开始打卡了


有的幼儿园大班流行“打卡式教育”,要求孩子在家养成良好习惯,读书要拍照、洗手要拍照、运动要拍照……



本市王女士说,孩子所在的幼儿园也要求亲子阅读打卡,然后发朋友圈。


她说,她并不是不喜欢亲子阅读这种形式,而是不喜欢每天都要拍下来,打卡发给老师,然后发到群里或是朋友圈。


当然,她后来说了一嘴,看到朋友圈打卡,她又开始焦虑:别的孩子已经认识那么多字,有的孩子还开始看英文。



【小学生】

打卡打卡,学生、家长和老师累得够呛


小学生家长对打卡更不陌生。


本市一位小学四年级家长说,儿子的班级,写完作业要打卡,阅读要打卡,连睡觉也要打卡。



她不可理解的是:为什么写作业要打卡?老师回头看作业,不就知道有没有完成?


她还认为,阅读打卡,失去了阅读乐趣——阅读本来是快乐的事,现在要拍照,还要上传,搞得好像是为了完成任务才看书。


还不止这些,如果孩子在学校扫地没有扫好,回家也要扫地打卡,做操没做好,回家也要上传视频打卡。


她说,事事打卡,感觉家长和孩子都没有自由空间,一天都在老师监督之下,像培养机器人一样。


但是,这些打卡难道不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效率?这位妈妈说,作业那么多,再怎么提高效率也早不了,遇到睡觉打卡,只好摆拍。



孩子打卡 褒贬不一


对于这一做法,家长们褒贬不一,有家长对此颇为反感,认为流于形式;但也有家长认为能起到督促作用。



赞成者:能起到督促作用


有些家长对打卡持赞同态度——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养成习惯的措施,而且,赞成者对反对打卡的父母表示非常不理解:有这样督促大家打卡的老师,难道还不好?要珍惜。


《深圳特区报》报道说,市民郑小姐告诉记者,近日,小孩所在的幼儿园也开展一次为期21天的亲子阅读“打卡”活动,完成会有奖励。她已连续10天“打卡”。对此,她认为,一天发一次朋友圈的频率可以接受,在每日“打卡”要求下,她已陪伴孩子读完10本绘本。



网友“看月亮”也表示,为了完成任务,她不得不在朋友圈“营业”。一开始有些反感的她,看到孩子在这个活动督促下,认字能力和知识储备不断提高,内心也非常欣慰。


网友留言截图


反对者:家庭教育表演化,质量难以保证


但是,也有人觉得打卡使得家庭教育表演化,而且产生应付心理。


有家长说,拍照、录像是打卡的规定动作,要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完成拍摄。尽管一些家长匆忙中完成打卡,顾不上拍摄效果,但因为要传到群里,众人可见,所以还是会不自觉地追求拍摄效果。


房间要整理好,不能乱。腰杆要直,声音要大,动作要熟练——一次没拍好,再来一次!


如此打卡,家长变成导演,孩子变成演员。家长要求严,要拍出效果,孩子也会无形中培养和加强镜头感。此时,孩子注意力已经分散,学习效果降低,背离打卡初衷。


网友留言截图


还有人认为,当孩子打卡的负担,已经超过一些家长和学生时间精力的时候,打卡质量难以保证,不可避免在个别科目、环节方面流于形式。起初,家长还能监督孩子和严格要求,时间久了,家长也开始疲惫,对孩子要求降低,只要完成打卡就好。有家长周末一次性录几个视频存在手机上,以后每天发一个。



您怎么看?

 

经常有家长说,

我们过去读书的时候都没有这样、那样!

搞不清楚现在的教育怎么啦?




观察家网曾经对此作了分析

↓↓↓


分析说,这是新技术带来的变化,例如,新技术改变了家校关系,增强了学校对家庭教育的介入和监控。微信群、qq群,改变了传统家校关系。传统家庭与学校在空间上是分离的,新技术通过建立虚拟空间,将老师和家长全天候联系在一起。这种连接,虽然方便了沟通,但也增强了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介入和监控。在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方面,学校和老师有了更多指导权和介入度,将儿童课余时间更多组织到教育环节中,进一步挤压家庭教育和休闲生活的空间和时间。



在新技术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空间上实现了“统一”,又引发边界模糊问题。传统教育方式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不同分工,扮演不同角色,履行不同责任。现在,这些功能定位都不再清晰。家庭教育更多围绕学校指令而展开,在教育要求、培养内容方面,学校拥有更多话语权,并通过打卡方式来遥控指挥。


简而言之,新技术改变了很多。事实上,不止教育,我们的生活都因为新技术而发生变化,所以,一味指责教育,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也有人指出,根源还在于传统的教育没有注重培养孩子自觉自律以及责任意识。有家长说,他还记得孩子读初一时,七天长假,老师担心孩子没有好好读书,便把全班分成学习小组,每隔一天,学习小组要到组长家里集中读书,老师再去巡视。家长说,老师自己也累得够呛,有些家长和孩子还不买账,认为被框得死死的。


因此有人说,我们把孩子框得太死,只要他不在眼前,就担心没有读书;还总是认为:孩子怎么可能有自觉性?还不是要靠盯,长此以往,孩子就有这样错觉:读书是为了家长、为了老师,为什么我要为了你来做这件事?



您怎么看?

欢迎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您的看法!



新加坡6天1.4万元,日本7天1.6万元……“家委会”力推寒假“研学”!教育局回应了


中学禁止学生网购,一发现就没收包裹!教育局回应,网友吵翻了


期末就要来了!小心脏有没有加速?这个区公布下学期转学时间!如何转学到厦门?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佘峥 综合深圳特区报(shenzhentequbao)

编辑:蒋含 值班主编:林燕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