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6名家长联名请愿,要求7岁男孩转学!后续来了

厦门日报社/ 厦门招考
2024-09-08


近日

话题“多动症男孩欺负同学

46名家长请愿其转学”冲上热搜

↓↓↓




46名家长集体请愿要求7岁男孩转学

媒体报道,武汉一所小学的家长群,家长吴某(化姓)说,自己孩子当天在学校被新来的转学生小明踢了隐私部位,“踢了3脚,孩子特别疼”。不久,便有家长跟着回复说,自己的孩子也被小明打过。


“小明最初的几次打人都被叫过家长,当时他和他家长的道歉态度都比较好,还写了保证书。”该家长告诉记者,彼时,其他家长也愿意原谅小明,给他改正的机会。“但令我们没想到的是,小明不仅没改,反而三番五次地无故殴打其他同学,甚至威胁同学不准告诉家长。”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说,因为小明长期无故殴打同学,让同学们开始惧怕上学,“(孩子)早上都说不想去学校了”。


据成都商报报道,4月1日,该班其他46名学生的家长联名向学校提出“请愿”,让小明转学,否则不敢让自家孩子继续上学。家长们希望,学校可以劝诫小明在4月30日前完成转学,并同步在教室安装监控。在对方办理完转学手续前,小明妈妈应履行承诺,将其带回家教导。



4月2日,在警方的协调下,小明妈妈向此前被打的一学生家长签了一份安全保证书,承诺一旦再发生殴打、辱骂、恐吓等伤害全班同学的行为,就主动让小明转学。




小明的妈妈:孩子检查显示多动症

对于家长们“请愿”一事,小明妈妈王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已被踢出了家长群,并不知道后续情况。“孩子已经领回家了,没有在学校上课”,王女士说,“学校让我带回去,改好了再回学校。”


但对于怎样才算改好,王女士表示,自己也不清楚,“我觉得他动作方面,是坐不住的那种”。



王女士说,自己此前曾带小明去医院检查过,“显示多动症,但医生说80%孩子都有,也没给开诊断证明或是开药”。也因此,王女士认为,小明的种种表现只是因为他想跟同学玩,但他不能正常地去交流,“然后才用手拍一下或打一下(同学)”。


“和他沟通后,他也说以后不打别人了。”王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她也在尝试去咨询心理医生,“就是手机上别人给推荐的,还没(带他)去做专门的测试”。




特教专家:转学无法解决问题

成都市武侯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副主任蔡晓莉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对有多动症或是狂躁症的孩子来说,他们远远没有达到去特殊教育学校的标准。


对于多动症孩子被要求转学,蔡晓莉表示,这类孩子其实神经发展较慢,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没有重视,以为转学就能解决,“但即使到了新的环境里,还是会继续发生打人的事,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会让这个孩子认为自己不被社会接受,从而引发更严重的反社会心理”。


蔡晓莉建议,多动症孩子的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积极寻找专业心理机构进行治疗,“一定要遵医嘱吃药,因为药剂对孩子的神经发育方面有镇静作用,能帮助孩子缓解自己的过激情绪和行为”。




问题解决往往陷入两难

事实上,像小明这样因多次殴打同学“犯众怒”的特殊孩子并非孤例。在厦门,也有班级家长集体签名,要求某位特殊孩子调班或转学,有的孩子是孤独症,有的是多动症等,家长们认为,孩子影响到班级正常教学秩序。


有家长表示,孩子班上就有这样特殊孩子,据说是孤独症,经常上课上到一半,突然跑到讲台上“开讲”,老师也上不了课;有时候是跑出去,老师也得跟着出去;还有的时候,孩子情绪不稳定,会打人……


家长们希望特殊学生转走,但是,也无果:一方面,孩子的妈妈认为:自己孩子还不够上特殊学校的条件,即使够得上,自己也不愿意到特殊教育学校,另一方面,要转到哪里去,也是问题。



既然无法转走,家长们希望孩子妈妈陪读,但是,孩子妈妈也有为难之处:还得工作赚钱。


学校老师说,遇到这类问题,往往陷入两难,一方面,按照义务教育法,孩子有接受教育权利,而且,特殊孩子和家庭,的确让人同情;但是,另一方面,其他家长也不好安抚,他们认为:为什么自己这么倒霉,遇到这样的同学?


在厦门,曾经有所学校的老师,针对班上特殊学生,特意开了班会,引导孩子给与特殊孩子更多宽容和帮助,而不是各种嫌弃。




厦门:逐步建立普通学校特殊教育陪读制度

今年,厦门市教育局等七部门下发《厦门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方案》,其中指出:积极探索优化孤独症儿童融合康复训练和分层分类教育培养方式,逐步建立普通学校特殊教育陪读制度,特别是为孤独症儿童更好融入普通学校学习生活提供支持。




观点:及早治疗是对所有人负责

对此,央广网评论称,“问题学生”同样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不应该建立在伤害其他学生正常接受教育的基础上。


中青评论发文称,事实上,儿童多动症不算很罕见。进一步加强医院、学校和家长联动,普及对多动症的正确认知,推动孩子得到及时、科学治疗,显然极有必要。比起简单直接让多动症儿童转学、退学,多方合力帮他们走出病症困扰,回归健康状态,才是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思路,才是对所有人的负责态度。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小明的这些行为是学校里常见现象,其实并不是孤独症、多动症,只是在行为习惯培养上出了一些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委会荣誉委员郑晓边向央广网表示,儿童行为习惯的不良形成在3-6岁期间,与家庭生活有关,因为这个年龄段是孩子的敏感期和关键期,如果家庭教育没有很好引导,孩子可能会模仿父母或其他人的说话方式和行为。在孩子8岁左右进入小学后,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缓解心理问题,对于一些特殊儿童群体可以进行特殊训练,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过错,帮助其矫正错误。



后续

未确诊多动症,已在上网课! 

近日,央广网报道了“7岁男孩被联名劝退”的后续。


4月12日,小明所在学校一工作人员介绍,小明是今年二月份转来该班的,并未确诊“多动症”。其与同学交往中有一些方法不当的地方,比如上课不是太守纪律,对同学有打、拉扯的行为。


对于该情况,校方一名负责人表示,学校曾跟小明家长沟通过,学校平时也很关注他的表现。有时,班主任也向学校反映小明有进步,还让他当了班干部,但孩子行为习惯不好,虽然有变化却不明显。3月28日,小明再次欺负同学,被班主任批评教育后,又于29日踢了同学三脚。


“当时踢人孩子的家长连同被踢的孩子,以及班主任一起到医院进行了及时处理,但家长有意见。因为沟通后,这个孩子还踢人。3月30日-31日,(踢人的孩子)引起被他打过孩子的其他家长不满,把孩子种种表现发在群里进行沟通。4月1日,家长们发出联名信,要求该男孩离校或转班,学校最后决定先由家长将其带回教育。”上述负责人说。


此外,校方表示,4月1日,孩子被带走后没再来上学,但他是一个7岁的孩子,同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学校为其安排了网课,班主任和数学老师每天也会关注孩子的学习。五一假期后,孩子将返校。届时,再看男孩是否还有打人等不能够自控的行为,或者争取孩子家长陪读一段时间。目前,双方家长已达成和解。


您怎么看?

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吧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佘峥 综合:红星新闻、央广网、中国青年报等

编辑:苏冬妮 审核:杨佳音

厦门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掐尖招生、重点班、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优待政策……教育部出手了!


厦门这些老师的这些课,被教育部选上了!


刚刚,体育中考开考!AI考官首次亮相!这个项目成为考生新宠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厦门招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