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涨姿势 | 埃及科普特人今天才过圣诞节……

2016-01-07 段九州 中东研究通讯


科普特人过圣诞节,图片来源:travelthemiddleeast.com


微信号:MenaStudies文 | 段九州
摘要


今天是科普特东正教会圣诞节?科普特教会与基督教是什么关系?科普特教会比罗马教会还古老?科普特人是古埃及人的后裔?科普特人还在用科普特语言吗?

编者按
1月7日,仍然沿用儒略历的埃及科普特东正教信徒将迎来属于他们的圣诞节。在穆斯林为主体的埃及,科普特人(The Copts)是埃及的土著居民,科普特基督徒占埃及总人口的10%左右,其中科普特东正教信徒约占科普特人口的90%,他们是埃及社会重要的少数族群,大名鼎鼎的联合国前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就是埃及科普特人,现在埃及首富纳吉布•萨维尔斯也是科普特人。


问: “科普特”一词从何而来?


科普特(Copt)一词的词源较为复杂,在词源学上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称,科普特一词源自古埃及城市科普托(Copotos)。从古到今,当地的科普特人的确都多于埃及其他地区,但是并无历史证据显示,科普托曾经是如艾斯尤特和索哈杰一样的科普特活动中心地区,因此这一解释仅基于猜测。


第二种解释认为科普特一词源于古希腊人对埃及的称呼。据历史记载,亚述人称古埃及为Ki-Ku-Phon,意即“神祗之地”或“灵魂之地”。古埃及人借此作为自己都城孟菲斯的别名。希腊人占领埃及后,按照古希腊语的词法,将Ki-Ku-Phon写成Aigyptos/Aigyptioi,由此衍生出拉丁文和其他欧洲文字中的埃及(Egypt)一词。


阿拉伯人误以为“Egypt”的词首“E”是冠词,可从略,为便于发音,将“gypt”读成“Qipt”。 640年阿拉伯人进入埃及后,使用“Qipt”指称埃及境内不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非穆斯林居民,即埃及的土著居民。现在欧洲文字中的“Copt”一词即由此演变而来。


阿拉伯人占领埃及时,埃及的土著居民多为基督徒,但随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改信伊斯兰教,“Qipt”一词的指代意义发生了变化。在埃及中世纪晚期,特别是马穆鲁克王朝时期(1250-1517),它用来表示由科普特东正教改信伊斯兰教的埃及本土穆斯林(以区别于阿拉伯裔)。


随着十字军东征入侵埃及,“Copt”成为西方话语中“埃及基督徒”的同义词,直到19世纪殖民主义时代,西方对科普特人的称呼才逐渐在埃及本土取代此前穆斯林对基督徒的泛称——纳斯拉尼(Nasrani)。由于上述复杂的历史,“Copt”一词和它的形容词形式“Coptic”在种族、文化和宗教层面上的意义具有相当的弹性。


在历史上,埃及的科普特时代(The Coptic Era)从公元3世纪持续到公元7世纪中叶,始于科普特语的创造,终结于阿拉伯人占领埃及。这一时期的“Copt”一词仅具有种族含义,指的是区别于希腊统治者的埃及土著居民。此时的埃及人具有强大的同一性,他们拥有相同的语言、艺术和习俗,在后期也都信仰了基督教,这些同时保留了法老时代的源头、希腊文化影响和基督教宗教文化的埃及特性都被称为是“科普特式的”(Coptic)。


公元7世纪中叶之后,“Copt”用于特指神学层面上的科普特东正教会(the Coptic Orthodox Church)的信徒,它同时也适用于埃及基督徒中的少数派,即改信天主教和新教但保留了部分科普特东正教会礼拜仪式的埃及基督徒,他们分别属于科普特天主教会(the Catholic Coptic Church)和科普特福音教会(theEvangelical Coptic Church)。


同时,作为宗教用语被保留下来的科普特语、埃及科普特东正教特有的礼拜仪式和教会制度都被称为“科普特式的”,而该词所具有的宗教意味超过了曾经的民族意味,比如深受埃及教会影响的埃塞俄比亚教会的宗教礼仪和教会制度也被称为“科普特式的”。


问:科普特语是如何起源的?现在还在使用吗?


科普特语(Coptic)的来源较为复杂,它是古埃及文的最终形式,也是埃及语言在罗马拜占廷统治下希腊化的产物。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500年,一直使用到公元2世纪。它使用直接描摹物体形象的文字符号,最初的使用者主要是僧侣。中王国时期开始以芦苇笔为书写工具,在莎草纸上书写,所以象形文字中演变出一种简化的速写形式,成为僧侣体。公元前7世纪中期左右,僧侣体又演变出一种书写速度更快的草书体文字,通常用于日常公文的写作,被称为“世俗体”(Demotic)。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之后,希腊语开始通行。在之后的岁月里,以这位马其顿大帝名字命名的城市亚历山大的规模逐渐成型,并很快成为希腊化世界的重要城市之一,以它为首都的埃及在大多数行政领域中已经开始通用希腊语。


受到官方影响,希腊语社群在整个尼罗河河谷地区的城镇迅速蔓延,以至于到了2世纪和3世纪,有相当一部分的埃及人会说两种语言。


科普特语文字系统在3世纪得以创立,这套文字系统应用了希腊语的字母,并从“世俗体”中借用了若干字母来表示希腊语字母中不存在的发音。



在穆斯林占领埃及之前,希腊语和科普特语是埃及的两种主要语言。在穆斯林统治初期,希腊语继续作为埃及的行政和书面语言被使用,而科普特语则继续作为民间语言被基督徒广泛使用。在穆斯林征服埃及后的几个世纪里,科普特语都一直是基督徒记录文档的专用语言。


但是随着伊斯兰帝国统治的稳固,科普特语逐渐被阿拉伯语取代,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行政领域阿拉伯语的使用开始影响科普特人的日常生活,为了和穆斯林官员打交道和在政府中谋得职务,科普特人在不放弃母语的同时也必须学习阿拉伯语。705年后,阿拉伯语成为埃及的唯一官方语言,科普特语在公共场合的使用大大减少,这也加速了科普特语的凋零。


二是文化交流要求科普特人学习阿拉伯语。伊斯兰帝国东方的兴盛文化使阿拉伯语成为了解当时世界上先进科学与文明的语言,同时阿拉伯语也成为科普特人与其他地区同样处在穆斯林统治下的基督徒相互联络的工具。与拉丁语相似,科普特语在失去活力之后,继续在教会仪式中作为宗教语言得以保留。


问:科普特东正教会是如何形成的?


科普特东正教会,又称埃及亚历山大教会。优西比乌(Eusebius)记录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基督教会是由耶稣使徒圣马可(St.Mark)于公元1世纪中期(大约公元42年)创立,亚历山大和安塔基亚、耶路撒冷、罗马并列为早期基督教的主要教会。



圣马可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科普特东正教会的首脑被称为“亚历山大大牧首”,他们尊奉圣马可为第一任大牧首,后任的大牧首都是他的传人。此后,埃及土著居民不断改信基督教,以示对敬奉多神教的罗马统治者的抗拒,也因此一直遭到后者零星的镇压。


在公元3世纪时的两位罗马皇帝戴克留斯(Decius)和戴克里先(Diocletian)的统治下,埃及基督徒受到的迫害尤其严重。


在戴克里先的统治下众多基督徒的殉难强化了埃及人的“受难情节”,产生了极大的历史影响,以至于后世的埃及基督徒把这位皇帝在284年8月29日的即位日作为科普特纪元的开始,它通常也被称为“殉道士纪元”(Era of the Martyrs)。


尽管遭受罗马统治者的迫害,科普特人依然顽强地坚守着基督教的信仰。在4世纪早期,圣安东尼在埃及创立了修道院制度,埃及的尼基塔(Nitria)和赛特(Scete)修道院享誉基督教世界。


从公元4世纪初起,罗马帝国皇帝逐渐放弃对基督教的迫害,并最终改奉基督教。公元313年,东西罗马帝国的两位皇帝君士坦丁和利西尼乌斯在米兰发表了被称为《米兰赦令》的共同声明,恢复了宗教和平。


君士坦丁统一罗马帝国之后,一方面积极扶植基督教,另一方面运用皇权积极干预基督教会内部争端和教派分裂问题。325年,他主持召开了尼西亚会议,强行通过了《尼西亚信经》,把基督教完全置于帝国政权的控制之下。


392年,罗马皇帝迪奥多西一世颁布诏令,禁止任何场合进行神祗献祭,自此确立了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国教地位。此后,位于环地中海希腊语世界第二大城市的埃及亚历山大教会的势力盛极一时。


但是与此同时,整个罗马帝国的各基督教会针对耶稣基督的性质争论不休,451年在卡尔西顿召开的基督教大公会议把“基督一性论”(Monophysitism)定为异端,亚历山大教会不服此说,公开与君士坦丁堡大公教会分裂。


因此,在拜占廷帝国统治埃及后期,亚历山大教会领导下信奉“基督一性论”、说科普特语的埃及土著居民遭到了信奉“基督二性论” (Diophysitism)、说希腊语的统治者的残酷迫害。


但是科普特人并不全是科普特东正教会的信徒,此外还存在着改信天主教和新教但保留了部分科普特东正教会礼拜仪式的埃及基督徒,他们分别属于科普特天主教会(the Catholic Coptic Church)和科普特福音教会(theEvangelical Coptic Church)。


问:科普特人和穆斯林关系如何?


在620-630年之间,罗马皇帝赫拉克勒斯(Hercules)发起宗教改良运动以维护帝国的统一。他决定创立一个超越所有基督教教派的新型国家宗教,并将之推广至全国。埃及亚历山大教会拒绝接受官方信仰,遭到罗马帝国的残酷打压,史称这一段经历为“大受难时代”。


在官方压力下,时任科普特大牧首本杰明(623-662)被迫放弃宗教领袖职位,逃往埃及沙漠地区隐修长达数十年,各级神父和主教也被解职。


当时,许多埃及人,甚至包括神职人员,都被迫否定和隐藏自己的信仰。与此同时,埃及人常年遭受经济、社会问题,村庄的稳定性被破坏,贸易状况恶化。



开罗悬空教堂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640年阿拉伯人进入埃及时受到了科普特人的欢迎,他们期望在穆斯林的统治下寻求更好的生活。但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也标志着科普特基督教和科普特语在埃及地位下降的开始。


随着几个世纪的社会同化,大部分埃及人都改信了伊斯兰教,阿拉伯语取代了科普特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后者只存留于科普特东正教的宗教仪式中。


埃及成为以穆斯林为主体的国家,科普特基督徒占总人口的10%左右,其中科普特东正教信徒约占科普特人口的90%,科普特东正教会则是埃及最大的非伊斯兰宗教机构。


关于近年来埃及科普特人的境况,可以点击中东研究通讯此前发布的“阿拉伯之春”后的埃及科普特人境况一文。



版权申明
本文为中东研究通讯研究团队原创,如有意转载或引用请与中东研究通讯微信公众号(MenaStudies)联系。

中东研究通讯
中东研究通讯关注中东问题研究前沿,定期推动优质的中东知识、最新中东研究以及中东资讯,服务各阶层大众,欢迎各界学人关注、指正与批评!也欢迎合作与投稿!投稿联系:duanjz14@mails.tsinghua.edu.cn
微信号:MenaStudie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