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下公益组织的挑战与需求调查报告》发布,公益组织正面临这些困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发展简报 Author CDB


导读

《疫情下公益组织的挑战与需求调查报告》于2020年5月27日正式发布,本次调查主要是通过问卷形式了解此次疫情给公益组织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以及后疫情时代对未来公益组织的发展会产生哪些长期影响?


在调查报告之外,我们还观察到一些区域性特征,尽管不能涵盖所在区域整体状况,更不能以偏概全,但仅做部分侧面反馈和总结,或许能给业内人士提供一个不同的观察视角。继而多角度呈现执行型公益机构在疫情下面临的生存困境与诉求,增进公益组织间应对挑战的互动与交流,并推动和改善政府、社区及资助方对公益组织的理解与支持。





1


区域公益组织喜忧参半


从《疫情下公益组织的挑战与需求调查报告》中发现,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执行型组织,受疫情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中西部地区比起经济发达地区,日子尤其显得难熬。当然也有部分省份在筹款等环节优于同期水平,总之,冷暖自知,喜忧参半。


甘肃为例,由于财政资金紧张,一些原定政府购买项目正在待定中。最严重的一项福彩资金缩减了三分之一,对绝大多数靠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组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好在总体受疫情影响情况比较轻,但对两类组织影响比较大,一类是助残组织,另一类是市州区县组织,尤其在人力成本和服务模式的改变上面临很大挑战。


云南县域城乡社区服务类和社工类社会组织,主要是社区服务类项目受影响较大,尤其高度依赖于线下活动的机构,从2月复工之后到4月,因无法开展活动就没有收入来源。


据业内人士观察,今年基金会释放或发包的项目也比较少,甚至有些机构会减少原定项目资金额度,比如压缩一半,原本要招聘新员工或者原本业务规模的拓展现在只能暂缓。


安徽的有些情况与其他省市有雷同,但也有不同。以疫情期间公众筹款来说,筹款额度反而有10倍、20倍的增加。


当然,安徽当地一些依靠付费和线下付费活动运营的服务机构,基本上还是亏损的,亏损最严重的达80万到100万,这样的一个亏损额度, 对一线服务机构来说影响非常大。


陕西,疫情发生以后很多人都愿意捐款,但即使筹到了资金,公益组织也没有办法买到物资,甚至门都出不去,所以收到捐款没有花掉反倒成了一个问题,以致于很多机构放弃了捐款。





2

后疫情寒冬来临 

“活下来”是硬道理



通过这次抗疫行动,一些组织也在反思。疫情发生之后,社会组织总体作用不明显,更多的在做一些锦上添花的事。


本次调查中,有区域性社会组织代表认为,在今后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开展服务项目时,首先,一方面要衡量居民需求,找准他们的需求,回应他们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找准政府需求,只有切合这两个需求,区域性社会组织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其次,机构要侧重两个能力,一是要提高机构自身专业服务能力;二要提升组织专业能力,两个能力具备之后,再结合两个需求,公益组织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时候,可能会做得更好。


本次疫情调研显示,在政府采购缩减的同时,来自企业的资助同时也会有所下降,这对公益组织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但出人意料的是,志愿者组织反而还可以。第一因为他们的性质跟专业组织不一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很多志愿者。第二有的既承接政府项目,也有基金会项目,还有一个社群在后面支持,这个时候反而可能过得比专业组织好。


对于后疫情时代寒冬的来临,大多数机构认为,两年内先生存下来再说。


然而,也有机构预测,并非所有省份都缩减政府购买服务。对于云南,因为两会提到六保六稳的方向,包括昆明和周边的曲靖,政府采购服务的量有可能会加大,至少在今年到明年的购买服务维度不会压缩,甚至有可能加大。云南连心就承诺,今年不降薪不裁员,基本维持现有员工保障运营,在这基础上会加大非限资金的筹集。


简单来说,疫情的风险不可预料,公益组织面对防疫工作,其实也不擅长不熟练,在回应这一社会问题时,大多数机构的能力是欠缺的,如果再来一场疫情,是否能够去应对?还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首先,经济下滑带来的不确定性,明年有可能才是寒冬期,包括政府的投入、基金会的投入。今年经济下滑会不会对明年造成一些更大的影响,也是一个很大的风险和挑战。


其次,公益组织服务的对象大多来自于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本身的脆弱性,因为疫情有可能会重新返贫,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更多的救助,这种救助公益组织是否能够应对?


与此同时,草根式组织、初创型组织运营会更加困难。






3


公益组织

如何联动减轻负面影响?



要想顺利度过后疫情时代的“寒冬期”,在挑战中寻找机会,公益组织各显神通!


甘肃省工信厅和民政厅在助力企业复产方面,联合发文鼓励公益组织提供志愿服务,让志愿者、组织进入企业。有的公益组织便借此契机,开展针对企业的社会工作,包括对企业员工团建,心理支持等专业服务,尝试直接通过企业买单,对接企业需求。


危中有机,逼迫社会组织进行反思、创新、完善自身应急响应机制。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公益组织积极与政府探讨在政社协同中构建关系,包括与企业建立合作,深耕细作自身服务。藉此机会,把专业价值体现出来,赢得企业和政府对公益专业组织的信任。


也有一些社会组织,建议今年大家稳着点,不要着急,一定要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考虑到政府的财政削减,可以尝试在公众筹款或月捐方面探索新的渠道和模式。 甚至尝试去接一些政府和精准扶贫相关的项目,通过精准扶贫和政府、企业仅有的资源捆绑起来。


地域不同,挑战相似,大家的呼声却是相同的。


首先,希望国内资助型基金会,可以盘点一下手中资源。如果今年到明年,自身资源没有特别大问题情况下,能够拿出一些非限资金,尤其一些枢纽型或省级平台型机构,去补助更多县域小机构,这是一个共同的期待。


同时,由于今年到明年整个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除了刚性支出之外,其他支出有可能会大量缩减。如何把社会组织的工作纳入到国家当前六保六稳的政策中去?比如社会组织能不能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另外一个渠道?政府是否会加大对社会组织资助的投入。


此外,对公益组织自身而言。在疫情常态化之下,如何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独特办法,能不能研发出一些在新常态下的独特项目,然后再去通过众筹、企业筹款,基金会、政府的资助去筹款。这也是当前必须去思考和转型的一个推动契机。







那么如何联动去减轻负面影响?




从整个社会层面,都需要建立联动防御机制。


政府层面:政府应急部门要牵头。如果政府多头管理,谁也不牵头,很难形成合力和资源优势。


公益组织层面:提供专业知识,把这些资源有效组织协调起来。


企业层面:可以提供资源,包括物资、资金。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众,如何能够建立一个联动防御机制?首先,在合作和联动过程中,需要放下分歧和争议,放下每家机构的小算盘,然后建立一个“命运共用体”的合作关系。


从社会组织本身来讲,要聚焦好自己的服务人群,服务对象在哪里,他们的特殊需求是什么?从这次抗疫中发现,如果各社会组织有自己的服务人群数据库,即使疫情发生到不了现场,也可以随时取得联系,及时提供他们所需服务。


在这次疫情中,真正在社区发挥作用的往往是那些志愿者和当地社会组织,因为他们最了解社区需求,所以,枢纽型机构赋权赋能当地社会组织这一点也很重要。

后疫情时代,公益组织面临的困境不言而喻。然而挑战背后,社会组织同样嗅到一些新的发展空间。政府在满足普遍需求的同时,谁来满足个性化特殊需求?比如监护人缺失,老人谁来照顾?需要各种不同类别的社会组织提供特殊服务。所以,当社会需求出现空隙时,恰恰是社会组织争取政府购买特殊人群服务的时机。




联系我们

展示交流:0755-22314863

研讨会议:0755-82332790

资源对接:0755-82332790

配套活动:0755-22313676

品牌宣传:0755-22313676

合作发展:0755-22314862

项目大赛:0755-25590786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2:00,14:00-18:00)

欢迎扫描右方二维码>>>

添加“中国慈展会-善善”微信

最新展会资讯一手掌握!



上期回顾↓↓↓



END

来源 / 中国发展简报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