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皮肤病是家传“拿手活”,治顽症从脾胃入手……
望族之后,越战退役兵,这些人生初期的标签,对张仲林来说,最终都不如“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这个称号来得响亮。远离闹市,潜修医术,以德济民,平平淡淡,才是他一生所求,1993年获得的这份荣誉,就是对他多年坚守最好的嘉奖。
祖训:行医先立德
1962年,张仲林出生于潮安金石镇张厝巷村的一个大家族。曾祖父一辈建起大宅裕德堂,膝下10个儿子,各有发展,在村里小有名望。到其祖父一脉始从医,专攻无名肿毒、皮肤瘙痒、胃病诸症。
张仲林的父亲虽没有正式执医,却也常年侍弄草药,每有村民上门求治,即采摘庭院中自种的新鲜草药,捣碎施用,屡能见效。张仲林的童年,便是在裕德堂的老宅里,闻着草药香度过的。
1981年高中毕业后,张仲林应征入伍。时逢中越开战,他远赴广西,成为人民解放军121师361团二营卫训队的一名卫生员,跟随部队行防御作战任务。部队生活的快节奏与高要求,令张仲林迅速成长,基本掌握了内科常见病诊疗和伤科处理方法。
3年后,张仲林手揣着一纸部队开出的卫训结业证书退役返乡。尽管拥有一段宝贵的临床“实战”经历,他却从来没有考虑找一家医院就职,而是毅然回村,向村委申请开办一家卫生站。“在我之前,700多人的村子一直没有一家正式的诊所,我觉得我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张仲林说。
张氏三代行医惠民,在村中有口皆碑。该村老人会理事张智钦说,张仲林的祖父当年在村中行医从来不收药费,只收2颗糖“吃甜”,他的父亲救疾更非谋利,纯为举手之劳,而张仲林也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传统,特别是对贫困患者,不收诊金,只象征性地收一点药品成本费。“曾祖创裕德堂的本意,是为告诉子孙,若想家中裕实,必先立德。”张仲林循祖辈之志,行医生涯中始终将医德放在医术之前。
特长:治疗皮肤病
实则,在村民看来,张仲林的医术丝毫不亚于他强调的医德。
同镇田头村村民黄大哥便对张仲林赞誉有加。2011年,黄大哥得朋友馈赠,连续吃了2餐海鲜,没想到过后全身长满了红疹,痒痛难耐,在医院治了一个多月,却丝毫没有改善,这让他非常苦恼。经病友推荐,他找到了张仲林,为试试眼前医师的本事,他并没有过多地陈述病情,而是任由其摸脉。没想到,张仲林第一句话就道中他的症结:“你平常排便不是很顺利,胃肠湿毒深积,加上暴食腥味,湿毒发表。”服完9剂清热除湿的中药之后,黄大哥基本痊愈,从此他对张仲林大为叹服:“张医师不会夸夸其谈,药到病除已经直接证明了他的医术。”
治疗皮肤病是张家祖辈的“拿手活”,张仲林则将之改善发扬。2000年,在观察多名患者的病情之后,针对血热型的皮肤瘙痒患者,他总结出验方“张氏痒疹得效方”:凡是辩证准确的患者,以该方加减,疗效颇验。
2009年,同村的小伙子阿彬四肢长了些皮疹,又红又痒,且越长越多,不得已向张仲林求救。张仲林一看,阿彬正是血热型丘疹,便照例开出验方。三剂药后,阿彬身上的皮疹迅速消退,过后也没再发。“这是验方治疗效果最好的一个患者。”对此,张仲林意外之余,也颇感欣慰。
治病:从脾胃入手
农村求诊的病人中,脾胃病占了很大部分,近十年来,张仲林对该病种特别下功夫研究。他比较认同以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疗法。“脾胃病从中医来说,常见的有9种证型,实际上病人的情况多较复杂,往往虚实皆有,很多时候要结合来处方;从西医来看,特别是老胃病患者,检查时多数有胃粘膜的改变,像糜烂的,就要加点消炎药;腹胀的加点促胃动力药;病久身体差的,又得适量补充肌酐……”
在张仲林看来,脾胃为后天之本,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之有关,并非只有肠胃不适才从脾胃治。8年前,彩塘镇仙乐村的黄姐前来求诊,虽然时值酷暑,她却身着厚衣,还戴着帽子,说怕冷。张仲林吃惊之余,不忘详问病情,考虑病人病史长达10年,身体瘦弱,判为脾肾虚寒,便以侧重温补脾胃为主。连续服药月余,黄姐渐渐没那么怕冷。随后的半年多里,眼见着病人逐渐好转,张仲林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更坚定了探究从脾胃求治顽疾的信心。
“脾胃病多是长期积压起来的,有些还受情志影响,治疗急不得。”张仲林疗胃病重在固本调理,以他的节奏,一般建议患者至少坚持4个月疗程。
欢迎推荐有特色技术或医德高尚的乡村医生,参选“南粤好村医”!
联系电话:15626092036 020-83003077
长按下方二维码,快速关注“南方村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