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一):“上海先进热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
今年5月30日
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为营造尊重科技、尊重人才
尊重创新、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引导鼓励全校科技工作者
牢记使命责任 勇于创新争先
引领学校科技创新发展
学校以此为契机
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系列宣传活动
通过展现学校创新团队和
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
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学校的每一位科技工作者
不仅承担科技创新的重任
还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希望全校教职员工
不断增强使命担当
为学校发展和青年人才培养贡献更大力量
最美科技工作者之创新团队(一)
“上海先进热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
瞄准国家“双碳”目标,助力区域产业发展
我校于2021年初获批“上海先进热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团队围绕国家“双碳”战略,聚焦热功能材料领域,致力解决芯片散热、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建筑节能等产业在尖端材料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开展先进热功能材料的研发与工程应用,同时对材料热物性进行分析评价,建立热物性大数据,支撑国家热功能材料领域创新性成果的产出。
团队研究方向涉及材料学、工程热物理学、能源学科领域的多学科交叉,先后与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共同进行芯片散热系统的设计开发,与上海建科建筑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进行建筑节能领域所用热功能材料的开发,与英诺惟思(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进行太阳能光热利用系统的开发,与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共同进行新能源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开发。通过联合相关领域的学者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同为电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搭建技术支撑体系和创新平台。
团队成员与企业对接产学研项目
团队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对接区域经济转型发展需求,成立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启东研究院和工程中心启东分中心,积极联动、融合相关优势学科专业资源,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协同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服务能级,助力长三角“双碳”目标实现。
扎根应用基础研究,持续产出创新成果
自工程中心获批建设以来,团队紧紧围绕平台的建设目标和任务,积极瞄准国内外先进热功能材料研究的前沿课题,开展一系列应用基础研究,创新成果显著。
2021年,团队成员共取得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6项,到校经费513万元,企业委托项目28项,到校经费656万元,科技成果转化5项,师均经费近50万元/年。发表高水平SCI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1项,主持修订地方标准1项,科研成果荣获2021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成功组织举办具有影响力的“第二届中国热物性学术会议”和“第一届热管理行业解决方案展示及专题技术论坛”。同时完成多项技术转化与应用示范,开发了基于导热高分子复合材料设计的节能热压干燥系统,申请发明专利9项。完成非粘性物料热压干化机的研制,并将全套技术与专利200万元转让给上海坚儒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开发“高导热导电氢燃料电池双极板”和“基于高效热管理的医疗器械”系列产品,申请3项发明专利,同时与江苏瑞斯达安全防护用品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耐磨永久抗静电导热多功能防护手套、石墨烯导电触屏和耐高温导热烧蚀带,并投放市场。
强化学术骨干引领,营造良好团队生态
充分发挥学术骨干的引领作用,团队带头人连续八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引进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刘建影教授,提升团队整体研发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团队以学术骨干为核心、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科研辅助人员相配套,通过引培并举、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围绕工程中心研究方向,以项目或任务为导向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团队注重托举青年教师成长,统筹资金支持优秀青年人才开展长期稳定研究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给予青年教师充分的科技创新自主权和足够的创新空间。2021年,两位青年教师董岚、李一凡分别荣获学校首个上海市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扬帆计划项目立项,夯实了团队发展后劲。团队还定期组织沙龙交流活动,分享经验和项目研究进展,通过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带动团队不断保持创新和创造力。
团队成员开展学术沙龙活动
❖
为“上海先进热功能材料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点赞!
科研成果的获得需要长期积累与不懈坚持
既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思想准备
也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
只要秉持初心、沉下心、守恒心
深耕细作,一定会有收获!
供稿 | 科研处
编辑审核 |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