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家门口那条路 | 四川邛崃的乡念



10月19日上午,“我家门口那条路”四川展示周活动在邛崃正式启动。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今天

来听听邛崃人的乡念



金成梦

散落在石板路上的乡愁


小时候,随父母到坝上田里干活,父母犁田栽秧,我则跑到石河子河的石桥上趴着玩水。小河里有几个石墩,石墩搭上几块几十公分宽的红砂石石梁,便成了一座桥。过了石桥,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路爬上小山坡,往孔明、平乐方向而去。父亲休息时,斜躺在田埂上给我讲,石桥和石板路都是我们祖上修的,有一两百年历史了。


我长大后才弄明白,从金店子到平乐的这条石板路,是先祖金世元在咸丰年间召集金氏族人捐资所修,这条石板路前后花费了两年功夫才完工,金氏因此善举,在茶马古道美名远扬。


上小学时,家门口还残存一些石板,我们每天踩着坑坑洼洼的石板路去大队部上学,遇下雨大,小坑内停满积水,踏得水花四溅。集体修粮仓时,生产队长带领村民把石板取回去砌仓库。也有农户背石板回去修猪圈、铺院坝。石板路逐渐荒芜,消失在历史尘埃中……


等到上中学时,家门口的那条路,已经没有一块石板,路面被村民挖来种庄稼,仅剩二三十公分宽,变成了狭窄的田埂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我家走一干米左右路的小路,便上土平路(土地坡到平乐),这条路在清代也是一条重要的茶马古道,它出邛州南门,经南河坎、土地坡、金店子、高店子等,一直通往平乐,路上全部铺的石板。记得当年土平路改建,生产队每人都分配有一百斤碎石子的任务,父母和二姐白天上田地里干活,晚上去石河子河背石头回家,在昏黄的灯光下锤石头,二姐忙累了,母亲让我去接替她的工作。我家碎石任务完成后,全家人的手掌都磨出很多血泡,锤碎石子儿成了我儿时记忆中挥之不去的一个场景,为了修路,可谓全民总动员了。


土平路碎石路面铺平整后,我骑着自行车去上学,哼着歌儿在上面飞快奔跑,同时,也感到十分自豪,路面上有我们全家人的劳动成果,小碎石上有我流出的血与汗……后来,土平路铺成了柏油路,走在油光的路上,更是心情舒畅,感觉生活是越来越好了。


八十年代未,我所在生产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通过田地调换的方法,原来的石板路扩宽成两三米宽的土坯路,和土平路相连接一起, 大大改变村民的出行……路通了,农民不出门也能卖土特产及水果。端阳李是我们当地的特产,每家房前屋后,田边地角都栽满了李子树,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李子和慈竹收入,解决了村民的很多实际问题。


生产队的路未修通前,端阳李采摘下来后,要挑到几里外的南河坎才能卖脱。路修通了,成都、温江等地的水果贩子,直接包了拖拉机,开进村子,挨家挨户收购李子。有些农民图省事,直接把一棵树的李子整卖。年景好的话,有些农户光一季端阳李能卖几百上千元。李子卖到钱后,村民开始修房造屋,置办家电用品。


我家几十棵端阳李大获丰收后,买了台小黑白电视机,全家人挤在堂屋里看电视,嘻嘻哈哈的笑声,时至今日,依旧让人感怀。有村民用卖李子的钱买了摩托车,贩卖鸡鸭和经营蔬菜生意,路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九十年代末,我与对门隔了一块田的邻居协商,将几十米田埂路拓宽修到了家门口,我终于可以将摩托车骑回自家院里。全生产队的村民互相调换土地,将队里的土坯路连接到了家门口。


后来,土平路路面破毁严重。交通部门拨一笔专项资金,不足部分由各路段内村民集资解决,将土平路加宽改建成水泥路面。我清楚记得,村民积极响应,很短的时间将集资款收齐上交。就连生产队两户较贫困的家庭,分别卖猪、卖稻谷也把集资款凑齐上交,可见农民对修路的热情之高。


土平路扩宽铺成水泥路,很多车辆从邛崃经金山上取道平乐古镇。这条路不但缓解了邛崃经卧龙到平乐的压力,也让公路沿线南河、孔明、下坝一带乡镇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


最近这段时间,天邛高速公路的话题是村民最关心的话题,这是第一条从土陶村境内经过的高速公路。遥想几百年前,一条曲折的石板路,将金山上与外界连接在一起,一条普普通通的石板路,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和希望!经过土陶村的天邛高速与成名高速在孔明境内交接后,土陶村与外界的通途变得更加畅通便利,从金山上出发,可以轻松抵达远方……


村口的路

王勤


村口那条路,是我们进出村子的主路,宽约三米,长五百二十米,与市乡公路相联,左转是回龙、新津、蒲江,右转是牟礼、战斗、邛崃,这条短短的一截乡村路,就在回龙镇民乐村八组,几十年来,这条路,不知留下了多少车轮的记忆。


四十年前,我只有十来岁,我们那个林盘三十几户人家,只有五六辆自行车,加重型的,二八圈,那时叫洋马车。在当时自行车可是宝贝,整天用煤油擦得透亮的,若要经过稀泥巴路,则是把车扛在肩上,过了稀泥路才骑车。


进入八十年代,自行车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和家庭运输工具,家家都有一至二辆自行车,自行车也就成了必须的嫁妆,送亲队伍绵延一里多路长,除了抬衣柜等嫁妆的人步行外,其余的人或骑车或坐自行车。而这个时期,主要的公路都要从街上穿过,汽车一来,街上就被堵得水泄不通,汽车喇叭声、自行车叮当声、叫卖声和骂骂咧咧的抱怨声裹在一起,既热闹而又嘈杂。


自行车完全普及了,中国也成了世界头号自行车王国,人们也不再把自行车当宝一样扛着走。于是,每到下雨天后,村口那条机耕道便被压满车辙,深一个坑浅一个凼的,等到太阳将路面晒干时,车辙之间被齐压起来的泥巴就像刀一样尖硬。


到九十年代后期,自行车就基本被淘汰出局了,摩托车成了农家交通和运输的主要工具,也是必备的嫁妆之一。村口那条泥巴路,偶有好心人铺些碎石、煤渣在上面,倒也好走多了,有了摩托车后也不怕路稀,油门一轰就冲过去了。逢场天或赶庙会,路上的摩托车像蚂蚁一样多,自行车的叮当声变成了短促的喇叭声,街头街尾的自行车寄放处早已变成了一排排的街道铺面,铺面外边挨家挨户地挂着寄放摩托车的牌子。这时期,回龙街上的公路已改道绕行,不再从街上经过,交通拥堵的情况得以改善许多。


记得我买的第一辆轿车是2002年,是全村最早买私家车的,十多年后,从前三十几户的林盘里已有十多户人家搬去小区,我粗略地算了一下,我们生产队基本上家家都有轿车。


每次回去看望父亲,村口总会有一二辆车停在那儿,幸好村口那条机耕道早已由政府主导修成水泥路面了。还绕着林盘转了一圈,与牟礼镇龙凼村相通,绕林而过的水沟十年前已是三面光,那时的沟边只有不到一米宽的泥巴路,如今已是超过三米的水泥路,一个小小的林盘也有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汽车可以直接开到自家院坝里。


村口这条路是几年前被硬化的,不说一尘不染至少也是干干净净的,成了村里人晚饭后散步的好去处,有汽车经过也无一点尘土飞起,路两边的田里种了成片的柚子,环境优美了,空气质量也大大提升,农村成了养老的好地方,每到花开时节,从路上经过,扑鼻的柚子花香沁人心脾。


这条村道,经历了一波波不同车轮的辗压,如今,旧貌换新装,它一如既往地记录着历史的沧桑,静静地等待着更先进的车轮与自己亲近。


高义奎

路路通畅奔小康


我老家住在火井镇双童村7组,恢复乡村建制之前叫“火井人民公社9大队7中队”。今天,这里周围是大山,山高坡陡林密,树木葱茏,绿竹遍野,山鸟鸣唱,风景宜人。此地自古就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下通火井高场,上通芦山大川。上世纪七十年代,正值农业学大寨,实行“改土改田”、“沟端路直” 。9大队组织全大队各中队社员,投工投劳,将这条通往高场的小道修成了全长约四里的公路。公路虽宽大,但是,路面全是泥土,连一点沙石也没有。下雨天,路面就像烂田一样,坑坑洼洼,泥浆四溅,无法下脚,人们只得穿上筒靴鞋才能行走,简直苦不堪言。天晴时,风起扬尘,弄得满身灰,难以忍受。改革开放后,中央提出“ 要想富,先修路”,这条烂泥路才彻底改观。


1982年后,恢复了乡村建制,土地分到户,生产力大解放,农民皆大欢喜,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农业生产年年丰收。到九十年代初,我家门前直通高场的烂泥公路,已经铺上了沙石,变成了碎石公路。2004年,上级政府提出实现公路“村村通”,由政府统筹规划,拨专款,要将这条四里长的沙石公路修成笔直宽阔的水泥路。


后来,我家门口那条路,下到高场,上可直达芦山县大川镇,50多里路程,全部由政府出资修成平坦光滑的水泥公路。汽车由高场出发,可以直上木梯垴,翻越九顶山到达大川。沿途群众赶高场,出售山货土特产品,买回日用百货,一改过去肩挑背磨的辛苦,而用汽车、摩托车运送,更加轻松快捷方便了。


2013年,政府又出资将双童村四里多的公路加宽,同时把路边加砌了石头保坎。远看那条公路更加笔直,更加宽阔,更加平坦了。


每年猕猴桃丰收的季节,有远地客商,开着大汽车进山来收购猕猴桃。山民们笑逐颜开,老少欣喜。家家户户将自家的猕猴桃送到汽车前,客商老板过磅称重,算账付款。我家门口那条路是家乡人民的康庄大道,更是直通幸福的金桥。


变化真是太大了

张支富


儿时,我记得我家门口有条碎石路,路不宽,差不多只能是双车路道,弯弯曲曲地从大同古镇穿过崇山峻岭,才到当时的邛崃县城。


父亲说:“这路已经不错了, 六十年代还只是一条石板路,去县城也只能步行或骑马。”爷爷说:“ 别看咱家门口这条路不是大马路,却是有历史的茶马古道,民国时家门口的这条路,每天车水马龙,有几千背煤炭卖的背夫,来往于这条青石板路上,还有那些商队用马驮的山货和盐茶,都是去藏区做生意的,热闹着呢。”


爷爷还说,家门口这条路有好多好多的故事,别看我们家门口这条路离古镇就二里,却在家门口通往古镇二百米的地方,有一道天然的“石门”,进出古镇都要经过那道“石门”,那里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口,这样一道关口,恰恰是保护古镇免遭战乱的重要一环。石门左边是笔直的山岩,高不可攀,右边是奔腾而过的磨子河,河水很急,石门离河面也很高,若要进出古镇,就必须经过这个天然的大石门了。


听了父亲和爷爷讲述家门口这条路的故事,我已对他们眼中的青石板茶马古道倍感兴趣,可是,我却无缘再见爷爷说的那古道车水马龙般热闹非凡的景象。父亲和爷爷眼中的茶马古道,也只能随之而模糊地烙印在我的大脑里。


九十年代初期,家门口的这条碎石路,在一个月的施工之后,变成了平坦沥青路, 这让古镇人奔走相告, 喜乐欢颜。短短几年,本来已满足古镇人的沥青路在半个月里瞬间又变成水泥路,加上古镇村村通水泥路的实施,古镇人感觉小康生活近在眼前。


2012年起,在短短四年中,大同古镇整体风貌经过了一番改造。当我再次从异地回乡时,家门口已不再是一条水泥路了。除了横向通往古镇的一条平坦的草石路外,又竖向架了一座二十米宽的大桥,并笔直铺设了一条四车道沥青路,从一个3000户人的农村集中新区门口而过。


从此,我家门口这条路,已从青石板的茶马古道,变成了今天宽阔而平坦的四车道沥青路面。从那以后,古镇的风貌,古镇的故事,古镇的历史,上了邛崃电视台、四川电视台,最后还多次上了央视。大同古镇,这个有着几千年的古镇,倾刻间,让国人都知道四川邛崃有个“五彩小镇”,因为古镇除开“古”,还有五彩的房子。百度搜出来的大同古镇,一是“五彩小镇”,二是“艺术小镇”。古镇这样的名字,引来了源源不断的各地游人。


我家门口的这条路,变化真是太大了。


季晓莉

沐浴着春天的阳光


广袤的四川盆地上,星星点点地散落着成百上干个村庄。我的家乡,就安静地坐落在四川成都的西南角。


秋天的傍晚,夕阳渲染了整片天空,金桂花开,微风掠拂,洒落一地金黄,铺满我家门口的那条路。今天我就想讲一讲关于这条路的故事,且请您坐一坐,饮一杯清茶,待我慢慢说来。


忆往昔,行路难


从我有印象起,我家门口就有这条路,从成雅加油站的大道一直延伸至宝林镇街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农村公路,蜿蜒曲折,多为泥土路面。晴天的时候,清洁工大爷拿着扫把的手一挥,尘土漫天飞场,只得蒙着眼匆忙走过;雨天的时候,车子从这经过,轮胎上全是泥巴。走在路上,车子跑过时,衣服同鞋子满处都溅得是稀泥,雨大的时候就更糟糕了,人和车都经常会打滑,不小心摔倒的男人就会骂骂咧咧说一句“该死的,今天啥子鬼运气!”


有一次城里有人开车来办事,刚好遇到暴雨天气,路面泥泞难行,后来听说那车子差点就摔到王叔家田里。再后来,村民们为了避免这样的惨剧再次发生,就背着自家的石头去填路,填了多久我不知道,但现在我倒是很佩服村民们“精卫填海”般的勇气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村民们的努力下,这条路变成了一条不轻易打滑的石子路。


在那个没有花式玩具、没有电子产品、没有游乐场的岁月里,我们就这样,在这条路上跑着、跳着、追逐着过完了整个童年。也就是这一条路,串起了整个村子,从东头到西头,小路蜿蜒着、开疆扩土似地向前延伸,几代农耕人在此不辞辛劳地奔走忙碌,让这条路变得宽阔平坦、厚重沧桑。


多少年来,门口的这条路始终以它最质朴的姿态,迎接着每一个新鲜事物和时代赋予的每一次改变。


看今朝,欣欣向荣


忆起这条路的变迁,就是这十几年历史的见证和缩影。“要致富,先修路” 新时期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公路的建设,乡村有了公路,展现出一番新的面貌,用我爷爷的话说就是“水泥路好啊,骑自行车赶场都快得多咯。”那时候我在读小学,每天早起行路匆匆,只看到过往的行人车辆,只顾着赶时间,却忽视了门口这条路的蜕变。


它的确变得更好了。平常吃过晚饭过后,老人们一人拿着一把蒲扇徐徐地走着,中年人大多都是左手持扇,右手抱娃,跟老人们一起晃晃悠悠地走在我家门口那条水泥路上。有了这条路,我们和城市的联系也紧密起来,村里的人更愿意出去看看,城里的人也更愿意来我们这里感受下乡村风情,于是,村里的旅游业也跟着发展起来,村民们更富有了,生活也更幸福了。


这条路也就成了村民们的致富路,幸福路。


展未来,一路繁花相送


2014年,村里一个酒厂老板赚了钱,想要回报家乡,于是在他家的附近建起了一个特色休闲度假酒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于是这条水泥路又一次蜕变,经过改造提升后,融景入路,既提升了通行质量,又延长了旅游线,扩大了风景区的可游览范围,增加了游客容量。


时光变迁,几代公路人的传承建设,你瞧,如今的农村公路宽阔平坦,既满足了村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又兼具“高颜值”,成了大家饭后散步小憩的好去处。


从“行路难”到“村村通”,从土路到砂石路再到乡村特色风景路,我家门口的这条路沐浴着春天的阳光,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阔步在乡村振兴的追梦路上!


道路有格局,自然通远方。忙忙碌碌的生活,琐碎繁杂的事务,似乎压得人喘不过气,但只要我们放慢脚步,给自己一个漫步的时间就会发现美好往往都在我们的热爱里。


“我家门口那条路”主题活动由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公路局主办。该活动以线上、线下互动的形式按月开展,全面展示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成效,目前已经在河北、江苏、贵州、天津举办展示周活动,10月19日,活动走进了四川。



修订后的《汽车客运站安全生产规范》有哪些变化?

交通建设项目请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

百万人点赞!泸州的哥暖心帮助走失儿童

全国首个机场交通智能执法系统入蓉,日常有效管理上万台次出租车


来源:交通运输部

由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整理编辑

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