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路魂”从未消逝


西藏波密,川藏公路旁的烈士陵园里,参天大树环绕。斑驳的阳光透过树缝,映照在一块块墓碑上。整修陵园的工人,正在给陵园铺上崭新的步道,“叮叮”的敲打声在园中回荡。


寻找英雄来自川藏公路沿线烈士陵园的追思


川藏公路,这条连接西藏和祖国内地的大通道,从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萨,2000多公里的公路旁长眠着3000多名战士,平均每公里就至少有一名官兵牺牲。


▲10月24日在西藏八宿县拍摄的当年筑路战士留下的标语。新华社发(唐文豪 摄)



上世纪50年代,绵绵横断山脉、滚滚大江大河,依然是阻隔西藏和内地的巨大天然屏障。进藏部队喊出“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口号。他们翻雪山、战江河、斗严寒,靠铁锹、钢钳、铁锤等简易工具,克服滑坡泥石流多发、高原反应等困难,在崇山峻岭间向一个个高原天险发起冲击,用生命代价打通了川藏公路。


在川藏公路当年的起点,四川省雅安市西去不到30公里的飞仙关,横卧着川藏公路上的第一座桥梁。铁桥东头路侧的小土洼里,有一座低矮但醒目的坟墓。墓中静卧着当年第一批倒下的筑路战士。


雅安市天全县二郎山筑路烈士墓里,安放着“沈步云烈士之墓”。墓碑写道,这名祖籍平原省(现河南省)安阳县城东关的战士,原属中国人民解放军二二团二营四连,1950年7月13日因筑路牺牲。


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是筑路大军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就在雀儿山的西麓,埋葬着张福林——一位当年的筑路战士。


▲这是雀儿山下张福林烈士陵园(11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1951年冬天,为了跨越雀儿山,无数筑路战士一寸一寸地在冻土中掘进,在降雪的高山上奋力凿出一条公路,张福林就是其中的一员。


张福林当时在小炮班负责爆破作业,他摸索出了一套在冰雪中更高效地爆破岩石的方法。但不幸的是,12月10日,他在检查岩壁时被一块落石砸中,再也没有醒来。那天,他刚刚度过25岁生日。


在那个寒冷的隆冬,共有300余名战士牺牲在雀儿山上。


波密县向西百余里通麦镇,有一座“十勇士纪念碑”,上面刻着李显文、杨星春等十个名字。1967年8月,他们的运输车队遭遇特大山崩,十位战士被永远地埋在了塌方之下。


十勇士纪念碑的对面,立着一块石碑,鲜红的“路魂”二字印刻其上。周遭的绿草随风摇曳,似是在向这一个个英灵致敬,不曾停息。


川藏公路通车65年来,“路魂”刻在每个年代、每个岗位,沿途的养路大军提醒着路人:“路魂”从未消逝。


▲这是雀儿山下张福林烈士陵园前竖立着的“十八军将士精神永存”雕塑(11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2000年8月,川藏公路冷曲段发生塌方,造成390台车辆和600多人受阻。22岁的梁明伟驾驶推土机在抢通现场清理塌方时,再次爆发大面积山体滑坡。由于路基垮塌,他连机带人坠入落差20米的激流中,英勇牺牲。


20多年来,梁明伟所在的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队,已有20多人牺牲在了抢险保通的战线上。他们有的葬在了沿途的烈士陵园,有的则被埋在某个籍籍无名的山坡上——一如数十年前他们的先辈。


生命已逝,精神永存。


▲雀儿山五道班公路


风雪中的坚守川藏公路养护者群像素描


11月的高原凉意渐浓,树树皆秋色。川藏公路上,多个路段的养护工人正紧张进行冬季来临前的恢复性养护。


全长2416公里的川藏公路通车65年来,四川、西藏公路部门不断加大公路养护力度,通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特别是2014年以来,西藏实施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385公里,投入资金2亿多元;灾毁恢复工程83公里,投入资金2.5亿元。川藏公路的畅通还离不开一线养护工人和武警某部交通官兵的常年坚守、默默奉献。


林芝市色季拉山,林芝公路分局八一公路养护段110道班工人正在海拔4000米的半山腰加固长达170米的植生垒积袋,防止落石、塌方等,这是当地首次尝试。110道班所负责养护的20公里路线,曲线多、转弯半径小、自然条件较差。


冬季的色季拉山天气变化无常,有时艳阳高照,晴空万里;有时大雪纷飞,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110道班班长普布丹增说:“冬季的色季拉山阴山地段的路面冰冻得像铁一样硬,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山上公路被大雪堵塞时,白茫茫的一片找不到路在哪里,车辆常常抛锚、深陷。”


有一年的冬天,一辆甘肃车牌的农用车滑入边沟,车上两人无法展开自救脱困。普布丹增接到消息后,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顶着大雪,赶到事发地,经过半个小时的抢险,被困车辆成功脱困。“车主拿出1000元钱给我们,肯定不能收啊,这是我们的职责。”


“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下雪多,路面经常结冰,保通任务最重,1月和2月下雪最多,7点多天不亮就得起床,吃点糌粑或馒头,8点就开始干活。”普布丹增说。


45岁的普布丹增从16岁开始在色季拉山养护公路,已在这里工作29年。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作为一名党员,多年来吃苦耐劳、毫无怨言。因色季拉山气候环境的影响,最适合养路的时间只有4至5个月。补坑槽、整修路肩、铺油罩面、冰雪抢险,他总是冲锋在前。每当雨季来临,经常发生小型塌方,普布丹增往往清理完这一处,又接到另一处塌方的报告,他又带领人员赶赴抢修现场。


雨雪无阻,凭借着近30年的坚守和出色的业绩,普布丹增荣获2018全国感动交通年度人物。林芝公路分局的数据显示,共有454名一线养护工人承担川藏公路拉萨大桥至林芝市东久桥共503公里的养护任务。


除了色季拉山,川藏公路还有一处艰险路段——“天路72拐”,其抢险保通任务繁重。业拉山至嘎玛沟段的30公里道路,全部为Z型回头弯,山高路险坡陡,加之西藏高原特殊的冻土和破碎性山体结构,一年四季自然灾害不断。


负责此路段的武警某部交通养护中队,组建于1996年,担负共90公里路段的养护保通任务,其中近70公里养护路段在海拔4000米以上,路段海拔高差达1800米。


▲10月17日,在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一辆大巴车在蜿蜒的道路上行驶。新华社记者 王迪 摄


在从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前往理塘县的路上,36岁的杨春叶正进行着养护工作。杨春叶是“路三代”,从爷爷杨昌浩开始就是养路工人,现在他和弟弟也在道路上。


杨春叶所在的养路站负责养护19公里路程,每天他的工作内容包括巡查路段,清理边坡边沟涵洞。每年5月至10月,是他最忙碌的时候,不仅车流量在旅游旺季明显增大,还由于雨季的到来常常发生泥石流和塌方,每次清理路面淤积,他经常要干上一个通宵。


杨春叶说,现在路虽然好了,但他们的工作量没少,不仅过往车辆变多,人们对道路的要求也提升了,过去堵车可能好几天,现在出现堵车,都是尽全力在一小时内疏通道路。


65年来,筑路养路大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故事,成为川藏线上广为传颂的壮歌。他们铸就的精神丰碑,早已深深刻入了共和国的里程碑。


经过60多年整治改建,川藏公路一个个天险成为历史,川藏线成为骑行自驾者的最美天堂。往来车辆发出穿梭的回响,告诉英雄时代的变迁与祖国的新生。



川藏公路渐成“流动的市场”

曾双全、罗卫东……他们,是川藏线上的追梦人

茶马古道,你在哪里?

新华社:川藏线过路站,如何变为“摄影天堂”?


来源:新华社

由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整理编辑

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