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交通人的阿布洛哈情,被《人民日报》点赞!


8月27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第7版

报道了

四川交通人的阿布洛哈情



阿布洛哈村是全省最后一个通硬化路的建制村。该项目起于拉果乡布歪村至伟木村通村路K11+000处,止于乌依乡阿布洛哈村小学,全长3.8km,项目全线位于高山峡谷地带,地质结构复杂,岩层破碎,施工难度大,建设成本高,可谓“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是全省交通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为确保如期完成交通脱贫攻坚任务,厅公路局高度重视该项目的推进工作:





强化统筹协调

厅公路局党委多次召开专题推进会,从项目设计方案、施工组织安排、要素保障等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梳理,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全力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协调相关单位选派专业技术骨干10余名,组建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工程现场服务指导组,坚持项目不完工,决不撤兵。



细化工期安排

现场指导组实施蹲点督导,帮助优化施工方案,细化施工组织安排,将工作分解到天,责任压实到人,切实做到“每天一会商”,及时调整工程方案及措施。指导施工单位进一步完善项目应急抢险预案,落实专人逐点逐日进行安全检查,全力保障项目建设安全。



全力抢抓施工进度

指导施工单位加大人员、设备投入,实行24小时轮班连续施工作业,加班加点抢抓施工进度。为改变由于地形地质条件限制的单一工作面,积极协调国家应急管理部、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租用直升机吊运机械设备,增加施工作业面,改单向掘进为双向掘进,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为加快项目推进按期完工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6月30日,实现“车路双通”的阿布洛哈村。尹 钢摄(人民视觉)


四川路桥作为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项目的主要施工单位,该项目负责人冯利威忘不了修路时的艰苦与自豪,忘不了心中对阿布洛哈村的深深情意,将回忆写成稿,投稿后被《人民日报》报道。







公路通村 幸福延伸(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征文)


冯利威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27日   第 07 版)


阿布洛哈,在彝语中的意思是“高山中的深谷”。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三面临山、一面临崖,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我第一次来到阿布洛哈,是来勘探地形,为通村公路项目建设做准备。当时,我们步行了3个多小时,才从山顶走到村里。当地村民对解决交通出行难有着迫切期望。


2019年6月,我们接到任务,要在12月31日前,将3.8公里的通村道路建成通车。但是,当地岩层破碎,极易垮塌。经过多方勘探和研究,我们决定采用永久硬化路和临时峡谷摆渡车相结合的通车方式。


2019年12月31日,峡谷摆渡车正式运行,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今年1月,一位村民急需就医,经过峡谷摆渡车和120救护车的无缝对接,村民得到了及时救治。


回想起我们刚来建设的时候,很多村民不敢相信村里能通路,只是在观望。后来,他们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与施工人员打成一片。他们打心眼里盼望着新路早日建成,村里的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小康生活一步步变为现实。


为了实现村民的愿望,我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建设期间,项目部整班连轴转,大家任劳任怨。我从事工程施工已经15年有余,在阿布洛哈通村公路项目建设之前,没有用重型直升机调运过机械设备,没有用溜索缆绳运送过工程材料。建设期间,每天清晨我都会站在一块大石头旁,思索着如何能保质保量、按时按期建成这条公路。


项目技术员胡伟是我的帐篷“邻居”,也是一个刚拥有双胞胎女儿的年轻父亲。他的妻子当时还在哺乳期,特别需要丈夫在身边,然而紧迫的工期和项目部全体成员的坚守,让他不忍心放下手中的工作。他在工地一干就是半年多。


我常常和同事们说:“我们干工程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把工程做好!”今年6月30日,阿布洛哈村公路通车,之前临时使用的峡谷摆渡车已经不再使用。3.8公里的路程,步行可能还不到一万步,但修建这段路,我却走过了许多心路历程。通车那天,看着村民脸上喜悦的表情,我静下心来——这一切,值得!公路通了,相信他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脱贫奔康

交通先行

在交通扶贫这条道路上

四川交通人将继续

坚定不移

一步一个脚印

扎扎实实的走下去


厅与中国十九冶集团举行座谈:深化厅企合作,推动四川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脱贫奔康,《人民日报》图片聚焦小金农村公路

四川盐边:农村客运预约响应随叫随到

通往阿布洛哈村的小康路

部分来源:人民日报

由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整理编辑

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