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日报》《焦点访谈》再讲四川交通扶贫故事


4月2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第13版社会版,以《四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继续加油干 幸福路更宽》为题,聚焦四川脱贫攻坚成果及乡村振兴的接续奋斗推进。其中,报道了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因交通扶贫致富的故事。


此外,4月21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聚焦四川、云南溜索改桥后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一起来看

↓↓↓




《人民日报》


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继续加油干 幸福路更宽

(节选内容)



 从大山阻隔到内联外畅 

 短板补起来了 


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位于大渡河大峡谷的绝壁之上,与世隔绝。2003年,村民们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长约5公里、落差超过600米的“Z”字形山路,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


2016年,当地政府投入了2000多万元,开始修建一条集客货运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索道。今年47岁的村民李学民一直在经营山路上的运输生意。2018年索道建成通车后,他从帮村民运输生活用品到帮游客运输行李,提供特色旅游服务,收入也翻了好几倍。


村里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旅游接待更加规范,来古路村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申绍华一家是在古路村最先开起农家乐的。今年清明小长假,他家靠着农家乐生意就赚了1万多块钱。他还叫回了在外打工的儿子一家帮忙,收购村里的特产,线上线下同时售卖。古路村有了致富路,当地依托山区特色,抓住旅游开发机遇。2018年,索道通车后,古路村也实现脱贫。2020年,全村接待游客3万多人,实现旅游纯收入80多万元。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曾因交通而困,如今也因交通而变。在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是最大的短板。要想富,先修路。四川大力开展交通扶贫,全省新增16个贫困县通高速。建成溜索改桥77座,新改建农村公路19万公里,新增346个乡镇和1.65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目前,四川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29.1万公里。


“条条致富路,帮助贫困地区实现内联外畅,让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夯实。”省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唐义说,四川还建起了一大批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7%,饮水安全、光纤、4G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




央视《焦点访谈》


溜索改桥 直通幸福

(节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促进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和保障弱势群体权益是一篇体现社会温度的大文章,这其中涉及到许多有针对性地解决民生痛点的特殊公共服务项目。比如,在我国西南的很多地方,群山横亘,江河交错,可以说是“望天一条缝,看地一条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要出一次大山都得靠溜索,否则就要翻山越岭大费周折,并且在有的地方,溜索是进出大山的唯一方式。要想让这里的老乡脱贫致富奔小康,过上好日子,首先就得打通他们的出行之路。要让天堑变通途,溜索改桥势在必行。


外人看来惊险刺激的溜索,实际上也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李发军是四川北川县农民,勤劳肯干,2002年就种植一大片丰水梨,希望通过种植业脱贫致富,可梨树挂果了,怎么运出去却成了大难题。


“溜索改桥”受益的只是特定地区的少数群众,但投入很大。“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国家和地方先后投入30多亿元,完成“溜索改桥”300多座。“溜索改桥”几乎都是在高山峡谷中完成的,修建难度很大。鹦哥溜索是金沙江两岸溜索中最险峻的一个,一边连接着云南昭通巧家县鹦哥村,一边连接着四川的大凉山,是鹦哥村两千多人多年来唯一的出行工具。


鹦哥溜索距离江面380米高,长度达到420米。因为处在高山峡谷中,只要起风,风就会在峡谷中产生放大效应,形成风向复杂的大风,给桥梁施工带来很大难度和危险。


渐渐地,施工人员发现凌晨和上午风力会比较小,为了尽早建成大桥,施工人员凌晨三点多就起床,天没亮就做好吊装准备。就这样经过900天两年半的不懈努力,2018年,大桥终于建成。大桥建成后,鹦哥溜索变成了当地吸引游客的旅游项目,继续保留了下来。至今,“十二五”、“十三五”“溜索改桥”项目已经全部建成。



四川北川县岩门村74岁的羌族老人王兴珍家里收藏着一张1910年拍摄的照片,照片中老人的爷爷扶着用竹篾编成的索桥在艰难行走。2018年,一座以“羌红”为主色调的羌红大桥落成通车,祖祖辈辈深居大山的人们终于可以安全便捷地走出大山。


溜索已经成为了时代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横跨于高山峡谷的便民桥、安全桥、致富桥。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建一座桥梁,就给群众打开了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现在,李发军家的丰水梨再也不用发愁运输的问题了,一座金宝桥就修建在村口。


桥修通了,依托着青山秀水,村里还搞起了旅游,李发军家还开起了农家乐。



从2015年起,北川县先后有9座“溜索改桥”项目完工,不仅解决了十多个乡镇十万多群众出行难问题,还因为交通的改善,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90后”的羌族姑娘夏雪莲毕业后选择了回乡创业,种植红豆杉,2014年开了网店,网店开张第二天就接了一个6000元大单。有了订单也运不出去,夏雪莲的创业热情在此后的两三年里被消磨殆尽,嫁了人,生了孩子。2018年唐家山堰塞湖大桥竣工通车后,夏雪莲又萌生了创业的冲动,带领更多乡亲们大面积种植红豆杉。4月12日,一家大型企业与北川县签下协议,要在夏雪莲的家乡建设红豆杉全产业链生产基地。乡村振兴正在这里变成现实。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农村公路发展的报告上批示:“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现在全国7省区、1168个建制村、165万人仅靠溜索出行的方式已经成为历史。天堑变通途,山里山外也不再是两重天。随着溜索成为旅游的一种新体验,村里人可以便捷安全地过桥,他们也从此走上了小康路、幸福路。



6000亿背后的3个小故事,看四川交通扶贫

不止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四川公路水路减排降碳计划,已来!

出行提示丨即日起,光华山隧道将实施交通管制100天

安岳县:路网成形管养健全,群众出行便捷多样丨四川第四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展播㉑

来源:人民日报、央视《焦点访谈》

由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整理编辑

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