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口浪尖的惠民保何以越走越远?

历险记 2022-08-0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平安健康险医保 Author 杨祎


说2020年的保险热词,惠民保险一定是不能错过。其实,惠民保险并不是今年的新生事物,早在 2015年12月,由深圳市政府指导、平安养老保险公司设计推出首款针对特定城市定制的医疗保险——“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就已经推出市场,是最早的惠民保险雏形。该险种以低廉的保费撬动高额的保险保障,截至2019年底,该项目参保人数已达750万人。2018年底,平安健康保险在南京正式推广惠民保模式,2019年底推出的广州惠民保产品更是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于是2020年多个地方跟进,截至2020年11月5日,全国已上线70余款产品,且在多地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销量。把2020年称为惠民保险的元年,一点都不为过。


关键词:保险热词、平安惠民保、保险元年


 平安惠民保背后逻辑的猜想


惠民保说起来不是新事物, 为什么今年就突然火了。我个人认为可能有几个逻辑。


1、从短期和浅层次看


南京、珠海、广州在去年推出的惠民保产品大受欢迎,保费收入和影响力远高于大家的预期,于是保险公司纷纷争相入局,期望搭上惠民保的快车,争抢市场份额。另一边对于地方政府,当然也乐意看到居民主动购买保险,从侧面还能为地方解决不少民生问题,推动积极性很强。


2、从长远和更深的逻辑看


我认为惠民保险的火热,并非是短期偶然现象。


首先在社保的支出结构中,比例最大的就要算是养老和医疗。养老保险支出受到年龄的影响非常大,而我国低生育、老龄化几乎是逃不过的现实,压力可想而知。前段时间,新华社授权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还引起了老百姓的广泛讨论。


其次再看医保,目前的压力也不小,我国每年的医疗卫生费用以远高于GDP增速在增长,医保基金面临着可能穿底的风险。


2010-2018年我国医疗费用及增速增长表


(数据来源:国元证券研究所)


我们可以看到,医保控费方面几乎年年都会颁布新政策,压力可想而知。


而在采用了惠民保辅助医保的医疗报销模式后,不仅转移了部分老百姓对医保的惯性依赖程度,培养了个人商业保险意识,并且还缓解医保压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内因促使了惠民保险的极大需求,这就是外购药。2018年,一部《 我不是药神》将我国的外购药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也让很多中国人认识到,重大疾病的可怕之处, 除了疾病治疗本身,还有后续买药难,买药贵的问题。


在这一时间背景下, 惠民保的推出就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因为惠民保险的定位恰好就是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其在城乡居民大病的基础上,增加了重特大疾病特药报销和送药增值服务,并提高了赔付比例。其次,很多惠民保不限年龄,投保宽松的特点,也为很多无法购买其他商保的老年人带来了福音,这些都对医保进行了很好的补充。


对于政府,无论是解决长期社保支出问题,还是解决老百姓民生问题,惠民保险都是一计不折不扣的良药。所以在很多城市,当地医保部门积极与商业保险公司沟通,希望可以打造出城市独特的惠民保项目。


 背后的隐忧


然而正如任何创新事物一样,一旦成为风口,必然引起大量参与方的追逐,一些隐忧也随之而来。


比如惠民保在几个城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之后,多个城市的产品蜂拥而至,但实际上惠民保险的历史数据并不充足,会不会造成赔付压力不得而知。


举个例子,城市和城市之间差异非常大。拿2015年最早的惠民保险来说,这款由深圳市政府指导、平安养老保险公司设计推出的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之所以能够持续良好的经营,也和深圳城市人口特点有很大关系,深圳是中国年轻人占比最高的城市之一,平均年龄只有32.5岁,出险的几率更低,赔付压力更小。即使这样该项目仍处于亏损状态,换到其他城市,人口结构完全不同,依然用差不多的条款费率,偿付风险显然更高。


今年以来,很多“惠民保险”从设计阶段到市场推出,时间之短,令人咂舌。有没有经过严苛的演算?会不会有偿付风险?稳定性如何?这些对惠民保险也是一个考验。


11月银保监会人身险部下发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将重点查处以下违规行为:保障方案缺乏必要的数据基础;未按规定使用备案产品或未及时报告保障方案;参与恶意压价竞争;违规支付手续费;夸大宣传、虚假承诺、误导消费者;拖赔惜赔;利用不正当手段套取、骗取医疗保险基金;冒用政府名义进行虚假宣传;泄露参保人信息或擅自用于其他用途等。监管文件下发,也反映出当下火热的“惠民保险”,依然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惠民保能跑多远


风口之下的惠民保险,会不会是昙花一现?在我看来,虽然暂时惠民险有颇多的争议,但我仍然认为它在未来可能会带来一个不亚于百万医疗的千亿市场。想当初2015年,百万医疗横空出世,同样不被大多数人看好,一些保险公司认为这种产品只是赚吆喝不赚钱。然而5年之后再回头,乘着健康险之风,百万医疗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基础保障中必备的保险险种,每年的保费规模已达数百亿。


依我之见,判定一个险种长期有没有市场,核心还是要看它是否真切地为老百姓解决了问题,带来了价值。百万医疗保险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内达到今天的市场规模,重要原因之一是价格便宜,同时它又解决了很多基础的医疗保障问题,相比重疾险等险种,覆盖面显然更为宽广。


而看今天的惠民保险,价格更为便宜,几乎都是在百元以内,对健康告知、职业、年龄要求都更为宽泛。便宜、灵活的产品优势使惠民保能覆盖比其他险种更广的人群,在下沉市场更具活力,用一句接地气的话来说,惠民保险可能是很多人的第一份商业保险。往大社会意义来讲,惠民保险的推出可能会更有效减少因为大病而掉入贫困的人数,而这与中央精准扶贫、精准防贫的政策思路高度契合,也必然会受到政策的长期惠及。


所以,虽然惠民保在如今还是个新生事物,很多逻辑依然需要时间去验证,但基于中国广阔的人口基数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构建的大方向,多年以后,惠民保险完全可能成为中国保险市场中核心的一员。


这里我们也不妨做一个乐观的推演。在第一阶段,也就是2019-2020年,地方政府、保险公司以及第三方企业积极参与,推动产品发布,消费者意识被打开。第二阶段,也就是未来几年,会出现产品优胜劣汰,并且监管持续参与的情况,这个时候惠民保险的发展以“质”高于“量”的形态发展,一些设计不佳、赔付情况差的产品逐步被淘汰,不合规的相关产品和公司在监管下退出市场,而产品创新开发能力、管理能力过硬、渠道推广能力强的保险公司和第三方公司会留存下来,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丰厚的经验和极为关键的健康数据,为后续的产品更新迭代再创新创造条件。


在第三阶段,惠民保险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大部分家庭的标准保险配置并带动整个商业保险意识全面提升,而参与方也会显示出马太效应,强者愈强,惠民保险会为这些头部保险公司带来全新的增长曲线,并成为重要的引流工具,助力这些公司的保费规模走上一个新台阶。


以上仅为一个乐观推演,想达到这样的目标还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作为政府和监管部门,需要持续积极的投入参与其中,发挥指导和监督作用。作为保险公司,也需要持续创新,做好风控,让惠民保切实“惠民”,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口碑。道路虽然曲折,但前途乐观光明。


惠民保之路


一边是老百姓乐意买单,一边是保司的大力推广,而当下监管的介入,也会使惠民保险的生态和格局更加健康,发展更加持久。


正如这些年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保险一样,作为保险业创新业态的惠民保险,它也必然会由年轻逐渐走上成熟之路,走入更多的寻常人家,为百姓的平安和健康保驾护航。 

(文章来源:平安健康险医保公众号,作者杨祎,美国雪城大学经济学、土木工程双硕士;曾在美国对冲基金、中国私募、信托等机构担任分析师、投资经理等职

更多行业干货详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