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春而行,寻访桃花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千多年前的这首《赠汪伦》,流芳千古,安徽泾县桃花潭镇也随之声名远扬。
其实,桃花潭镇不仅仅“因诗得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秀美的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才是它的“内核”所在。诗仙李白为此也流连忘返,先后留下12篇佳作,让它完全担得起“中国第一诗意小镇”的称号。
初春时节,笔者随同江苏省专业报记协采访团由泾县县城出发,一路驱车西行,沿青弋江溯源而上。两岸山色好似水墨入画,映衬着古老的白墙灰瓦。在距县城近40公里的桃花潭风景区内,既有清新秀丽、重峦叠翠的自然风光,山川之间尽显灵气,又有保存完整、风格独特的古代建筑。
进入桃花潭风景区,对当地文化颇有研究的景区管委会主任肖春树热情相迎,为我们揭开了李白“桃花潭之约”的幕后故事。
《赠汪伦》这首千古绝唱,故事缘起其实一开始并非汪伦,而是一个名叫万巨的泾县人。
据传当年桃花潭西岸的万村有一豪士名万巨,与李白同考进士结为挚友。万巨考取进士后,不愿在朝为官遂隐居家乡桃花潭,过起了悠然自得的耕读生活。
唐天宝年间,李白因官场失意而辞官后,决定寻访万巨。其间,李白途经歙县,歙县县令为泾川桃花潭汪伦之兄凤思。汪伦世居桃花潭,对李白诗风人品极为仰慕,生平最大心愿便是与李白对酒吟诗。凤思便告之李白行踪,于是汪伦修书一封盛邀李白来泾川游玩。
信中有这么两句话,“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这两句话使李白欣然前来。
肖春树说,李白被信中描绘的景色吸引,但他到达小镇时却并没有看到信中所说的“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
这时,汪伦面带歉意地解释,“十里桃花者,潭名也;万家者,乃酒店主人姓也”。李白听后放声大笑,不仅没有丝毫责怪之意,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感动。李白在桃花潭流连了近半年时间,他不仅与老友万巨相处甚欢,也和汪伦结下了深厚友谊。
临别前,为了不再叨扰友人,李白本打算悄然登舟离去,没想到,当船起航时,岸上却传来悦耳的踏歌声。肖春树介绍,在古时的桃花潭,人们送别时最隆重的礼节就是“踏歌舞”,歌舞里饱含着对亲友的不舍与祝福,李白就在这歌声中告别岸上的汪伦,心底越发感动,挥笔写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绝唱。
后人为纪念李白来桃花潭,在送别李白的地方建造了“踏歌岸阁”,在桃花潭西岸建造了“怀仙阁”。
当年李白诗别汪伦的桃花潭,位于风景区东园古渡西岸,垒玉墩、彩虹岗峭崖下。站在踏歌岸阁极目远眺,阳春三月的桃花潭水清冷净洁,烟波无际,两岸葱郁的山林间透露着峭石。
桃花潭四周点缀着众多自然人文景观,屹立千年的垒玉墩、深藏奥妙的书板石、李白醉卧的彩虹岗、踏歌声声的古岸阁、青砖黑瓦的古民居⋯⋯波光粼粼的水面与春意盎然的岸边景色相得益彰。
就是在这样一个怡人之地,李白写下了这首《赠汪伦》。桃花潭,也成了众多文人骚客追逐诗意梦境的地方。
住在桃花潭的日子,李白、万巨、汪伦常在一起饮酒、作诗、游山玩水。肖春树说,“不大为人所知的是,包括《赠汪伦》在内,其实李白在桃花潭一共留下了12首诗。”这12首诗中有6首入选了《唐诗三百首》,它们是:《赠汪伦》《扶风豪士歌》《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过汪氏别业》(其一、其二)《赠豪士词三十韵》。
当然,除了诗仙着墨描绘的美景外,桃花潭“诗情”与“画意”相融才是最有魅力的地方。
桃花潭镇历史悠久,其中翟、万、汪、李、陈、查等江南望族都留下大批祠堂、厅屋、义学和居宅等古建筑。资料显示,桃花潭镇古建筑共400余处,单体建筑物300座,建筑面积80000多平方米。现存明清建筑物多数保存完好,包括翟氏宗祠、文昌阁、水东老街和万村老街等,具有较高的建筑研究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万氏南迁泾县后,将陕西郡邸文化带到皖南,故而独创了“客家会馆文化”,万氏营建的“扶风会馆”首开皖南客家文化之风。
因此,桃花潭镇古建筑虽具有徽派文化风味,继承和采用了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的主元素。但又不完全是徽派建筑的翻版,具有明显的自身特色。
肖春树说,经考证,桃花潭的古民居在继承徽派建筑精致典雅的基础上,兼具了北方宫廷建筑的雍容宏大和南方园林建筑巧拙自然的风格,是桃花潭在历史、人文环境影响下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源于徽派,别于徽派”的建筑风格。“徽州人趋向于‘学而优则仕’,房屋大多是精雕细刻;而这里的建筑多很朴素,体量一般都很大。”
笔者观察到,青弋江边的桃花潭畔诗意山水主题酒店,将自然山水、诗书画与徽派建筑结合在一起,像是一幅隽永的江南水墨画。
“桃花潭”是这里的独特景致,据肖春树讲,怀仙阁下江面陡宽,形成弯角,江心有一座小洲,水流在此经过会产生漩涡。每当桃花盛开的时候,花瓣落入碧波,随着水流出现一圈圈繁花入水的独特景致。
又快到桃花盛开的时节,何不踏春而行,像诗仙李白那样,徜徉在花海碧水之间,赴“桃花潭之约”?
地址: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导航:桃花潭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
电话:0563-5024118 5024128 5870418
部分信息来源:江苏教育报
作者:孙叶 徐鹏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