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象泾县||琴高摩崖有神韵

坐落在琴溪镇的琴溪大桥

附近的琴高山一峰突元

高壁嶙峋,气势雄伟

泾县琴溪镇“东大门”

标志性景点


狮子山的由来

相传汉处士琴高公炼丹于此山,得道成仙,“控鲤升天”,后人就把此山称为琴高山,又名琴高峰。琴溪之滨琴高山巍然屹立,势如雄狮,也称狮子山。又名琴高峰。琴溪之滨的琴高山北东走向,是北西向地质断裂作用形成的。其东部、西北部的悬崖峭壁长约100米,高110余米。琴高山里面溶洞较多,探明有8处,较大的溶洞有朝阳洞、丹霞洞、炼丹洞

史书记载

据《安徽史志丛书(皖志述略)》记载:“琴高山以南有朝阳洞,其西北和尚山有二处仙洞,洞口狭隘,内阔六丈,长数里,有石阁、水池、丹灶诸胜。”朝阳洞位于悬崖中部凹陷处,也称隐雨岩,距地面垂直高度大约60米。据说,该洞高和宽均在3米左右,洞内较平坦,并散落着方解石石块。洞内10米处有石门堵住通道。


琴高山北侧的丹霞洞洞口长15米左右、宽28米左右、深60米左右,洞内由宽变窄,岔洞较多,有钟乳石,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洞壁、洞顶圆洞较多,像炉灶似的。洞内有黏土填人,疑似人工填充。


 炼丹洞体最大,洞内有水,峭壁上有隐雨岩。传说,太平天国时期,侍王李世贤、匡王赖文鸿部驻防在泾县至琴溪一线,炼丹洞为太平军后勤仓库,太平军在撤退时可能将洞口封闭。


炼丹洞有丹灶、石桌、石発,是昔日琴高公的炼丹之地。据清嘉庆《泾县志》记载,炼丹洞外左侧有岩石卓秀屹兀,貌似雄鸡,昂若鸡立,称为“金鸡石”。昔日常见金鸡出没此石,每当听到琴鼓声,就引颈振翅,高声啼鸣。明朝嘉靖年间,泾县进士王廷干在《琴溪金鸡石》一诗中留下了“琴川开玉洞,怪石似金鸡”的诗句。这些记载表明炼丹洞在历史上确实存在。琴高山悬崖峭壁下一石临溪,浮蹲水面,传说是琴高公垂钓之处,名“钓鱼台”。


《泾县志》记载,琴高山悬峭壁上分布有“琴高台”“仙峰”“琴仙丹所”“仙溪”“钓台深处”“琴高公隐雨雇”等历代摩崖石刻25方,为全县之冠。其中13方石刻字迹尚存,可以辨识。


石刻天地

这些摩崖石刻中,唐开元年间的石刻年代最早,涉及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朝代。题刻有唐宋的李白、欧阳修等名家的绝句、长诗。唐代的邢巨、武平一、杜伟,宋代的蒋颖叔、郭祥正、晁端本、刘谊、赵经臣、林淳,清代陈孝等历代名流都留有题刻。其中,刻在面溪峭壁最陡处的“琴高山”
     三个纂体字,为南宋乾道年间泾县县令林淳所书;字大盈丈的“仙峰”二字,为清康熙年间陈孝题书。


这些摩崖石刻以琴高公炼丹成仙、炼丹洞、钓鱼台、琴鱼为题材,内容涉及宗教、政治、文化、自然等诸多方面,书体有书、篆书、行书,具有方圆兼具、圆润均匀、秀丽苍劲、大气磅磷、雄强豪放等特点,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在刀法上,雕刻者也是艺匠高手,可谓笔笔传神、出神入化,达到了尽尽美的境界。虽经历过了数百年风吹雨打,但是不少字迹仍然依稀可见,“仙峰”二字清晰如初,神的不减,光彩依然。

摩崖石刻不仅艺术美,而且借一个缥缈的神仙人物,表达了道教“抱元守一、天人合一”的理念和自然清新、修身养性、超越俗世的生活取向。琴高山摩屋石刻是一座艺术博物馆和史料档案馆,2004年10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介绍:


蔡  盛

安徽省泾县人,笔名火焰、火焰山,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散文家协会、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跟我出发》《走进泾县》《印象泾县》。另有数百篇文学作品见诸《清明〉《安徽文学》《雨花)(翠苑)(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新安晚报》等国内报刊。

图书介绍:


印象泾县

本书从泾县旅游定位“红色故里,宣纸之乡,人文名城,山水福地”四块,分四个篇章去写的《印象泾县》。

来源:印象泾县

往期精彩

致敬“逆行者”,泾县请全国医务工作者和公安民警免费游泾县

致敬“逆行者”,泾县又一批企业请全国医务工作者和公安民警优惠游

皖南川藏线,奇秀在泾县

喜讯!泾县入选《2019(首届)中国文化百强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