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泾县 || 想你千年“吊脚楼”
“我已经想你一千年了!”来到安徽省泾县云岭镇章渡村“吊脚楼”旁,女儿如此惊呼。
走在保存完好的鹅卵石路上,眼前的风景尽管与湖南风凰古城无法相比,但是,无论是穿越时空,还是畅想未来,章渡“吊栋阁”颇具特色。唐朝时,泾县是“舟车繁会之乡,风俗和柔之境”。当时,章渡叫漆林渡。唐代在此设埠置州,辖三县,至今已近1400年的历史了。李白曾三次游泾川,留下了“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锦石照碧山,两边白鹭鸶。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之赞叹。李白“泛泾溪”,主要集中在如今的县城附近的赏溪段、落星潭附近章渡段和水东附近桃花潭段,并留下了《泛泾溪》《早过漆林渡寄万巨》《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ト筑余泊石上寄何》等数首与章渡有关的不朽诗篇。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李白的《泛泾溪》一诗,生动地描绘了青江章渡段“泾溪”美景。在《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ト筑余泊石上寄何》一诗中,面对章渡蓝山一带奇特的风景,李自的浪漫主义思想闪烁光芒,写下了“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之诗句,渴望好朋友何判官和他一起隐居蓝山、炼丹学道。唐天宝年间,李白应汪伦的邀请,来到泾县。他不仅在桃花潭饮酒作诗,也和万巨等人坐上江南独有的棱子船,沿着蜿蜒的青弋江顺流而下,写下了《早过漆林渡寄万巨》一诗。诗日:“西经大蓝山,南来漆林渡。水色倒空青,林烟横积素。漏流昔吞翕,沓浪竞奔注。潭落天上星,龙开水中雾......
情满江,风满楼,李白带给泾县的“友情文化”,宛如清清的青弋江水样,依旧弃腾不息。昔日,那个做商穿棱、舟相往来的林渡,那个商贾云集、繁华如梦的“径溪古镇”,那个被诗仙李白誉为皖南“西来一镇”的宝地,千年前曾辉煌一度,笑傲江南。
章渡的“吊栋阁”
章渡的“吊栋阁”形成于元末明初。当时,张宗道除了在今日的桃花源一带圈地,并修建了翟氏桐堂一一“中华第一祠”外,还在章渡圈地,并留下了“水不倒镇”的吉祥之语。从元末明初开始,“西来一镇”的“吊脚楼”恢宏铺陈,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章渡一直都是泾县重要的水码头和繁华的重镇。商客云集后,街市寸土寸金,临河的建筑便凌空驾临到青弋江上,“开门上街,推窗见河”格局形成。
坐在时光的秋千上,青弋江畔的章渡“吊栋阁”在梦一般的轻风薄雾中静静地醒来。一盏灯、二盏灯、三盏灯……一字形地排开。入夜灯明,灯光倒映河中,水上水下“万家灯火”,相互辉映,独看一家一户,恰似一盏盏吊在灯杆上的灯笼,称为“吊灯阁”。这些临河而建的木屋绵延数里,一户接一户,临河悬空处就由一根根木柱撑起,千根万根成排成群,又称“江南千条腿”。隔河远望,青瓦木屋长龙一般地沿江延伸,恰似一张大木排顺流而下。房屋悬空的青弋江畔,木柱林立,房子像吊在空中一般,故有“吊栋阁”之称。随着集镇的繁荣,章渡民居的建设也越来越讲究。东家冬瓜梁上雕刻了周文王、姜子牙、郭子仪、岳飞传等戏文故事,西家的斜撑上雕有二十四孝、岁寒三友、琴棋书画、魁星、状元图案;章家的石雕有暗八仙、四季花卉、狮子麒麟,肖家的堂屋摆满了青花、官窑、汝窑等精美瓷器…就连上街头和下街头的石阶都十分精美。
三盏灯,二盏灯,一盏灯,一盏一盏地灭去。晨曦中,乌篷船醒了,码头醒了,小巷也醒了。米行、茶馆、作坊、酒肆、豆腐店、药店、油货店、杂货店一一热闹了起来。街上的人像哔啦啦的流水,从吊脚楼流向小巷,又从小巷流向码头、店铺…通仄幽深的小巷里,吆喝声、问候声、独轮车的嘎吱声、交易场所的讨价还价声挤满了集市。小巷的青春的笑脸上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水恒的激情。
红霞点缓着天宇,阳光酒落在吊脚楼的飞黑瓦上,给小镇镀上一层金色。霞气雾寓中的乌篷船,装满了南来北往的货物,刚刚离开河,飘洒洒逶迤而下,去南陵,到芜湖,渐渐消失在透明幽静的青弋江上。
一条腿就是一个梦,一千条腿就有一千个梦、一千个故事。章渡毗邻革命圣地云岭,是一片红色热土,精神质地厚重。抗战时期,新四军军部设在云岭,章渡成了新四军总兵站和转运物资的重要集散地。1939年春,周恩来从青弋江乘竹筏来到章渡,在吊脚楼的“得月轩”与新四军将领叶挺、项英会面,指导南方八省的新四军开展工作,也给章渡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光阴荏苒,时光飞逝,当年李白笔下的漆林渡已更名为如今的章渡,成为泾县云岭镇的一个行政村。当年亭亭玉立的“吊脚楼”也历经沧桑和风霜打磨……
清朝咸丰年间,“吊栋阁”毁于太平天国起义的战火。现存的建筑大多是在民国时期重建的。这种“开门上街,推窗见河”的建筑,既方便生活又有“门外青山如屋里”的视觉效果。开了门,扑面而来的是次节比的店铺和南来北往的人流;打开窗,清晨一江水雾,傍晚半江夕阳,舒爽的江风吹来,可以饱览远山近水、长天闲云、孤鹜飞鸟、耕夫浣妇无限风光......
尽收眼底,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隔江观楼,青弋江绿水长流,“吊脚楼像江中游弋的巨龙,化为江南一曲。
章渡“吊栋阁”虽是木质结构,但是异常牢固耐用。1922年章渡曾发洪水,街心可撑船,“吊栋阁”却安然无恙。1954年章渡又遭到百年一遇的大水,水没柜台,连涨13次,吊脚楼只倒塌一幢。
“文化大革命”期间,洪水冲不垮的“吊栋阁”慘遭浩劫,石雕、木雕砖雕破坏严重。恢宏的“吊栋阁”不仅是当时人们的生活、精神家园,也构建了浅与深、实与虚、形式与内容的哲学。建筑工匠在建设“吊栋阁”时,巧妙地运用长方形、三角形等多重组合的力学原理,将临街的落地房柱搁置在坡壁之上,临江的不落地房柱持平向江面延伸,架空成虚,然后用落地的木柱支撑,形成虚实结合、阴阳一体、刚柔相济的悬空吊脚建筑风格。由于吊脚楼顺河而立,依水而筑,层层叠叠,沿江铺展,一栋接一栋,远远望去瓜柱相连,枋枕交错,橞椽纵横,腿脚林立,构成了上实下虚、凌空欲飞的“吊栋阁”楼群奇观,至今依旧是青弋江独特的风景。
徜徉在青石铺面的章渡老街,踏着街中独轮车碾过的石块,呼吸着行走在小巷中的那股清凉的风,我在古朴古色的“空中楼阁”中搜索着“吊脚楼”的风骨。从老街上看,“吊脚楼”随坡就势,简洁构架,前店后宅,灵活开间,单体视觉效果与其他木质老街没有什么两样。但是,走到河对岸“吊脚楼”的气质非同寻常,是古建筑中的“风凰”。
往返多次,通向青弋江边的“转运道”垂直于老街,有的直通竖巷。“转运道”又叫“财道”,是昔日通往码头的通道。沿着“财道”那石驳的台阶一层一层往下走,中间段凌空地架着一层小木楼。小巧的木楼下既能方便行人纳凉、躲雨,又不影响南来北往的货物通行,灵秀而实用,体现了建筑师独特的匠心。再往下行走,“千条腿”触手可及,青弋江也一览无余地横在了眼前。章渡的“吊脚楼”名声远播,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客商,也造就了章渡特产。章渡的香菜、生姜、大蒜、芝麻萝ト条等菜,具有鲜、甜、辣、香、脆、嫩等风味,一度抢手,是当地一绝,名声在外。陈村大坝建成后,青弌江沿岸的古镇因为水少而一个个“老去”。“吊脚楼”也很沧桑。期待不久的将来.“江南千各眼”重次笑做江湖,让世人刮目相看。
-END-
作者介绍:
蔡 盛
安徽省泾县人,笔名火焰、火焰山,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散文家协会、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跟我出发》《走进泾县》《印象泾县》。另有数百篇文学作品见诸《清明〉《安徽文学》《雨花)(翠苑)(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新安晚报》等国内报刊。
图书介绍:
印象泾县
本书从泾县旅游定位“红色故里,宣纸之乡,人文名城,山水福地”四块,分四个篇章去写的《印象泾县》。
来源:印象泾县
往期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