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arfe的植物Radio46
第四十六期:
植物杂聊
阅读《自然野趣大观察·蕨类》
喜欢的话请转发、在看和点赞!
第二期 南海鳞毛蕨(变异鳞毛蕨)
大家好,首先来回答一下上一期留下来的问题,海金沙的能育叶为什么会长在不育叶上面,这个原理其实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情况是一致的,就是能育叶的叶柄会比不育叶的长一些,因为海金沙是攀援的,所以表现为能育叶攀得更高一些。另外上次最后提到的海金沙的幼株自缠现象,相信大家也观察到了一些。因为海金沙是草本,叶轴比较软,自缠就像几股棉绳扭在一起,更具强度,这样它可以在空旷的草地上直立起来,有助于它找到合适的缠绕物。
今天我们来讲蕨类植物里面最大的科,鳞毛蕨科。首先这本书的分类系统比较旧,现在无论是中英文版的中国植物志里,鳞毛蕨都是一个独立的科,包括后面一页的三叉蕨也是一个科。我是在2013年读到了张宪春老师的《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里面采用的系统就是PPG I 的原型,也就是根据分子系统发育得来的蕨类分类系统。我觉得是很幸运的,因为我学植物学是用的依据形态分类的系统,后来相应地改成APG IV花了很长时间适应。因此我建议大家一开始就学最新的分类系统。
在开始讲书上具体的例子之前,我还是得把为什么要先来认识鳞毛蕨科的背景说一下。中国已知的蕨类植物大约有2400种,分属于41科178属,这其中物种的分配是极其不均匀的,其中种数前5的大科就占了将近70%,而这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鳞毛蕨科,有将近550种,也就是说有全中国有大约4分之一的种类都是鳞毛蕨科的。然而它的分属情况却相对简单,只有11个属,我们来做个比较,水龙骨科是排名第3的大科,种数却只有鳞毛蕨的一半,不到300种,然而它竟然被分成了38个属。因此种多属少的鳞毛蕨科是比较容易能认到属的,是初学者适合的观察训练对象。
而且在这11属里,也有大小和常见与否之分。我下面提到的几个属,是鳞毛蕨科里数量最多最常见的类群,这些是大家的重点观察对象。第一梯队是耳蕨属,鳞毛蕨属,复叶耳蕨属,贯众属(注意是按照种的数量排列的),这4个属加起来就有480种,接近鳞毛蕨科的90%了。换句话说,大家在野外见到一种蕨类,首先要想它是否符合5个大科的特征,其中第一个要想到的就是鳞毛蕨科,然后这其中最先要想到的属就是耳蕨属。耳蕨属顾名思义,指的是从基部到顶部,所有靠近叶轴的一对小羽片相对大而凸出,像一对耳,如果叶片本身是复叶的话,那就是复叶耳蕨属;鳞毛蕨属顾名思义就是从基部的叶柄到叶轴,有时再到两侧的羽轴上,都有或疏或密的鳞片。它们的整体形态有的是丛生的,就是植株基部聚集,然后叶片像各个方向随机散开,有的是杯形的,即基部不但聚集,而且叶片相对而围成圆形,形成一个花瓶的形状。贯众属则大多数有镰刀形的羽片,细小的叶脉连接成网眼。上面提到的这些各个属的细节特征要去观察并且记住它们各自的整体形象。
第二梯队是肋毛蕨属,实蕨属,柳叶蕨属,假复叶耳蕨属,这几个只要去看看每个属里常见的几个种就可以,剩下几个属比较少见,大家可以不用看。
好的,讲了这么半天,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回到书上了。首先南海鳞毛蕨指的是变异鳞毛蕨,在长江以南都比较常见。在观察南海鳞毛蕨下面这段文字里,提到了它的细节特点是叶片基部的“八”字型,书里是斜着的叶片,在重庆蕨类植物考察记录里有正面照,看着更明显一些。它的叶形,也就是我经常说的轮廓,这里也要特别注意一下。我曾经提过叶片的生长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往横里长,一种是往竖里长,而鳞毛蕨属则这两种情况皆有,而且和我在概述的时候提到的整体形态,或者叫做习性,是有明显相关性的,那些丛生的类群,叶片基本都是往横里长的,包括这里的变异鳞毛蕨也是,而那些杯形的则是往竖里长的,叶片轮廓基本都是披针形的。我之前讲过为什么要长成花瓶形,大家回忆一下,是受什么因素影响?(暂停)没错,是风。这些花瓶形的鳞毛蕨属,一方面将叶背朝外,露出孢子囊群,使之可以乘风传播,另一方面在比较寒冷的地区,干枯而直立的老叶围成的挡风壁又可以为早春长出的拳卷叶提供相对温暖的环境。而丛生形的鳞毛蕨属可以猜想的是生活的地方相对较温暖,因此长得就比较随意了。
说起鳞毛蕨属,就不能不提它的鳞片。首先我先再来回顾一下鳞片和毛的区别,简单而言,就是一个有明显的平面结构,如三角形,披针形等,而一个是一条线,有粗细软硬等属性之分。鳞毛蕨属的拳卷叶基本上都会覆盖有密集的鳞片,因为这时候它是最脆弱的,一方面是保温保湿,另一方面是防止动物啃食。等到长大成熟后鳞片就会褪去很多,只有叶柄基部还留有比较明显的鳞片。然而仔细看的话,叶轴和羽轴上也是有鳞片的。这些鳞片除了刚才提到的比较普通的形状外,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比如基部膨大为泡状的,或者边缘撕裂呈流苏状的,感兴趣的可以到微观世界II里面看看第2种红盖鳞毛蕨,就是典型的基部泡状的鳞片。
此外书里讲到了其他一些特征,我来提一下它在我们观察中的重要等级。首先是圆肾形的孢子囊群,实际上有好几个科的全部或者部分蕨类都是圆形或者圆肾形的孢子囊群,长在叶脉上这点也是大多数蕨类遵循的规律,因此这个我们知道就可以,它只起到辅助作用。其次叶轴上的沟也是好多科都有的,然后书里说鳞毛蕨属大多数是羽状复叶,这个没错,但并不都是长得像变异鳞毛蕨一样的分裂比较多,也有分裂比较简单的一回羽状,大家需要把这一点记在心里。
关于“上先型”和“下先型”,大家就阅读知道一下就行,我不建议用它来区分鳞毛蕨属和复叶耳蕨属,因为你首先得确保叶片不是颠倒的,然后再找到倒数第二对羽片,再研究它是哪个类型,而且你很有可能会搞错至少一个步骤,因此,直接看是不是“耳状”是比较准确而高效的方法。
最后提两个问题,一个是总结性质的,怎么判断一种蕨是否是鳞毛蕨科,第二个是引申性质的,看起来鳞毛蕨科的能育叶和不育叶在轮廓和大小上是相似的,那么有没有两者不一致的情况呢?如果有的话,是哪一个属?请举个例子。我们下一次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