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王昭:让当事人赢得堂堂正正,输得明明白白
与知识产权审判结缘,既是意料之外的偶遇,也是情理之中的必然。2009年,从山东大学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王昭考到了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法治轨道之内,专业范围之外,冥冥之中,王昭开始了她的知产审判旅程。一上路,就没有回头,一抬脚,就是13年的跋涉。
“看到这份判决书
我服了,不上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知识产权日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反映在司法案件上,突出表现为涉及前沿技术争夺的技术类案件占比日益加重,在某些年份甚至占比高达98%以上。
如何准确理解并合理确定技术特征,并快速有效固定证据,直接影响着技术类案件的审理结果。王昭坚持有利于权利保护的审判理念,合理解释权利要求,坚持市场原则确定损害赔偿价值,力争实现专利权保护范围与创新程度、创造性贡献相适应。十年间,为了有效进行证据保全和技术比对,她爬过两三层楼高的大型光学检验仪器,进过精密仪器密集的医药研发室,在粉尘、噪声混合的制造车间也同样留下了她的身影。在办理一起涉水槽式洗碗机发明专利侵权纠纷中,被诉侵权产品涉及不同型号的5台产品,技术特征异常复杂,经反复研究相关专利文献,梳理确定相关技术细节,最终认定部分型号产品落入专利权保护范围,判赔金额100余万元。案件宣判后,各方均服判息诉。
相比较于其他案件,知识产权案件审理要求速度越快越好,许多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新技术很有可能会在漫长的诉讼中变成旧技术,从而失去市场竞争力。对此王昭有着很深的理解,所以她宁愿在案件上多花一些精力,再多做一点。在一起涉APP软件开发合同纠纷案件中,本反诉交织,双方矛盾激烈,对于软件功能问题争执不下,虽然标的额不大,但如果启动鉴定程序,一方面要额外支付几十万元的鉴定费用,还有可能拉长诉讼周期。考虑到这些情况,王昭在技术调查官的辅助下着手在法庭搭建测试场景,前后组织了三次庭前会议,厘清技术事实脉络,有条不紊地一项一项进行比对,每每结束时,钱塘江畔已是灯火通明。针对双方争执的软件功能开发问题,王昭又基于详实论证,在判决书中逐一作出回应,并最终确定委托方还需支付开发方15000元。尽量还原案件客观事实,做出公正合理的裁判,让当事人赢得堂堂正正,输得明明白白。收到该案判决书的当事人来电表示,“看到这份判决书我服了,不上诉!”还意外地对王昭道了声感谢。
用专业技术说话,
让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知识产权审判承载着保护和激励科技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以及保障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的重任。每一份裁判的背后,实质上是司法的价值导向,为权利厘清边界,这就更需要强调精细化审判。知识产权案件看似“高大上”,但对于王昭而言,知产案件更要讲究“细”,从细微处入手,以工匠精神办好每一个案件。自繁简分流改革以来,勇挑繁案办理重担的王昭专注于精细审判,相继审理了一批涉及新业态、新模式的案件。比如,涉及虚假刷粉的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涉及交管交通监控视频平台统一纳入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的视频网关软件纠纷案、涉及PCT国际申请专利权的国内效力认定案件,等等。
知识产权案件的材料厚、卷宗多、事实繁琐,法律问题常常与技术问题交织在一起。这就要求知识产权法官在繁杂的案件事实中抽丝剥茧,用专业技术说话,让是非曲直一目了然。在王昭办理的一起侵害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案件中,涉及医疗系统使用的临床研究电子数据采集软件、医疗移动化中央随机软件等4套软件,仅鉴定就历时两年,鉴定结论以统计数据的形式出具,双方当事人对鉴定结论各持一词。面对当事人提交的大量证据,王昭经反复梳理研究,在判决书中结合证据详实分析了当事人提出的比例问题、实质性相似问题等,又在判后针对当事人的疑问进行详细解答、释法说明,最终双方服判,败诉方息诉并积极履行,案件得到了妥善处理。
这样的案件在王昭身上还有很多,如何以司法手段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让侵权者得不偿失,让创新者心无旁骛,这是一个知产法官毕生的探索和追求。
让当事人“少跑一次路、
少等一分钟”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着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关系着人民福祉,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但有时,一方持有高新技术,一方则牵涉民生公共利益,往往考验着法官的司法智慧。在王昭办理的一起两家医药公司因技术转让引发的合同纠纷案件中,诉讼标的达千万以上,双方对于抗癌靶向药物技术转让问题各执一词。凭借多年的审判经验,王昭觉察到双方虽然矛盾尖锐,但仍具备调解的可行性。在拟定基本方案后,她先后主持了多轮磋商,经深入沟通,最终实现了一揽子和解,不仅实现了定分止争实质化解关联案件的效果,而且确认了技术方案权利归属,从根本上避免后续纠纷的产生,以调解的方式促进创新要素自主有序高效配置。
十多年的知识产权办案经历让王昭有一个体会,办理案件要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多做一些换位思考。坚持让当事人“少跑一次路、少等一分钟”,加强诉讼引导,引导当事人充分举证和技术比对,利用午间、晚上时间尽量一次开庭,减少二次开庭,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尽量减轻当事人诉累,提升当事人的司法获得感。特别是杭州知识产权法庭成立后,跨域管辖案件量激增,加班成了工作常态,白天要忙着阅卷开庭,只有到了晚上,才能集中精力撰写动辄三四十页、几万字的判决书。在快节奏的压力之下,当时怀有身孕的王昭也和法庭同事一样不敢轻易休假。因为一旦休假,就会打乱几个月之前排好的开庭。想到当事人维权之路的不易,以及等待早日开庭的急盼,至今在王昭的办公室抽屉里还放着三张没有上交的病假单,还有产检医生记下“拒绝住院”的病历本。
自2017年9月杭州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以来,王昭审结案件1000余件,其中一审技术类案件813件,涉及计算机芯片、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2021年,王昭入选浙江省商业秘密专家库,曾荣获杭州市新时代巾帼先锋、“双争双评”优秀党员、先锋党员等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审理的多起案件入选省、市十大知识产权保护案例。
//
“做得再多一点,想得再细一点,速度再快一点,让当事人的感受再好一点。”这是从事知产审判十多年来王昭对待每一起案件的自我要求。正所谓心之所向,身之所往,十多年如一日的诗意守望,才能谱写出知产审判生涯的独特声韵。向阳而生,追光前行。为了梦想的远方,不迟疑,不停歇,王昭一直在路上,她相信在路的尽头,总会有梦想挥手相迎。
来源:杭州知识产权法庭
如何处理物业纠纷?孔海琪法官14:30直播讲解!|附《调解的思路与技巧——以审判实践为视角》视频回放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