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圣超:民事法官的精研之路
法庭上,她手持法槌、守护正义;桌案前,她研精覃思、下笔成文。十一载的坚守与历练,她从怀揣法治梦想的法学毕业生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亦刚亦柔的业务骨干和办案能手。个人三等功、杭州市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先进个人、美丽杭州建设突出贡献个人、全国法院系统优秀案例分析一等奖.......这些荣誉,是十一年法院路的印记,更是鞭策她不断前行的动力。她就是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审判员韩圣超。
矢志不渝守初心
2011年盛夏,刚刚从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韩圣超,带着懵懂、憧憬和自信,考入杭州中院,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从初出茅庐的法院新人,到成熟资深的民事法官,她一直在审判一线默默耕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在法庭上忙碌开庭,在办公室里操劳阅卷,在夜灯下梳理裁判思路。从一开始的畏难、不知所措,到现在的老练、专业,她不知疲倦地用案件积累生命的里程,计量青春的脚步。
“民事审判工作不仅是为了审结个案,更要在家长里短、错综复杂的纠纷中查明真相、化解矛盾、传导善念,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具体案件中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她的价值观。司法为民的征途上,她时刻秉承对法律的崇敬之心,躬身前行,步履不停。面对工作,她既有“雷厉风行、一往无前”的胆识和魄力,又有“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细心与耐心。她经手处理的各类民事案件,无论案情复杂亦或简单,都严谨、理性地进行论证,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严把案件事实关、法律关、程序关。面对民事案件百姓举证能力不强的特点,她将引导当事人举证与法院查证相结合,最大限度查清事实,化解矛盾。每一次专业的庭审、每一份公正的判决,都是她为践行初心交付的答卷。
曾经有一起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尚未满月的婴儿发生回奶导致窒息死亡,家属悲痛欲绝诉至法院要求月嫂和家政公司承担责任。一审简单以家属举证不充分驳回其全部诉求,家属情绪激动地提交了十余页上诉状。这个棘手案件分到韩圣超手中后,她一方面通过认真阅卷、耐心倾听,抽丝剥茧还原案件来龙去脉,另一方面又以大量的类案检索工作为基础寻找案件突破口。最终她从普通社会公众对提供劳务看护婴儿承担何种注意义务的一般认识出发,认定月嫂未采取与其专业能力相匹配的应急处理措施,改判月嫂与家政公司承担适当责任,让案件处理体现了法理情的融合。
踔厉奋发勇担当
近几年民一庭的案件量连年攀升、人员却不断减少,案多人少的矛盾十分突出。白天时间常常被开庭、开会和各种事务性工作所占据,披星戴月对韩圣超来说,已是家常便饭。面对压力与挑战,她没有丝毫的动摇和退却,主动发挥先锋作用,带头多办案、办难案,敢于啃“硬骨头”、接“烫手芋”。
她多次承担新类型案件、疑难复杂案件的审判工作,审理了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的跨性别平等就业权第一案、法律适用新颖的公共数据不正当竞争第一案、百余人起诉的侵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群体性诉讼、标的上亿的涉及私募基金投资争议的侵权纠纷等案件。小到对判决书表述的遣词酌句,大到探索法律规定尚还空白的领域,她都精心雕琢,全情投入,力求实现案件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这些案件的妥善化解,于她而言,不仅是成长的见证,更是审判经验与司法智慧的积累。
韩圣超是大家公认的公益诉讼审判的“行家里手”,多年来她深耕民事公益诉讼领域,一度承办了民一庭90%以上的公益诉讼案件。她还清楚记得刚接手该项工作时,公益诉讼尚为较新的审判模式,没有现成路径可循。为了尽快熟悉业务,她仔细研读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和相关文件书籍,深入探究公益诉讼案件与其他传统民事案件的异同。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刻苦的钻研精神,她边干边摸索,总结形成了一套实用性强大的办案流程、审理方法和文书模板,推动了公益诉讼案件的高效审理。
疫情防控期间浙江省首例涉野生动物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是她审理的诸多公益诉讼案件中的典型代表。她巧妙运用电子诉讼专用平台组织线上视频调解,经过多轮沟通,拟定出了当事人都认可且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调解方案,促成该案在立案十余天后即顺利调解结案,对滥捕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进行了有力的震慑与警示,也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精益求精立标杆
“人脸识别”是近年来高度热门的词汇,韩圣超就是备受瞩目的“人脸识别纠纷第一案”的主审法官。该案是人脸识别技术首次以诉讼形式进入大众视野,引发法学理论界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面对案件类型新颖、审判范例缺乏等困难,韩圣超倍感压力。然而越是艰难,越是要迎难而上,凭着骨子里的韧劲与拼劲,她一头扎进去,花功夫钻研,沉下心琢磨。为了严格把控案件的每个细节,她和审判团队加班加点不计其数,一方面时刻关注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司法的前沿动态,另一方面细致论证案件争议焦点问题。为厘清格式条款的效力问题,系统梳理法律法规,不遗漏每项规定;为辨析个人信息处理三原则,仔细查阅文献资料,不放过每个环节;为论证个人信息删除问题,反复权衡艰难取舍,拿捏好裁判尺度。最终,二审在一审判决删除人脸识别信息的基础上增判删除指纹识别信息,依法守护公众重要生物识别信息安全。该裁判结果获得各大主流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广泛正面评价,人民网评言“‘人脸识别第一案’终审判决意义非凡”。
该案也成为了示范判例,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1年度十大案件、2021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案例、最高法院发布的《服务和保障长三角一体化典型案例》。
由于该案受到较多社会关注,韩圣超也走出法院,在更加宽广的舞台上擘画法治事业的壮美画卷:受邀在人民法院报官方微博进行微博连麦直播,“我脸由我不由天”的直播话题登上微博要闻版;以连线采访的方式在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节目中,宣讲人脸识别第一案贯彻实施民法典的情况;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从司法审判的视角分享办案心得,提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重要性。“法官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个案审理和公正裁判,更应该走出法庭,用自己的行动在更广维度上发挥司法的引领作用。”韩圣超有感而发。
勤学善思铸匠心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韩圣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日常养成了将疑难新类型案件、典型法律适用、司法实践困惑、前沿研究课题等元素随时记录的习惯,而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学思悟践,成为了她精进研究的源头活水。
她不局限于发现、记录问题,更懂得分析、调研问题。作为浙江法院调研人才库的成员,她十分重视将审判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调研成果:编写的案例获评全国法院系统优秀案例分析一等奖、“红船杯”《人民司法》有奖征文活动一等奖、浙江法院十佳案例分析;在《人民司法》《案例指导》《杭州审判》等刊物发表多篇文章;参与编写《个人信息保护法条文解读与法律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条文理解与适用》等出版书籍。
她从来都希望从案件中看得更远一些,做得更多一些。一直以来,韩圣超都不忘在工作之余,整理总结审判经验,提炼思考案件精华。近年来,担任民一庭综合组组长后,她带领团队成员,对审判实践中的常见问题进行类型化梳理,通过问题解答、改判分析等方式,为全市法院统一裁判尺度提供有益指引,让正义从“解个案”到“化类案”。除上述常规动作外,综合组还针对预付式消费纠纷等展开专题调研,提炼案件争议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法学理论和法律实务的充分辨析,由她主笔撰写的课题调研报告,为规范此类案件的办理提供了具有较强借鉴意义的操作指南。
韩圣超的“匠心”不止于调研,她还致力于与同行交流心得、向公众宣传法治理念。她曾受邀参加全国人大法工委组织的座谈会、华东政法大学组织的研讨会等,为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工作建言献策;也曾多次赴妇联、司法局、仲裁委、行业协会等单位开展讲座和业务培训,以法律专业知识和司法职业技能传播法治知识;还曾针对继承纠纷中的常见法律问题撰写法官说法发表于人民法院报微信公众号,传递普法的声音。
刚柔并济显温情
民事纠纷中家事纠纷一直占据着较重的比例。家事纠纷包罗万象,有离婚、继承、分家析产、抚养、探望权等。“家事无小事”,每个案子看似琐碎,却桩桩件件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了每一个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都会增加人民对法律的一分信仰、对社会的百分信心。处理这类案件,不仅要参照刚性的条文规定厘清法律关系,更要考虑当事人之间如丝如缕的情感纠葛,用法理情理去修补出现裂痕的家庭关系。
多年的不断总结提炼,她逐步形成了一些工作方法和技巧,就是要发挥真心、细心、耐心,将柔性司法理念融入到家事案件审理当中,通过认真倾听、温情沟通、换位思考等方式,对不同的案件类型、不同性格的当事人,努力寻求化解矛盾的关键点,找到法、理、情的最佳结合点,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在她的沟通协调下,兄弟姐妹之间敞开心扉,不再恶语相向,对遗产继承达成了一致意见;夫妻之间放下芥蒂,友好协商安排子女的抚养探视事宜,为他们的婚姻生活平静地画上休止符;家庭成员之间化干戈为玉帛,理智处理财产纠纷,不再为拆迁利益锱铢必较。
有一起离婚案件让她印象尤为深刻。一对夫妻因长期纠纷积累的不信任,在法庭上剑拔弩张。按常规思路,只需审查男方要求孩子抚养权的上诉请求,便可作出判决。但如此简单地一判了之,容易导致双方后续就财产分割、探望权等发生一系列衍生诉讼。为尽可能地减少诉累,在深入细致地了解案情后,她找准矛盾点,耐心地与双方逐一沟通,敲定调解的可行性。在初步达成孩子抚养权对调、财产做一次性处理的意向后,她先后主持了十余轮磋商,梳理错综复杂的财产线索,拟定具体详实的探视方案,从背靠背到面对面,辩法析理,言明利害,最终促使双方消除分歧,达成了一揽子调解协议。在签署调解笔录时,当事人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韩圣超亦百感交集,正是无数个这样的时刻,让她感受到法官事业的意义。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