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科技之舟——信院&人大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建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省级重点学科和“人工智能与智慧粮食”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专业学位)3个硕士学位点;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本、硕、博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具有本、硕、博来华留学生招生资格和“中国政府奖学金”“中国政府丝绸之路奖学金”“河南省政府奖学金”培养资格。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和物联网工程3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入选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联网工程和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还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河南工业大学与台湾中原大学合作办学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151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4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5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84人,中原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杰出创新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学术带头人10人,河南省教学技能竞一等奖获得者8人,河南省教学标兵8人,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2个,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3个,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创新思维活跃的师资队伍。学院科研实力雄厚,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电磁波探测、通信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图像处理、信息安全、数据挖掘、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多个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领域。学院拥有粮食信息处理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粮食仓储信息智能感知与决策重点实验室、粮食信息与检测技术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粮食物联网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粮食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粮食信息处理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粮食信息处理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粮食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河南省发展创新平台、粮情智能监测与应用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信息技术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一批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粮食公益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2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6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0余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00多项。
02招生专业介绍
物联网工程专业
(理工类,四年制,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与台湾中原大学合作办学)
物联网工程专业创办于2014年,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与台湾中原大学合作办学,2017年获得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物联网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工程专业随着微机电、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是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的一个新兴专业,涵盖计算机应用、无线网络、网络软件和信息安全等不同工程应用方向。物联网工程专业面向社会需求,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掌握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电子、通信等物联网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在信息产业、相关应用领域及企业单位从事物联网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以及运维等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9人(含中原大学教师10人),其中教授8人(中原大学3人),副教授15人(中原大学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4人,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办学资源,形成了以计算机学科知识为专业基础、以物联网产业需求为应用目标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依托与台湾中原大学合作办学项目,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综合素养和与国际接轨能力的物联网工程技术人才。台湾中原大学创立于1955年,是台湾最著名的私立综合大学之一,毕业生就业率和高薪排名位于台湾私立综合大学之首。本专业学生实行两校联合培养模式,21门主要专业课程由台湾中原大学选派优秀教师到河南工业大学讲授,占全部专业基础课程的53%和专业实践课程的50%;学生在读期间可以申请到中原大学进行一学期的交流学习,所获中原大学学分计入河南工业大学学籍管理系统,置换相应课程学分。
本专业具有以下特色:(1)河南省首家举办物联网工程合作办学的实体专业,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科研平台、产学经验等方面充分结合了两所大学的办学优势。在软硬件设施等方面充分结合了两所大学的特色,具有计算机、电子、通信等学科交叉综合优势。(2)拥有雄厚的科研和实验平台,依托粮食物联网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9个产学合作育人基地。(3)以新工科建设为导向,全面落实OBE理念,每年引进10名中原大学老师来校教学,有120余名学生赴台进修,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
本专业学生获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三等奖,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本科生被保送或考取中国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昆士兰大学、悉尼大学、利兹大学、奥克兰大学、南加州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读研深造。就业于比亚迪、海尔、中国联通、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企业。
物联网专业学生参加比赛
物联网专业台湾交流学习结业
0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理工类,四年制,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办于1994年,2003年获批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入选第六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并获批建设粮食信息处理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1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在部分省份开始一本招生,2013年开始招收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项目博士研究生,同年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5年入选河南省特色学科群,2017年、2019年两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建设点,2022年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人工智能与智慧粮食”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获批立项建设,形成了本-硕-博一体的培养模式。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生1000多人。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46人,其中教授12人,占26.1%;副教授19人,占41.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6人,占教师总数的78.3%。中原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杰出创新人才、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学术带头人5人,另有企业兼职教师20余人。
拥有粮食信息处理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1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近年来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8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建设国家级省级课程6门,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6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为提升我国粮食仓储信息化监管及粮食产后仓储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专业办学特色包括:(1)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OBE)和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2)与产业界合作,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3)强化创业创新和专业竞赛活动,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优秀学生能够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河南省三好学生、校十佳优良学风标兵等荣誉称号。学生荣获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河南省一等奖;在2022年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团体一等奖,荣获个人一等奖;在2023年第十四届河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获金奖、银奖。近年来学生免试保研率大约3%,分别保送到西北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重庆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学校,考研成功率大约30%。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河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0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理工类,四年制,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生,2012年入选河南省特色专业,并在部分省份按一本招生,2015年获批河南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8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年获批河南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并在河南省高校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评估中排名第一,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已累计毕业学生2000余人,目前在校生数量约800人,现在年招生数量在260人左右。
专业拥有一支学缘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工程实践能力优异、创新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3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1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0人,博导5人,硕导12人。师资队伍中有中原学者、河南省科技厅学术带头人、省大学生创新训练最佳导师、省级“教学标兵”、河南省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等。专业还有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专业注重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现有企业兼职教师20余人。专业教师近年来先后主持“十一五”、“十二五”等国家级课题17项,主持省部级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奖项1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
专业实验教学条件优越,具有专业实验室14个,本科开放创新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1个,与企业合作实践基地5个,为广大学子提供充足的实践学习和科技创新资源。专业已建设信号与系统等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电路分析等省级一流课程6门,建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项,开设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检测与传感技术虚拟仿真实验课程3门。目前专业建设创新实验班1个。依托上述科研平台、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本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自2013年以来,本专业学生在全国电子大赛、挑战杯、蓝桥杯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奖二百余项,其中国家级银奖1项,国家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50余项,二等奖100余项。
专业近5年的考研率稳步提升,平均在35%左右,学生大多优先选择985和211高校。专业每年还具有一定数量的保研名额。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行业,电子信息类产品制造业,还有少部分学生参加公务员选拔与西部计划。专业一直坚持“厚基础,宽应用,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理念,注重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一直以“工作踏实,积极向上,动手能力强,勤思考,善创新”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很多毕业生在短时间内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参加蓝桥杯软件与信息技术大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创新实验室学习
高中教师代表参观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创新实验室
04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理工类,四年制,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是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属于计算机类专业,培养以计算机技术为专业基础,以空间信息相关的软件开发为应用背景,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化技术、计算机网络、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在空间信息服务(百度、腾讯、高德、谷歌等开发服务)、智能化服务(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等信息系统)等领域从事系统开发、工程应用和决策管理的高新技术人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业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师资博士化比例已率先达到100%),其中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教授、副教授7人(高级职称比例达到50%),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8人,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等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拥有完备的专业实验仪器设备,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平台、虚拟现实系统、无人机应用系统、ENVI软件、SuperMap云GIS平台等设备和软件,为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实训支撑。
本专业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武汉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北京超图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科研企事业单位保持长期合作,可推荐优秀学生交流学习。学生入校后即可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及计算机类、专业类全国性比赛,历届学生获得“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大赛、全国GIS软件开发大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等奖项20余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0项)。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C、C++等程序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空间数据库原理与设计、计算机图形学、三维建模技术与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与应用、GIS原理与技术、遥感原理与应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空间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空间信息前沿与应用等。
学生毕业后可面向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信息数字化等有关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研究设计单位、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从事相关的信息系统设计、软件开发、信息管理及技术支持等工作,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和较好的就业质量,本专业年均就业率在97%以上。同时,本专业拥有研究生保送资格,学生可以继续攻读本校及其它院校计算机类、软件类、信息类等相关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或者出国攻读相关专业方向的研究生;2024届毕业生中35.21%的同学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学生参加ACM比赛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全国GIS大赛
通信工程专业
(理工类,四年制)
通信工程专业面向国家和河南省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结合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依托校粮油食品优势学科群支撑,坚持立德树人,紧跟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的前沿,面向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培养现代通信工程领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精术业、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从事各类通信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和优秀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高级职称比例34.7%,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主持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奖项4项,专利30余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60余篇,主持参与省级教研项目4项,获河南省教学标兵2人,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3项,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突出。
本专业目前拥有信息技术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建有专业实验室11个、本科开放创新实验室1个,智慧联盟创新社团1个,与企业合作实践基地4个。依托上述科研平台、实验室及实践基地,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挑战杯、蓝桥杯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奖40余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项),并且在电子、通信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结合领域有多项创新。近三年,本专业学生获国家和学校等各类奖学金超过110人次,其中获国家奖学金3人。本专业拥有研究生保送资格。
通信工程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爱岗敬业,师德师风优秀,教学科研能力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尽心尽力。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思维活跃,综合素质过硬,升学就业竞争力强、质量高。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连年攀升,2021年超过30%,2022年达到38.71%,2023年达到30.53%,2022年升学率名列学院第一,大多数学生被双一流知名高校录取。同时,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持续提升,平均一次就业率95%以上。
本专业学生掌握数理、工程基础、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通信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主动适应通信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后能在通信领域的相关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机关等单位从事通信工程领域的研发、测试、制造和通信设备运营及终端的维护等工作,能够从事各类通信设备和信息系统等的研究、开发、生产、管理、运营、维护和技术服务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通信、电子等相关专业方向的研究生。
我们国家无线通信技术从2G跟随、3G突破,到4G同步、5G引领,是一代又一代通信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期待同学们报考通信工程专业,加入通信行业,为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欢迎优秀考生报考河南工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
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参加河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
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电子设计竞赛中获一等奖
03办学优势及特色办学定位准确:学院拥有完善的信息学科群,构建了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并重,涵盖本科、硕士、博士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学校行业背景优势,紧密服务于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行业信息化建设,为国家和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具有扎实学科基础理论的信息类人才。
师资力量雄厚: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师队伍。
办学条件优越:学院拥有先进的专业实验室30余个,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3300余台/套,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国际交流形式多样:目前已开展的合作项目包括:中美3+1+1人才培养项目、中欧交换生项目、台湾交流项目等,教育部批准的与台湾中原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合作办学项目,开设全英文授课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留学生班。
04学生就业
学院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着力点,全力构建“全院同心、师生同力、保障同步”的就业工作模式,强化“市场”“指导”“信息”“服务”四大职能,精心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质量。一是多渠道开拓就业市场。“请进来”“走出去”双管齐下,一方面主动邀请用人单位进校举办专场招聘会,另一方面选送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实践,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二是利用新媒体实现就业信息全覆盖。通过学院网站就业专栏、QQ群、微信、微博等形式及时发布大量就业信息,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三是就业指导扎实有效,就业服务务实周到,全员参与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多方共同努力,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就业率稳步攀升,学院2024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0%,阿里、腾讯、华为等世界500强企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坚持“育人为本、服务产业、融合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持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先后获批河南省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河南省重点现代产业学院——河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是河南省唯一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学院拥有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3个本科专业,其中软件工程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入选第一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院坚持以新工科内涵建设为引领,立足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及行业融合创新,推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科技服务、创新创业等与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深度融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领域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高地、应用成果转化基地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摇篮,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及河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02专业介绍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于2011年面向全国开始招生,2017年在部分省份按一本招生,目前专业年招生规模240人左右。软件工程专业2019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依托我校省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信息技术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学科基础课程教育资源,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粮食信息检测与控制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资源和成果,由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软件工程系承担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软件工程系2017年获批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中有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专职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80%以上的专职教师毕业于本类专业,已形成一支学缘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本专业教师近年来先后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等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2门,主持省级教改项目和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8项,获河南省教学成果奖3项,师资力量雄厚,创新能力突出。
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软件工程理论基础知识,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毕业后能够在软件工程领域从事软件系统的研究、开发、测试、应用、管理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概论、软件设计、软件体系结构、Java企业级应用开发等。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创新与专业竞赛活动,年均获奖120余项,其中国家级30余项,省部级一等奖30余项,二等奖40余项,三等奖50余项。
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机关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管理、运维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就业质量高,就业单位包括字节跳动、阿里、百度、腾讯、拼多多等知名互联网公司,考研院校包括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双一流高校。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科学,是数学、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等学科交叉形成的综合性学科。为适应国家新兴战略需求,支撑河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河南经济强省和制造业强省建设,学院于2019年7月设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并于2020年开始面向全国实施本科招生。本专业是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专业,旨在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联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高质量人工智能领域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业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4人。近年来先后承担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教学、科研项目3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多名老师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蓝桥杯赛等学生竞赛中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奖。现已形成一支学缘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教科研团队。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认知科学、信息科学相关知识,系统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人工智能的基本模型、原理与方法从事相关工程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人工智能数学基础、机器学习、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系统设计与开发等。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机关等单位从事人工智能相关的工作,也可继续攻读计算机、通信等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人工智能专业秉承学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定位,以新工科内涵建设为引领,正逐步形成如下办学特色:(1)强调校企深度融合,对标产业人才需求,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2)注重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增进学科交叉,贯彻基于产出(OBE)的工程教育理念;(3)强化创新创业和专业竞赛,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人工智能专业技术人才。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是以大数据为核心研究对象,利用大数据的方法解决具体行业应用问题的学科,是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众多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为适应大数据产业发展需求,学院于2019年7月设置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20年开始面向全国实施本科招生。本专业是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办学的特色专业,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科研平台、产业经验等方面充分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联合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大数据技术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业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师资博士化比例已达100%,专职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9人,是一支学历水平较高、职称层次强、学习氛围浓、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和科研团队。本专业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90余篇。学生入校后即可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参与计算机类、专业类等全国性竞赛,新生在“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大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等比赛中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数据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大数据技术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能运用大数据分析、建模、决策等核心技术设计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并能从事相关应用开发工作,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本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数据仓库与建模技术、机器学习、大数据计算集群技术、数据挖掘与应用、大数据可视化等。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机关等单位从事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大数据系统开发、大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建模、大数据决策及咨询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计算机类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秉承学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定位,以新工科内涵建设为引领,正逐步形成如下办学特色:(1)强调校企深度融合,对标产业人才需求,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2)注重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增进学科交叉,贯彻基于产出(OBE)的工程教育理念;(3)强化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大数据专业技术人才。
办学定位准确:深入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服务产业、融合发展、共建共管。以产业及企业需求为导向,围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产业链关键技术环节,推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科技服务、创新创业和人才培训等与产业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学院服务行业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能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输送具有扎实学科基础理论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
师资力量强大:学院专业师资团队中有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企业的职业素养师资团队中60%的教师具有企业项目管理经历,30%的教师具备海外留学背景,10%的教师为上市企业人力资源总监。企业兼职教师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环节,实现课程内容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产业发展趋势与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
合作企业实力雄厚: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是亚太地区知名的人工智能上市企业,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评测等核心技术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获批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首个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个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
04学生就业
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持续推进,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专业的人才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大,学生就业前景广阔。河南工业大学与科大讯飞联合成立就业服务保障小组,从新生入学即建立入口测评,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通道设计、职业规划大赛等一系列课程,为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就业培训等服务,并安排企业对口岗位进行专业实习,真正做到“人适其职,职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欢迎大家投稿合作,邮箱:zjsc@haut.edu.cn
要求:原创作品,体裁不限。文字标点规范、描述清晰、注明个人姓名和联系方式;图片清晰、简单描述图片内容。
一次性补贴2000元!快来看你符不符合条件?
闪耀的“她”,光芒万丈
“我上岗啦”——听青年说
来 源 / 信息与工程学院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
统 筹 / 韩 玉
监 制 / 符建华
责 编 / 李承夏
编 辑 / 李承夏
声明:河南工业大学刊登此文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相关信息,若其中文字、图片等有涉及版权问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觉得精彩,不如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