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建筑界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何对乡村建筑情有独钟?

2017-06-24 PPP项目争端解决



个人简介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2015年4月,王澍入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名单。


洞桥镇文村美丽宜居示范村,这也是王澍主持设计的第一片农居群落。从2012年开始,他和同是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一趟趟地奔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用灰、黄、白的三色基调,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的外立面设计,呈现他理想中的美丽宜居乡村。





为什么是文村

why?


2012年,王澍到富阳的村子里考察转悠时,遇到了洞桥镇大溪村的村支书王荣华和村干部在指挥拆一片老房子,王澍试图阻止,但是却换来了村支书王荣华的反问:“要是不拆掉,老房子留着做什么用?”。这一问倒是激起了王澍的信心,他决定把这个项目规划接下来,但条件是要在洞桥镇文村、大溪村一带,做乡村民居的整体规划。



不过王澍这一应许并不是一时的冲动,他对于浙江乡村的观察已有十多年之久,早在2002年,他和妻子陆文宇就决定对浙江的乡村做初步的调研,作为建筑师,城市化的大潮让他们企图转身回望被时间淹没却不能被忘记的东西,2010年,两人在中国美院的学生们也加入了调研的队伍,浙江农村几乎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他知道浙江的古村落里,有一大批代表很高建筑水平的江南民居,但城市的建造风气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乡村,大家向往高楼洋房,这些民居也难逃被拆的命运。




至于为什么是文村?浙江范围内,比文村基础条件好的村庄多得是。这个处于山区和平原过渡地带的小村,有40多幢来自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居,它们沿溪而建,采用当地常见的杭灰石建造,每块石砖保留着不同的纹理,看似信手拈来,却又严丝合缝地契合在一起,文村的一切让王澎感到震撼。不过,各种风格迥异的现代民居穿插在古民居中,传统的营造方式并没有被继承下来,王澍甚是心焦。



怎么说服村民

how?


项目虽然是接下来了,可是在这之前村里已经在紧挨着古民居集聚的地方,辟出了一块新的民居集聚点,叫“文村新村”,同时设计好了15幢郊区别墅式的民居,用来安置15户村民,正准备动工。




怎样说服村民放弃住别墅的想法,这倒是一道难题,别墅谁不想住?王澍首先要做的,就是说服村民们忘了别墅,找回古村的感觉,“文村新村,不能和老村脱离,新村最理想的形态,就是像在老村上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




自然生长,这对村民们来说太过深奥,王澍第一步就领着他们重新打量老民居逼仄的巷道。“为什么路这么窄?祖宗就是把地让出来,给天地、给环境,这是一个生存意识,也是一个非常朴素的生态意识。”王澍的话虽然有些文绉绉,但在耕读传家的文村,他遇到了不少知音,他们进而去说服家里的老人。




他和妻子拿着画好的图纸,挨家挨户地询问乡民的意见,乡民一旦有意见,他们就得改。厨房和厕所的空间要大,要有柴灶、农具室,新村要能开进私家车,想要地下室……这些都是乡民的意见。不过,王澍也有自己的坚持,村里传统民居普遍用到的杭灰石、黄黏土和楠竹一定要用上;原先入住15户要增加到24户,恢复户与户守望相助、前呼后应的邻里环境;安装光伏发电装置,每户人家都有一个小院……





美丽宜居乡村

what



新村建成后,老村可以继续保留。眼下,老房子或是就地重建,或是根据每个房子不同的风格进行深度改造,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在王澍看来,未来的乡村,其实是一种“隐形城市化”的状态,有生态的环境,有传统的历史,有现代化的生活。




14幢民居,不仅在造型上夺人眼球,同时还享有独一无二的建房政策。比如,24户人家,户户都有大约10平方米的内院,但此院并不算在房子的落地面积范围内,村民相当于额外享受了一个小院子;农村建房,墙的厚度一般在24公分,新村夯土墙的厚度就有45公分,但在最后计算面积时,全都按照24公分计,也就是说,墙虽厚了,但没有影响到屋内的面积。




从农居房的使用上,建筑师针对家庭结构也有所考量:一幢房住上下三代人的情况在农村十分常见,但是不同代的人总有各自年代的生活习惯,一起生活难免会有矛盾,而文村新农居房的结构是:大部分农居都有贯穿三楼的天井,而一楼与二三楼在屋内是不能上下走通的,一楼的人只能通过屋外的楼梯上楼,这就意味着二三楼的年轻人生活不会被一楼老年人打扰,但是通过内部的天井,两代人还是可以有视线和声音的交流。




因为王澍,文村已然成了热点。一家来自北京的农业互联网公司已经进驻,他们想在这里做生态农业,发展民宿;有的村民返乡创业了,因为来到文村的城里客越来越多。不过,王澍和陆文宇始终有一个底线:文村的新民居只能是由文村人自己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的初衷。



“我很想知道文村会怎么发展。比如农民住进新房后,他们是否习惯?社会性的乡村建设力量的加入,如何引导乡村的经济业态转型?还有各种对乡村感兴趣的人,会给文村带来怎样的变化?”王澍说,“我们就像在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也想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关注乡村,这样,乡村的复兴才有可能实现。”



文/图综合自筑龙网文章《王澍挑战建筑界最难领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