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
会员配送费高于非会员
肖先生:经常点同一家的外卖,忽然有一天我开了会员之后,发现配送费价格一下较之前涨出三倍。开了会员之后,反而比非会员价格还要高,那我开会员的意义在哪。
肖先生:我尝试了很多次,在一周之内都是这种情况。缓存的说法肯定说不过去。何来的位置缓存呢?在同一个地方,差异就是存在于会员和非会员之间。
据中消协介绍,消费者对“大数据杀熟”等问题投诉不断增多,问题的核心是互联网平台对算法技术的应用问题,集中体现在推荐算法、价格算法、评价算法、排名算法、概率算法和流量算法等方面。
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 陈剑:可能经营者对消费者进行精准的个人数据画像。这种画像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只推荐给了他,所以他所获取的知情权存在很大的缺陷。
平台累积大量个人数据
“算”制用户画像
基于大数据的用户画像,能让商家摸清你更爱吃辣还是吃酸,并通过算法把更符合你口味的餐厅排序靠前。用户数据,往往是通过一个个手机APP被互联网平台采集的。
在与APP打交道的过程中,同样也有令大家担忧的问题不断出现,比如“APP偷听”现象,“APP偷听”是否存在呢?来看技术专家做的测试。
APP治理工作组技术专家 何延哲:假如发一个语音,当手松开了以后,这个录音事实上还在继续。
我们还可以把提示去掉,测试的过程是两分钟。
两分钟后,记者看到,在测试程序中生成了一条时长为120秒的语音。技术人员将语音数据导出后,经过核对,证实了当测试程序置于前台运行时,“偷听”是可以实现的。
此外,经过对比实验,技术人员告诉我们,在测试程序退至后台,或者在手机处于锁屏的情况下,录音依然可以持续进行一段时间,但都会自行终止。只是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锁屏下持续录音的时长略有不同。
在技术上可以实现的“偷听”手段,是否在市面上的APP中被滥用了呢?
APP治理工作组技术专家 何延哲:目前还没有发现哪款APP有把语音信息上传之后的偷听行为。
那么,平台对用户做出的精准个性化推荐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3
部分APP隐私政策篇幅长
账户无法注销
APP治理工作组的专家们在对市面上的APP进行检测时,还发现很多APP存在隐私政策篇幅长、用户难以读懂、账户无法注销等诸多问题。
在测试的过程中,专家发现一款壁纸APP,隐私政策竟然有1万多字。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梁正:有一些商业模式的迭代是很快的,这方面不能完全等到法律制定出来。针对每一个问题都有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来应对它,不是没解的。关键是要把规则制定清楚。
对APP“越界”行为要严打重罚
工信部多次在官方网站上通报侵害用户权益的APP,其中不少被通报的原因是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技术是把“双刃剑”,互联网公司既能给用户推荐更适宜的商品和服务,也能利用技术侵犯用户隐私、损害用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