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十多年前很火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如今去了哪里?

2017-10-06 独立智库

作者:佚名,来源:萝卜精选(ID:luobo50)、拾心贝(ID:shixinbei2017)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钱理群


刘亦婷,当年那个和韩寒论战的女孩


十年前,对于教育、“好学生”“坏学生”的争论十分激烈。


当时,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节目请上了年仅17 岁的韩寒,将三个在当时对中国考试应付得最好的学生与他作对比,围攻和“教育”他,请来的教育专家认为,他很可能会“昙花一现”,甚至试图拯救他。


那时,人们似乎已设想好了这几个孩子的人生轨迹:“好学生”黄思路、刘亦婷、马楠将成为社会栋梁,并报效祖国;辍学的“坏学生”韩寒只不过是“爱唱反调”“喜欢偏离正轨”的一时社会现象,仅此而已。


十年后的他们,已不是十年前的他们


马楠: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向克林顿表达对美国的不满,引起中国人叫好。十年后,她拿着美国绿卡,嫁了美国老公。


哈佛少女刘亦婷:十年前,准备报效祖国,中国很多人的希望。十年后到了美国做基金公司副总裁,嫁了美国人。


黄思路:十年前,中考高考参考书上封面都是她,在节目上歌颂中国教育的好来反衬辍学生韩寒。十年后,北大毕业到了哥伦比亚,老公也是白人。


韩寒:十年前,一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子,被中国人公认为破坏80后形象的第一人。十年后,现在在中国,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年青一代最有良心的公共知识分子。


十年后,三位女大学生都在外国或定居或嫁人。当年谈的教育楷模,后来却泯然众人,想想确实是教育的悲哀。

说起刘亦婷,她之所以这么出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的母亲对她的教育代表着一个时代教育的“特性”,这让她很受严重瞩目。记得当年,刘亦婷是所有老师都要求我们努力的榜样,为此当时几乎人手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


这是怎样的一本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但是,我却认为它是一本变态的书,我深深地记的其中最著名的“捏冰”情节——刘亦婷的妈妈为了锻炼她的意志,让年幼的婷儿用手捏住一个冰块,坚持数分钟,直到她感觉有“小针在手心上跳舞”....(我至今仍然记得这段出自刘亦婷当天日记的描写),现在看来基本上属于“变相虐童”,却被很多家长视为教育典范,书中透露出的一个在教育方面极有野心的离异女人,为了达到自己的教育目标不择手段最终成功的过程。

真实的刘亦婷

刘亦婷是成都外国语学校高1996级(1999届)学生。她在高中的班主任是李晋蓉。于1999年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特招录取,8月1日赴美国留学,2003年6月从哈佛大学本科毕业,她学的是应用数学与经济专业。

刘亦婷根据她“先就业,再深造”的计划,于2003年10月应聘到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工作,同时也在准备读研究生。毕业后刘亦婷在成都外国语学校设有“刘亦婷课外活动奖”专门为奖励,激励在学校课外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校友。


她的父母曾著《哈佛女孩刘亦婷》以及《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颇受欢迎。在哈佛的中国本科生中,刘亦婷可能是名气最大的一位。几年前,有一本以她本人为主人公的书《哈佛女孩刘亦婷》曾经风靡中国,创下将近200万册的销售纪录,感动了不知多少中小学生和他们的父母。

从国内直接考上世界最高学术殿堂哈佛大学的刘亦婷,普遍被人们看成是家庭早期素质教育的成功典型。

刘亦婷现状

来说一下她的现状吧。她嫁了本科同学Scott Sambur.她老公本科是心理学,毕业后在哈佛读了JD,现在是Seward & Kissel LLP,一家律所family law的partner。family law是专门给有钱人打离婚官司的。linkedin上可以搜到这个人。


刘亦婷第一份工作在波士顿咨询,后来去了百事,再后来在一家对冲基金工作。然后申请哈佛商学院被拒后就自己开了一家公司,睿识资本,英文是vision capital。后来没开下去。现在跟人合伙又开了一家start-up,叫慧恩资本。这家公司说好听的是给中国资本提供在美投资途径,像房地产之类。说不好听就是给中国有钱人洗钱的皮包公司。中国人不是有钱了吗,对美国市场不了解,孩子上学需要买房子啊之类就找这类公司给他们做投资。

刘亦婷对美国人宣传自己爱国,要帮助穷人,拿到哈佛录取。留在美国之后再为中国有钱人服务,把中国大量资本引入美国。反观她这三十多年的人生就是宣传为穷人服务,赚有钱人的钱。她对中国人并不怎么友好,反而见到美国人很是热情。曾经宣称报效祖国的哈佛之女,如今变成了这幅模样,真是即可笑又可悲呀!或许这就是她选择的人生,我们并不能过分评价。

几年前,曾经有人在一个论坛上写下这样的帖子:


十年了,曾经痛斥美国的才女马楠、哈佛少女刘亦婷以及那全才的黄思路都已嫁给了美国人,而韩寒成为了中国百大公共知识分子之一。时间,给了这个社会一个大大的耳光!


昨天晚上认真看完2000年录播的57分钟视频《对话》,突然想起刘亦婷来,想要了解她的现状,于是就百度了一下,发现还有个刘亦婷吧,进去看了几个帖子,终于知道她嫁给了一个美国白人,在一个基金做副总裁,代理大中华区,拿了美国绿卡,没有考上哈佛商学院,也没有回国的迹象。


这让我又想起另一个人来,她叫马楠,曾经在克林顿来访时代表中国青年表达对美国的不满,而之后却嫁给了美国白人,过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


刘亦婷曾说要学成回国建设家园,而现状与之大相径庭,马楠貌似坚定地排斥美国,却生下了美国人的孩子。


这样的结果不让人感到惊诧才怪呢。不过仔细想来,都是我们这个大环境让我们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所致,就像看新闻联播时间长了,各位领导的表演也在我们的心目中成为他们的真实写照。


并不是想要贬低两位女性,要把她们与那几个领导人放在同样的位置,我必然不会这样侮辱曾经是我偶像的可爱的才女姐姐的。可是,这样的言语与行动上的矛盾还是给了我们一些虚伪的印象,不过与新闻联播等的表演而言,真是可以忽略不计了。


我理解她们,虽然有些遗憾,毕竟我是个自私的中国男人。接下来我又链接到另一个初中时期影响过我的女孩—黄思路。得知她北大毕业后到哥伦比亚大学读硕士,最近听说她也嫁给了白人老外。还记得她吗,曾经被主流社会认为是全才的黄思路。


《对话》里韩寒和黄思路面对面,也没几句话的交流,他们都是18岁的样子,彼此羞涩拘谨,现在看起来甚是有趣。


现在看2000年的这期节目,给人一种很鲜明的感觉,那就是10多年时间会有这样大的变化,从对一个异类的怀疑恐惧,到现在的司空见惯甚至是崇拜喜爱,我们都不用一个年代的时间。


那些所谓的教授研究员,在一个18岁的孩子面前显得多么迂腐无知,那些观众的提问又是多么的哗众取宠呢?


我闻到了进步,也嗅到了悲哀。新生事物必定会碾过旧的保守的事物,这简直就成了金科玉律了。而在我的心里,却早早地被移植了控制叛逆的机关,于是早早地我便缴械投降,在一个同样的年纪站在了老学究们那一边。 


这录像真是个给人顿悟的好东西,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我看到了自己的本质,还有这个社会的本质,更为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未来。 文化的专制与制度的专制是一对孪生兄弟,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我们也是没法搞得清楚。


第一次读《三重门》时,我在上初中,那时有人讨论韩寒文化,我就觉得很奇怪。


从纵向来说,非科班的才子墨客古来有之,要命名这种文化,恐怕轮不到韩寒。


从模向来说,韩寒有选择任何成长方式的权利,其他每个人也都有这种权利,我实在看不出这有什么可研究的。


尽管如此,当时社会对韩寒的研究是不遗余力的,其中讨论最广的,应算央视在2000年做的一期《对话》。


现在不断有人问我对韩寒的看法,于是我把这期节目找出来,对比现在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韩寒,观察其中的滑稽与失衡。


十年前,我觉得这个节目很不光彩,满口的仁义道德,字里行间都是吃人。


十年后,我怀疑这是央视当时有意为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衬托韩寒是一个难得的合格人类。


十年前的社科院博导陈晓明,认为韩寒的影响只是昙花一现。


十年后,在陈晓明不遗余力地歌颂祖国时,韩寒却成长为中国百大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十年前的华东师大教授陈永明,认为社会应该把握韩寒、拯救韩寒。


十年后,社会已把无数学生把握成了房奴,而韩寒却在拯救社会。


十年前用来歌颂中国教育制度的黄思路,被主持人得意洋洋地请来反衬韩寒。


十年后,黄思路跑路去了美国,为白人相夫教子,而韩寒却在用文章改变中国人的价值观。


十年前那个会用ICQ以及OICQ的麻花辫妈妈,认为韩寒是只幼稚的土鸡。十年后,她随着ICQ和OICQ一起消失在人海,而不用聊天工具的韩寒却话语传遍中国。


十年前那个司法学校的学生,认为韩寒的自由是太过分了。


十年后,他这批学生大概走上了工作岗位,结果司 法没有自 由。不知道他的名字,也许叫贾连春。


十年前那个孩子喜欢昆虫的父亲,庆幸自己坚决不让孩子研究昆虫。


十年后,一代孩子的儿时梦想毁灭了,他们开始在泪水中嫉妒韩寒,愤恨命运不公。


十年前那个说韩寒记仇的人,认为韩寒的讽刺是一种报复。


十年后,韩寒用他的成长,让上面的每一个人贻笑大方,不妨说他确实成功了。


十年前韩寒的书影响了8090一代人。


十年后韩寒的电影仍然感动了8090一代人。


这就是国内奉为楷模的所谓精英。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他们只是利己主义者,可怕的是,他们还呼吁你去奉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