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篇】 “轨交+智慧交通”建设提速,打造大湾区一体化交通网络
【建筑篇】
“轨交+智慧交通”建设提速,打造大湾区一体化交通网络
✎ 平安证券研究所建筑团队 严晓情/吴佳鹏
摘要
※ 粤港澳三地携手起航,交通基建发力打造世界级湾区
19年2月,中央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做出了全面规划。大湾区作为一个冉冉升起的世界级城市群,通过打造粤港澳三地一体化的交通网络,实现区域内人与物的无缝便捷流动,推动大湾区同城化协同发展,强化人才集聚效应,是大湾区形成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前提。考虑到粤港澳大湾区版图显著大于纽约、旧金山、东京等大都市圈,只有打造规模更大、效率更高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才能为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 打造多层次一体化公共交通网络,大湾区轨交建设将提速
不同于其他湾区的单核心城市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三足鼎立的格局对城际交通的便捷性要求更高。面对快速增长的城际客流,打造涵盖城际铁路与地铁的多层次一体化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大湾区“一小时城轨交通圈”显得尤为重要。15年以来,广东省内城际铁路建设不断提速,17年铁路运输业投资达479亿元,CAGR14-17年达27.6%。随着未来“港珠澳城际铁路规划”出台,广东省内城际铁路建设将迎来高峰。此外,作为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组成部分,15年以来珠三角地铁建设投资持续高增长:17年广深两地完成投资517.6亿元(+16.5%)。截止17年,广东省内在建地铁线路与规划地铁线路达798km与800km,预计总投资超过8000亿元,未来地铁建设高峰期仍将持续。
※ 智慧交通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未来成长空间巨大
受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影响,珠三角地区城市车均道路面积持续降低,道路交通压力与日俱增。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成为缓解城市拥堵,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17年我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超1100亿元,CAGR14-17达22.8%,其中城市智能交通规模达470亿元。此外,面对停车设施供给不足与现有停车场运营效率较低所引发的城市停车难题,智慧停车有望成为破题良方。通过建设立体停车设施与城市停车诱导平台,将有助于提升城市停车效率。我们认为,伴随未来互联网、通信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不断成熟,智能交通将开启新的发展阶段,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 强大财政支撑大湾区基建落地,多元化融资有望成为重要补充
15年以来,珠三角地区基建投资保持稳健增长,17年实现基建投资5846亿元,14-17年CAGR达15.6%。得益于广东省较强的财政实力,省内基建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占比与国内贷款占比高于全国。我们认为,随着大湾区规划落地,大型基建项目将陆续推出,而珠三角城市较强的财政实力将为项目实施提供重要保障。此外,通过加强与港澳两地合作,开辟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也有望为大湾区基建投资提供重要补充。
※ 投资建议
伴随国家规划出台,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基建投资将提速,提升区域建筑产业景气度,维持建筑行业“强于大市”评级。投资标的上,建议关注以下主线:1)推荐处于基建产业链前端的设计咨询企业苏交科、中设集团;2)关注受益高铁/城市轨交建设高景气建筑央企中国中铁、中国铁建;3)关注受益PPP模式回暖的建筑央企中国建筑、中国交建、葛洲坝。
※ 风险提示
1)粤港澳三地法律法规不同导致大湾区建设不及预期风险;
2)粤港澳三地决策机制不同导致大湾区发展不及预期风险;
3)建筑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建筑企业订单执行不及预期风险。
01
粤港澳三地携手起航,基建发力打造世界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位于广东沿海核心地区——珠江口区域的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中山、肇庆、惠州、江门9市与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大湾区的概念于2015年3月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首次被提出;2019年2月18日,中央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做出了全面规划。
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理条件优势与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珠三角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便是外资涌入、外来人口聚集的目的地,助推广东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当前,在以开放促改革的战略指引之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成为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抓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重点,充分享受了“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随着未来粤港澳三地合作进一步深化,大湾区有望在我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中再一次取得领跑机会。
1.1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概况
我国粤港澳大湾区面积为5.6万km²,其中珠三角九市合计占比达98%,主要城市面积占比分别为广州(13.3%)、深圳(3.6%)、香港(1.9%),此外面积占比靠前的城市还有肇庆(26.6%)、惠州(20.2%)和江门(17.0%)。按GDP构成,占比领先的城市主要是香港(22.4%)、深圳(22.7%)和广州(21.7%)。
2000年以来,珠三角九市经济保持稳健增长,2018年实现GDP为8.10万亿元,占广东省GDP比重为83.3%,占全国GDP比重达到9.7%;GDP增速方面,2017年珠三角九市GDP增速为6.86%,领先广东省GDP增速(6.80%)0.06pct,领先全国GDP增速(6.6%)0.26pct。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去10年来珠三角九市人口持续净流入,且2011年以来净流入人口呈逐年递升的态势。珠三角九市的行政区人口密度也保持稳定上升,截止2016年底达到了1092人/平方公里。
与国内另外两大沿海城市群(长三角、京津冀)对比,粤港澳大湾区面积最小,仅为长三角、京津冀的四分之一,然而人口密度最好,达1092人/平方公里,分别为京津冀的两倍和长三角的1.5倍。经济发展方面,珠三角九市2017年GDP为8.1万亿元,小于长三角与京津冀,但人均GDP高于长三角与京津冀,2017年为13.2万元/人,分别为京津冀的1.8倍和长三角的1.2倍。
1.2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打造世界级湾区
经济方面,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的GDP总量已经达到1.36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旧金山湾区,GDP增速为7.9%,分别是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的2.3倍、2.2倍和2.9倍,发展势头强劲。未来数年内,粤港澳大湾区将超过东京湾区与纽约湾区,成为全球经济总量最大的湾区城市群。从人均指标看,粤港澳大湾区较其他三大湾区仍有不小差距:其中,截止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仅为2.06万美元/年,分别仅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的27%、21%和29%。
城市建设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陆地面积较大,约为5.6万km²,分别是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的2.6倍、1.5倍和3.1倍。同时,由于人口持续净流入,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1194人/平方公里,高于纽约湾区(688人/平方公里)和旧金山湾区(340人/平方公里),低于东京湾区(2631人/平方公里)。
大湾区作为一个冉冉升起的世界级城市群,通过打造粤港澳三地一体化的交通网络,实现区域内人与物的无缝便捷流动,推动大湾区同城化协同发展,强化人才集聚效应,是大湾区形成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前提。考虑到粤港澳大湾区的面积较大且人口密度日渐提升,进一步加强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助于释放区域经济发展潜力。通过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高内部连通水平,打造更加合理、完善、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将为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有鉴于此,粤港澳三地政府均提倡“一小时生活圈”的概念,加强大湾区内各城市的通达性。基建有助推动湾区城市融合,令城市边界变得模糊、人口流动更自由、资源配置更优化。
大湾区建设步入全面实施阶段,区域经济有望迎来新一轮腾飞。大湾区规划纲要明确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国家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未来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随着规划逐步实施和落地,未来区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有望再次提升。根据规划,预计到2020年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35年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及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02
打造多层次一体化公共交通网络,大湾区轨交建设将提速
由于广东省在2015年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在基础设施方面的重心将转移到轨道网络建设。随着轨道站点分布不断趋密,将呈现公交化趋势,有助于充分联结区域内部流通和区域内外联系的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实现人流快速便捷地中转流通。
在轨道公交化趋势下,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各个地方政府共建的设施包括高铁枢纽、动车、城轨/轻轨、市域快线、地铁等所构成的轨道网络串联整个大湾区,各个地方政府共享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机场、深水海港,以此获得国家、全球等更高层面上的竞争优势。
2.1 大湾区“一小时城轨交通圈”呼之欲出,城际铁路建设将提速
国外世界级城市群交通发展经验借鉴
从国际上大型城市圈的规划建设实践看,大型城市群在面对常住人口日益增长所带来的挑战时,发展轨道交通成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缩短区域间交通时间,释放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以纽约、东京、伦敦、巴黎四大世界级都市圈为例,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发展,上述城市均打造出高度发达的多模式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其中:
1)纽约都市圈构建了“通勤铁路+城市地铁+PATH(纽新捷运)”的多模式轨道交通网络,网络总长度2705.2km,日均客流640万人次,承担城市公共交通74%的客流。
2)东京都市圈构建了“市郊铁道+城市轨道+中运量轨道(有轨电车、单轨和导轨)”的多模式轨道网络,网络总长度2471.9km,日均客流4100万人次,承担城市公共交通86%客流。
3)伦敦都市圈构建了“市郊铁路+城市地铁”的多模式轨道交通网络,网络总长度3486km,日均客流690万人次,承担城市公共交通51%客流。
4)巴黎都市圈构建了“RER(市域快线)+市郊铁路+城市地铁+中运量轨道(有轨电车)”的多模式轨道网络,网络总长度2156.8km,日均客流810万人次,承担城市公共交通70%客流。
大湾区“一小时城轨交通圈”呼之欲出,城际铁路建设将提速
反观粤港澳大湾区,由于覆盖区域面积更大,且呈现广深港澳四足鼎立的格局,因而打造方便快捷的城际轨道交通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大湾区规划落地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广东省发改委已于2018年上半年提前启动了《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20-2030年)》,未来有望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一小时城轨交通圈”,轨道交通将成为未来省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据搜狐网统计,截止2018年广东省内已通车的高铁线路里程达到了1542km,位居国内省份排名前列。但是从高铁密度看,广东省高铁密度较上海、浙江等城际轨道交通更为发达的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空间较大。伴随近几年广东省城际轨道交通规划的逐步落地,广东省内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开始提速,2015年以来广东省内铁路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17年达479亿元,同比增长25.3%,2014-2017年复合增速达到27.6%。我们认为,随着未来“粤港澳城际铁路规划”出台,广东省内城际铁路建设将迎来高峰。
2.2 大湾区地铁建设仍处高峰,未来投资将保持快速增长
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难题,目前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已成为世界上各大城市的共同选择。以地铁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其大运量、全天候、安全可靠等特点,成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压力的重要方式。2016年以来,广东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快速增长,截止2017年达742km,2015-2017年间复合增速28.3%,其中广深两地合计占比接近90%。地铁客运量不断攀升,2017年达到45亿人次,广深两地地铁客运强度也达到国际大型城市水平。
根据中山大学研究成果可知,粤港澳就业人口的分布与轨道交通网络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近年来珠三角地区城市边界逐渐模糊,边界地区也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因此,伴随大湾区内城市合作的不断深入,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城市边界交通便利性将是释放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举措。
2015年以来,珠三角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高峰期,城市轨交投资维持高增长:2017年,广州市完成城市轨交投资251.8亿元,同比增长17%;深圳完成城市轨交投资265.9亿元,同比增长16%。伴随产业集聚效应的不断显现,近年来大湾区人口密度不断提升,而对标作为高密度发展代表的东京都市圈,目前广深两地的城市轨交密度与东京都市圈仍有差距,未来城市轨交网络建设仍存在较大空间。截止2017年底,广东省内在建城市轨交线路长度798km,规划线路程度800km,按每公里投资5~6亿元计算,总投资将超过8000亿元。
03
智慧交通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未来成长空间巨大
3.1 大湾区道路交通压力与日俱增,智能交通建设大势所趋
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大湾区道路交通压力与日俱增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社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提升,过去十年间珠三角九市私人汽车拥有量复合增速达到14.9%,人均汽车拥有量达到0.19辆/人。在交通基础设施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珠三角九市的城市车均道路面积持续降低,从2004年的119m²/辆下降至2016年的42m²/人,城市交通拥堵情况日益突出,同时更伴随着交通事故频发、交通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与管理策略来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挑战。在此背景下,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ITS)的研发在全世界广泛开展。
智能交通系统指的是在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港口、基础和通信)之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从而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通过ITS的运用,可以缓解交通堵塞,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和道路通行能力,降低汽车能耗。
智能交通市场规模持续稳健增长,新技术赋能行业开启新征程
近年来,在中央支持政策的推动下,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内快速推广。智慧交通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2011年以来,我国智能交通市场维持稳健增长,其中2017年全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达1167.1亿元,2014-2017年CAGR为22.84%,其中城市智能交通行业规模达470亿元。从发展历程看,智能交通行业可以分为交通信息化、智能交通和智慧交通三个发展层级,交通信息化和智能交通是智慧交通的必要前提和必经阶段,智慧交通是交通信息化和智能交通的高级形态和必然结果。
从各个层次发展核心看:1)“交通信息化建设”旨在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交通要素的全面感知和泛在互联;2)“智能交通”的核心则在于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业务的深度融合以及智能装备的发展;3)“智慧交通”则是在前两者基础上,通过打造更成熟的高端技术体系、更协调的系统集成体系与更匹配的保障制度体系,实现更便捷、高效的出行、运输和管理。
3.2 “供给不足+运营低效”引发城市停车难题,“智慧停车”成为破解良方
停车设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车位利用效率亟需提升
由于近年来国内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城市的停车设施需求也不断上升,按照汽车保有量与停车位的理想比例1:1.3的平均水平计算,截止2017年我国停车位需求已经达到2.9亿个。然而由于停车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目前我国大城市小汽车与停车位的比例仅为1:0.8,中小城市更是只有1:0.5,与发达国家水平差距相去甚远。与此同时,在供给有限的背景下,由于车位信息缺乏有效的发布模式,导致车主由于寻找车位形成了迂回交通量,加剧了城市拥堵情况。
“立体停车+停车诱导云平台”双管齐下,助力城市停车效率提升
考虑到目前在大型城市核心区用地十分紧张,加上部分早期建设的办公楼配建车位有所不足,因而通过建设立体停车库或对原有车库进行立体化改造成为提高城市中心区停车位的重要举措。受此推动,我国年新增立体停车库保持较快增长,其中2017年全国新增立体停车位80.5万个,2009-2017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1.4%。
另一方面,伴随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以及手机终端功能不断突破,“互联网+停车”为城市停车诱导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2013年以来,全国范围内智慧停车平台数量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7年底已接近70个。以深圳为例,近年来深圳智能停车APP大量涌现,出现了以传统的停车场设备供应商、互联网公司、停车管理公司三类主体为主的互联网平台供应商。目前深圳路外停车场收费信息化改造已吸引凯达尔、蜜蜂停车、小猫停车、ETCP等公司参与,“互联网+停车”市场活跃。同时,深圳全市统一的智慧停车管理云平台正逐步推进,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深圳停车智慧化水平。
此外,近年来停车场信息化改造的逐步普及也将促进城市停车场运营管理水平提升。目前刷卡与射频识别技术已经逐步在大湾区内停车场开始应用;大型公共建筑停车场也开始应用停车场诱导系统。从深圳的发展情况看,目前停车场诱导系统普及度仍较低,且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随着未来各方整合管理不断推进,国内停车线信息化运营水平将不断提升。
04
强大财政支撑大湾区基建落地,多元化投融资有望成为重要补充
4.1 珠三角城市财政实力较强,支持基建投资稳健增长
2015年以来,珠三角地区基建投资保持稳健增长,2017年实现基建投资5846亿元,同比增长30.4%,2014-2017年间复合增速达15.6%。从基建资金来源看,广东省的国家预算内资金占比与国内贷款占比明显高于全国,这主要得益于广东省以及珠三角地区较强的财政实力。我们认为,伴随大湾区规划落地,大型基建项目将紧锣密鼓地推出,珠三角地区城市较强的财政实力将为基建项目的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4.2 多元化投融资有望成为重要补充
目前,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湾区城市的互联互通是支撑大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其中,城际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等大型交通基建项目投资强度高,对大湾区的城市财政有着较大考验,尤其对广州、深圳以外的其他城市。因此,开辟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学习海外大型城市的基建投融资方式有望为基建投资提供重要补充。
2011年以来,为了保障城市轨交建设的顺利推进,国内部分城市已经在地铁的建设与运营中引入了社会资本,先后探索了BT、BOT、BDOT、PPP等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不同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
05
投资建议
伴随国家大湾区规划出台,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基建投资将提速,大型项目将加速落地,提升区域内建筑产业景气度,维持建筑行业“强于大市”评级。投资标的上,建议关注以下主线:
1)推荐处于基建产业链前端,优先受益基建补短板的设计咨询企业苏交科、中设集团;
2)建议关注受益高铁/城市轨交建设高景气建筑央企中国中铁、中国铁建;
3)建筑关注受益PPP模式回暖的建筑央企中国建筑、中国交建、葛洲坝。
06
风险提示
1)粤港澳三地法律法规不同导致大湾区建设不及预期风险:由于粤港澳三地法律法规制度有所不同,如果大湾区内无法及时建立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将对大湾区基建建设推进形成不利影响;
2)粤港澳三地决策机制不同导致大湾区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由于粤港澳大湾区资源配置机制与决策机制不同,如果未来无法推动粤港澳三地经济布局与产业布局深入融合,将对大湾区基建建设推进形成不利影响;
3)建筑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由于建筑行业公司垫资建设情况较为普遍,如果未来工程项目回款速度不及预期,导致应收账款计提坏账损失大幅增加,将对相关公司业绩形成重大影响;
4)建筑企业订单执行不及预期风险: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需求量巨大,如果未来企业工程回款不及预期,或受资金面偏紧影响导致工程项目融资受阻,建筑企业在手订单落地执行或不及预期,对公司业绩形成负面影响。
诚邀您持续关注“平安研究”
【风险提示】
本内容仅提供给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客户,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内容而视其为客户。此内容为研究观点的简要沟通,具体需以完整报告为准。未经授权的转载或转发,本公司不承担任何转载责任。本公司仅将报告授权给WIND、彭博、汤森路透、朝阳永续、S&PCapital IQ,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我们的报告,其他非法途径取得的报告,我们不对报告的完整及准确性负责,请投资者注意风险。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证券市场风险无时不在,您在进行证券交易时存在赢利的可能,也存在亏损的风险。请您务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认真考虑是否进行证券交易。上述投资建议内容仅供参考,投资者须对其投资行为进行独立判断,平安证券不对依据或参照本投资建议内容而进行的投资行为承担任何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