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朴铜炉藏雅韵,雕琢之间传匠心

相信美好城就美好 相城文体旅 2023-04-13

一炉沉香,香气渐开,悠扬缥缈,如置仙境。铜炉,明代文玩之首,点一支香,赏一具炉,细品之,言有尽而意无穷。陈冠丞,中国铜炉大师陈巧生之子,陈氏铜炉第四代制作技艺传承人,也是苏州巧生炉博物馆馆长,被称为“最年轻的90后馆长”。他而言,铜炉是有生命力的器物,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手,让这门老手艺焕发出无限的可能,一代代传下去。








复原失蜡法手艺,巧生炉“横空出世”




清乾隆《苏州府志》记载:“郡中西城业铜作不下数千家,精粗巨细,日用之物无不具”。苏作铜器器型各异,上至皇宫礼器,中达文人雅玩,下有民间家用,无所不备,呈现的是苏工的精雅,以及铜器的风靡。



1957年,苏州城里一户行船做买卖的普通铜匠家,诞生了一个男婴,自小在铜锅铜盆边上长大的他,多年以后因铜炉而蜚声中外,他就是铜炉铸造界的顶级大师——陈巧生。


上世纪80年代,陈巧生复原了以失蜡法为核心的传统铜炉制作技艺,经他打造出的香炉,多达上千款,让中国几千年的铜炉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2011年,陈巧生被苏州政府授予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韵铜炉制作技艺传承人的称号。


图片源自网络


陈巧生说:“要做好铜炉,就要了解古代的文化,要穿越到那个时代里去,不仅要在其中思考,更要在其中生活。”也许是受陈巧生的影响,他的二儿子陈冠丞活得像一位古代的书生,他喜欢弹古琴,读四书五经,还精习书法,能吟诗作赋。











自陈冠丞记事起,陈巧生就开始废寝忘食地仿铸宣德炉,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之下,久而久之,陈冠丞对炉文化也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宣德炉是一种既可以居庙堂之高,又可以处江湖之远的器物。这正如古代的文人,他们在书房内研读圣贤诗书,一心寄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传承铜炉制造技艺,是历练也是奖赏




出生在铜炉世家的陈冠丞,从小就耳濡目染,深知做铜炉的不易。铜炉厂里到处都是铜屑和灰尘,浇铸时候的铜水温度有一千多度。制作一个线条简单的铜炉,至少要半年的时间。这种慢而精的工艺,很多人都难以坚持,半途而废的大有人在。



陈冠丞实在是不愿意铜炉手艺就这样失传,毅然拒绝了家人为他安排好的出国留学,决心传承铜炉制作技艺。


年幼时的陈冠丞不是被滚烫的铜水烫伤,就是被工具挫伤,常常是旧伤还未痊愈,身上又添新伤。受伤只是其次,更重要的是铜炉制作技艺的学习,往往是在点滴中前进。



“当时面对这些困难时,其实汗是随着眼泪滴下来的,过程真的很痛苦,但我会自己不断调整,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因为我有责任和义务把铜炉技艺传承下去。”



陈冠丞是一个倔强且有韧性的人,一旦下定决心,便会坚持到底。雕腊时的沉吟不语,浇铸时的高温炙烤,打磨时的巨细无疑,制炉的每个步骤对陈冠丞来说,都是一段历练。







以古为师,让铜炉反映时代之美




“以古为师,就是在创新的基础上一定要学习古人的文化,体悟古人的精神,观察古器;用铜炉记录时代,就是要符合当下的审美眼光,吸收新鲜的元素,用铜炉来反映时代的审美喜好。”在传承传统的同时,陈冠丞亦努力创作着更符合时代审美的铜炉作品。



对于铜炉的造型,在基本形制的范畴内,他对足部、腹部、耳部进行了合理地改动。“越是简单的线条,越难做出新意。”陈冠丞素来崇尚明式的精巧简约。



陈冠丞推出了“冠丞敬造”这一炉款,在遵从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鎏金与铜炉融合,突破了形制,创作出了全新的巧生炉作品。


因为鎏金在蒸发时对身体有害,所有几乎没有人愿意采用这样的工艺制作铜炉;但陈冠丞认为,毒性只有那一刻,但做出的铜炉却可以永久的流传下去,值得。



“我愿意去做大胆的尝试,投入更多的成本,因为我对这门手艺有着执着和热爱。”


在陈冠丞与父亲的共同努力下,苏工文化品牌“巧生炉”开始闻名于中国铜炉界和中外文物收藏界。渐渐的,他建立起了自己的收藏体系,成立了“苏州巧生炉博物馆”,也积淀了对铜炉文化的理解。



陈冠丞希望这座博物馆能够成为连接民间手工艺人与大众的桥梁,将铜炉制作这项传统工艺带到大家面前,让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感受到传统铜炉文化的魅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或许是对陈冠丞,最好的诠释。



编辑/铭铭

摄影/葛雷

部分素材参考:苏州艺术志、现代苏州杂志、非遗时光



往期推荐

秋季的北太湖,美到心动!

今天,阳澄湖好戏登场!

龙舟竞渡,百舸争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