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投票!谁是一等奖,您说了算!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
上个月,江小妹
在全县寻找“大文豪”
参加第二届“银耳花开”
“传承传统文化·助推脱贫攻坚”
征文活动
▼
征文消息发出后
大家的热情超出了江小妹的想象
江小妹收稿都收到手软啦~
大赛评委团队从165篇来稿中
选出了26篇优秀作品
进入网络投票环节
快来为你喜爱的作品投票吧
★投票规则★
投票时间
2019年5月15日19:30至
2019年5月16日18:00
特别说明
每个微信号限投一票
本次投票占总成绩15%
专业评委评分占85%
两者综合成绩为作品的最终成绩
★奖项设置★
此次征文活动设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 一等奖1名,奖金500元,并颁发荣誉证书;
// 二等奖2名,每人奖金300元,并颁发荣誉证书;
// 三等奖3名,每人奖金200元,并颁发荣誉证书;
// 优秀奖20名,每人一份价值100元精美文创礼品,并颁发荣誉证书。
此次征文活动一、二、三等奖作品如有辅导老师,也将颁发“优秀辅导老师”证书。
获奖者、优秀辅导老师将于2019年5月17日上午9:00在红军广场举办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现场颁奖。获奖作品将在通江银耳博物馆微信平台进行展示。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
欣赏这26篇作品吧~
记得为你喜爱的作品投票哟
▼
1号作品《华丽蜕变》
作者:通江县第七小学四年级二班 秦翔
指导教师:何菊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华丽蜕变》
近几年来,我的家乡——美丽的通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得,小时候母亲带着我来通江县城玩耍。那时的路全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坐在车上就像坐上了游乐场的摇摇车,不!比摇摇车更厉害,使人既头晕又想吐,扬起的灰尘使人不停地咳嗽。要是碰上雨天的话,泥泞的路面特别滑,汽车的轮子一点都不听司机的指挥,左一扭,右一摇,汽车开始跳起舞来,那雨滴溅在车上就像美妙的音乐。讨厌的是,泥水还不时地溅到路人的身上。而如今,通江各个乡镇都是柏油马路,公路两旁还栽着让人眼前一亮的鲜花和傲然挺立的树木。现在坐在车上既平稳又舒适,还能欣赏到沿途美丽的风景,真是一种享受啊!
路的改变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而且也带动了家乡的发展。比如:我的家乡有4A级风景区——诺水河溶洞。因为道路的改变,现在来游玩的人比以前明显地增加了许多,这样也带动了家乡其它经济的发展。
我们的小家庭近几年变化也很大。以前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全靠爸爸和爷爷在外面做小工来维持,要是遇上雨天多时,大人们都会紧缩眉头。就在2017年的一天,我们村的村支书来我家和爸爸交流了很多,我都听不懂。只见爸爸眉笑眼开,后来我问妈妈才知道,原来是村支书为爸爸宣讲了当前国家的一些惠民政策,并且还给爸爸介绍了一份开车的工作。虽然工资并不高,但是比以前做小工好多了。爸爸开了一年多的车积攒了一些钱,他为了带动家乡人民一起致富,又去找村支书帮他在银行借了一笔钱,爸爸带动周围的村民一起种植木耳,通过扶贫技术人员的指导和村民的踏实肯干,这也成了我们现在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
更可喜的是当高速公路完全通行之后,通江的银耳和其他特产都将纷纷运往各地,那时农民伯伯就就可以在家种银耳等产业,在外打工的叔叔阿姨也会回到家乡,带动家乡人民一起致富,那时的通江一定会变得更加辉煌灿烂。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我励志要好好学习,不负国家对我们的期望,长大后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2号作品《银耳》
作者:通江县第四小学五年级二班 张玉佳
指导教师:屈琼英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银耳》
古人说:“苍花千朵亲摘处,认取玉肌笼雪”。一句平淡的诗句就表达了银耳的“美”。我的家乡——通江,这里一年四季气候温和和湿润,是银耳的发源地,所以被誉为“中国银耳之乡”。
“银耳”有一美丽的尊称——“菌中之冠”。它的身体是半透明的,柔软而有弹性。呈黄色和白色,它的样子千奇百怪,有的像菊花、有的像玫瑰花、有的像牡丹花。它还总是散发出淡淡清香,让人感觉像是漫游在花海之中。
银耳还有一个名字叫“白木耳”,是一种生长在青杠树上的真菌。银耳可以吃也可以作为一种药材,它可以“止咳、清热、补气、强心、壮身、补脑、提神”等功能。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它适合于一些老年人、青少年、妇女和病后体虚的人。
银耳可以做成一种汤叫作——银耳汤。银耳汤是中国一道常见的甜品小吃,口感滑润,香甜可口。银耳汤具有保健功能,它的营养价值特别高,同时它还能美容呢!银耳的做法很多,每一种做法的口感都不同。
人生如茶,静心以时。每一碗银耳汤都代表着母爱,每当到了炎热的夏天,妈妈就会给我和弟弟做“银耳汤”,因为“银耳汤”很解暑。
同学们,你们认识银耳了吗?不管你认识还是不认识,我都欢迎你们来我的家乡——通江来玩。如果你来了,一定要去银耳博物馆看看噢,我会免费给你做向导的!
3号作品《王坪烈士陵园》
作者:通江县第四小学五年级二班 梁冠华
指导教师:屈琼英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王坪烈士陵园》
我的家乡在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现在是一处国家AAAA级景区,是我国最大、最早的大型红军烈士陵园。
1933年红军为反军阀刘湘的“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将总医院设在王坪村。由于当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缺医少药的情况下,造成许多的红军战士因伤势过重不幸光荣牺牲。总医院为纪念红军战士,决定在王坪村修建烈士陵园。陵园始建于1934年,是我国唯一一座红军战士为战友修建的陵园。陵园由铁血丹心广场、千秋大道、陵园核心区、散墓葬区、纪念馆部分组成,这里长眠着25000多名红军烈士。
沿着红军街步行,我家到铁血丹心广场仅需要2分钟。铁血丹心广场的正中心矗立着威严的红军战士雕塑,整组雕塑气势宏伟,雕塑中呈现出当年红军战士英勇杀敌、支援前线、红军将士和医护人员战地救护以及群众送子参军的场景。人物雕塑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都栩栩如生,这些动作及表情是我小时候脑海中的英雄形象,也引导了我对英雄和正义的理解。每次到广场时,面对这些英雄时,我会站在雕塑前点头致谢。致谢他们给我们提供现在安定的环境,珍惜现在稳定的生活。
铁血丹心广场的后面便是千秋大道,大道共有341步阶梯,千秋大道两边是郁郁葱葱的柏树,走在大道上会让人的心情立即庄严肃穆起来。千秋大道最上面有一个大坝子,大坝子旁边有一块大石头,我和表弟经常在这块大石头上玩。
石头后面便是王坪烈士陵园的牌坊了,这上面的题词可是当年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同志的亲笔题词。进入王坪烈士陵园的牌坊后便是陵园核心区了。沿着青石板阶梯,两边有40余座将士的烈士墓。这些墓碑上清楚地记载着烈士们出生年月、职务以及殉职的年纪。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为了给我们创造安定的环境,大多数人十几岁已经入伍,二十岁便已殉职,他们的一生短暂而又光荣。每次我和爸爸妈妈去陵园扫墓时,妈妈都会给我读这些墓文,我的内心都会久久不能平静,热泪盈眶。墓区里的柏树都是枝繁叶茂,笼罩着整个墓区,整个墓区显得更加庄严。这些墓区后面是一个小坝子,以前我在王坪村读书的时候,我们会在这里来宣誓。坝子的正前方有一块正中刻着“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上联是“为工农而牺牲”,下联是“革命的先躯”,横批为“万世光荣”,碑体上还刻着镰刀和斧头图案。在墓碑的两侧放着两门用石头凿的迫击炮,迫击炮炮体是绿色的,炮座是红色的。它们安静地躺在纪念碑的两侧,永远守护着烈士们的忠魂。纪念碑的后面便是集墓区了,集墓区的墓碑上没有烈士的名字,因为烈士们太多了。当时的群众已经不能给他们一人一口棺材了,只能集中掩埋。集墓区的墓碑上只有一排排五角星在那里闪耀。
绕过中心陵园,后面便是散墓区了。散墓区的墓碑上也是没有姓名的,只有一座带五角星的碑,便代表着一位烈士。散墓区呈扇形分布,使整个纪念园更加震撼。散墓区后面是无名烈士纪念墙,上面集中刻着每位烈士的姓名。
顺着公路而下,便到了纪念馆。纪念馆里陈列红军战士当时用过的手枪、轻机枪、重机枪、大刀和大炮等,还有红军当时穿过的草鞋,布衣和使用的农具。讲述当时红军战士救死扶伤的感人场景和后人缅怀英烈的事迹。
现在我们在安定的环境下安心地读书,就要缅怀先烈,应该珍惜现在生活。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学好本领,长大后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奋斗。
4号作品《童眼看通江》
作者:通江县第四小学六年级二班 李逸飞
指导教师:李泽兰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童眼看通江》
我的家乡不像香港那样繁华,也不像新西兰那样富饶。但我的家乡有一种独特的美丽,那里的山林展示着原生态的魅力,那里的溶洞包容着多种景物,那里的人们传承着朴实、勤劳的红军精神,那里的乡亲蒸几个包子都会东家端西家送,总觉得大家一起吃才可口。
随着祖国发展强盛,我的家乡同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通江旧貌换新颜。
自从城市建设攻坚战打响以来,县委县政府搞起大手笔规划,让通江这座老城焕发出新生机、新活力。壁山森林公园位于通江老城区,占地面积690公顷,其中一期建设规模为209公顷,最终建成具有通江特色的山地生态、运动、休闲的AAAA级景区。
回想以前的通江,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的地方只有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而现在通江休闲娱乐的地方数不胜数,如:石牛嘴广场、红军广场、壁山森林公园、高明新区、诺水河景区等。
石牛嘴新区的改头换面也让居民们大吃一惊,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近11亿元,预计承载4万人。石牛嘴新区由政府投资栽种了几百棵花树,特别是桂花树,刚下过一场小雨,那桂树的叶子就像抹上了一层油,绿得发亮,仿佛能让人看见鲜活的生命在运动。几百棵花树散发出的香味,隔老远都能熏香你的衣服,为此引来了一大批游客前来观赏,也因此常年有人在这里休闲娱乐。
如果没有国家提出来的城市建设攻坚战,哪还会有今天的“三乡”之美称呢?如果没有国家的好政策,哪还会有今天的AAAA级景区呢?我衷心为祖国的繁荣感到骄傲,为家乡的改头换面感到欣慰。
如今,国家又提出了脱贫攻坚战,助力奔小康的政策,也因此许多上不起学的孩子被送到城区小学、中学读书,老师们也隔三差五地家访,为他们送衣服送水果,更送去温暖。同时脱贫攻坚战也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政府提出了为贫困人口修房子的好政策,贫困户不花一分钱就能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跟着党走,一齐奔小康。
我们生活在这么美好的社会里,家乡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祖国也日益繁荣富强,我们不应该为祖国领先步伐而喝彩吗?
5号作品《三李故居》
作者:通江县兴隆乡中心小学六年级 李博
指导教师:朱雯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三李故居》
大家都听说过“三李文化”,那你们知道“三李”是谁吗?让我告诉你吧!“三李”是李蕃、李钟峨、李钟壁三父子。三李故居离我家很近,我也姓李。你说这是不是缘分呢?下面就让我给你介绍介绍我们的三李故居吧!
三李故居坐落于通江县兴隆乡紫荆村。其故居文化遗迹、建筑风格、园林规模等在川内堪称一绝。听大人们说,“三李”祖上就在兴隆乡芝坪村。崇祯六年,李蕃12岁,因流贼入川,学业中断;顺治三年,蜀大乱,祖母冯孺人已弃世,李蕃与父亲及妹妹逃避匪徒到了陕西洋县。顺治九年,才重回故乡,但房屋破败荒寂,连故居的名字“芝坪”都被其他地方所取代。虽心有不平也无能为力,李蕃一家就在芝坪右下方一公里处(今国家坪)搭建了几间茅屋栖身。
顺治十四年,李蕃考中举人,实现了光宗耀祖的愿望。他将国家坪草房改建成三合院式瓦房。康熙十八年,李蕃被诬陷定罪发配到山海关,二年遇赦释放。回到故乡后,李蕃将“国家坪”改为“翠云居”,还为翠云居作诗一首:“竹青青,柏森森,我家有号翠云居,闲来时在云中坐,闷来时在云中卧。野老吞身成独笑,谁知天外都看破。”
李蕃长子李钟壁曾任广西平南县令,在任期间兴办义学,让贫困学生免费入学,救济贫穷。次子李钟峨在翰林院任职,清正廉洁,所以便有了今天的“三李文化”。
“三李”为官为文为人颇受后世景仰,“三李文化”也植根我们心田,让我们新时代的孩子以他们为榜样,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学习。
6号作品《不一样的银耳汤》
作者:通江县思源实验学校初二(一)班 谢丹丹
指导教师:刘华英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不一样的银耳汤》
那盛开在木头上的银耳,晶莹剔透、纯洁神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就是这银耳,勾起了我过往的记忆……
那记忆的深处,有一碗微咸的银耳汤,即使经过了很多年,味道也依然清晰。
清早,奶奶将洗净的银耳泡发在水中,不久,银耳便如牡丹一般在水中盛开,“花瓣”柔软又嫩滑,薄、透,浸在水中的它们,看起来似乎更加的美,更加的纯洁。奶奶做的银耳汤与常人做的颇为不同。奶奶做的银耳汤不是甜的,而有一种淡淡的咸味。奶奶盛上一小碗银耳汤,端给早在一旁等候的我。我接过银耳汤,只见那一碗晶莹的,似乎还透着一点点粉色的银耳汤冒着热气,来不及细看,我就已经被银耳汤的香味所吸引,这香味挑动着我的味蕾,忍不住了!我拿起汤匙轻舀一勺,送入口中,入口即化,香味似乎还在口中飘荡,香气四溢!奶奶看着我,满意地笑了,却还故问一句:“好喝吗?”我看着奶奶高兴的样子,脱口而出:“好喝!”两句简单的对答,浓浓的亲情已飘荡其间,感谢银耳搭起的亲情桥梁!
那记忆的深处,还是有一碗微甜的银耳汤。四年级,我住校了,一个月回一次家。那天细雨濛濛,我感冒了。我想活动,却觉得四肢无力;想看书,却又觉得头昏脑涨。无奈,只好昏昏沉沉睡上一个早自习。早饭时刻,我想自己应该是吃不下了,只继续趴在桌子上睡,“丹丹,丹丹……”,我听到了她在叫我的名字,一抬头便看见一碗热气腾腾的银耳汤,她是我的同学小新。她说:“我看你不舒服,所以帮你打了饭,今天的早餐是银耳汤,你趁热喝吧!”我瞬间热泪盈眶,拿起勺子递入口中,那甜味占据了我的味蕾,感谢银耳搭起的友情桥梁!
这些事已经过去了很久,但只要一看到银耳,我总会想起。在通江,银耳就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传递着感情。我是这样,大家亦是如此。
厨房灶台旁,教室课桌旁,何时才能再次一品银耳汤?
7号作品《银耳之光》
作者:通江县沙溪镇中心小学四年级一班 伏鑫菲
指导教师:谢俊明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银耳之光》
红色沃土耀华夏
红军精神放光芒
烈士忠魂传后代
鲜血浇开银耳花
通江银耳如花——
有含苞欲放的娇羞
也有绚丽绽开的奔放
通江银耳如玉——
有一尘不染的圣洁
也有闪亮耀眼的容光
通江银耳之魂——
藏于青山之腹
长于枯木之上
吸天之灵气
收地之精华
通江银耳之美——
美如宁静少女
尊似高贵女王
艳压群芳
引天下食客竞折腰
通江银耳
将继续扎根红色沃土
与红军精神一道
誉满华夏
乘着改革春风
行走一带一路
通江银耳的辉煌
继续在世界闪耀
8号作品《情系银耳》
作者:通江县沙溪镇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 彭洪英
指导教师:张艳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情系银耳》
有一个地方,我始终难以忘怀,在那里,连绵的山脉巍峨,犹如墨绿色的波涛,一层层涌向远方。而我的家乡就点缀其间,好似翻涌起来的浪花般灿烂。
我的家乡名为通江,取四通八达之意,它辖区虽小却名声在外,有着“一府三乡”的美誉——银耳之乡、红军之乡、溶洞之乡。在这里,我们可以漫步于“唱歌石林”,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我们可以观“得汉城”的雄伟,叹汉中王定天下之不易;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三李”故居之幽,徜徉在《雪鸿堂文集》的海洋;在这里,我们可以品云顶之茗,畅谈于山水之间;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有一样东西不容埋没,那就是这里的银耳,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品读我家乡的特产——银耳,聆听它们的声音。
咱们通江的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多种食用菌的生长,故而成为了银耳的天堂。自我记事起,那句“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的广告词就时刻萦绕在我的耳畔,根植于我的心间。由此可见,它可是一道纯天然的佳肴,那么平常我们是怎么食用银耳的呢?爆炒——炒出银耳的香脆;清炖——炖出银耳的浓香和清甜。其中,清炖银耳可是我的拿手好戏:用铁锅盛取田间的溪水,再加上洁白的银耳、枸杞、大枣、冰糖,在柴火上面用文火闷炖,等到银耳成糊状时就可起锅,清炖的银耳汤,色香味俱全,吃在嘴里甜到了心里,滑滑的、嫩嫩的,香软可口,味道好极了,一家人坐在一起喝着甘甜的银耳汤,心里美滋滋的,其乐融融。
小伙伴们,但是你们知道吗?银耳虽然好吃,但是它的生产过程可麻烦、可辛苦啦!银耳的种植过程需经过:建耳房,采集耳棒,截段、架晒,钻孔、接种,发菌,入堂、排堂,喷水、出耳,采耳、管理,修剪、烘干等十五个步骤。每个步骤与过程都是异常艰辛。
去年冬天,我同爸爸上山砍青杠树,我们一去就是一天,看到爸爸埋头苦干的劲头,汗珠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挂在脸庞,亮晶晶的。有几次爸爸砍树的时候都累得差点晕过去。每每想到这些情景,我的泪水就会夺眶而出。然而,当夏天来临,我看到土墙耳房里,刚冒出的耳蕾像含苞待放的花蕾,也如同刚出生的婴儿般雪白娇嫩,朵朵银耳像赶趟儿似的竞相开放,我就会飞奔着向父母告知这一喜讯。因为,这是我们一年来的收成,一年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每每想到种耳的艰辛,我不由得暗自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因为我比别人更懂得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有一天晚上我做梦,梦见了我们家耳房里的银耳都变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娃娃,它们正望着我痴痴地笑哩!
银耳,让通江享誉中外;银耳,让我知道了爸妈挣钱的不易;银耳,让我明白了做人的真谛。那朵朵成型的银耳,是家乡的招牌,是我们一家为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的象征,也是我对于努力的认同,我爱辛勤劳作的爸妈,我爱通江银耳,我爱我的家乡——大美通江。
9号作品《那片红色的土地》
作者:通江县沙溪镇中心小学六年级一班 王林海
指导教师:伏博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那片红色的土地》
在巴中市东北部的群山中,有一片闪烁着红色光芒的土地,这片土地上撒满了革命志士的鲜血。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掩盖着志士的鲜血……”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回响,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志士在刑场视死如归,英雄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延安窑洞前毛泽东深情的演讲,中南海里周恩来办公室彻夜的灯光……
当我再次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踏上这段神圣的旅程时,我思绪万千……轻轻地抚摸着鲜艳的五角星,看着一座座无名碑。红军——多么神圣的称号,多么亮丽的光环!可又有谁知道他们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是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了这百世安宁。
当我把白色的绢花献给他们时,我仿佛触摸到了他们的灵魂,我明白了牺牲的含义。他们没有因为艰难险阻而放弃,也没有因为恐惧而退缩,更没因为自私而苟活于世。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谁敢说他们的死是毫无意义的呢?
时间会磨平生活的棱角,可他们的精神,我们一定会铭记在心。我的身体里流淌着红色的血脉。我自豪我是红军的传承人,我的故乡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作为红军小学的孩子,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奋斗,不去努力呢?
10号作品《红色之乡》
作者:通江县沙溪镇中心小学六年级三班 罗月
指导教师:谢叶馨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红色之乡》
我的家乡在四川省通江县沙溪镇,这里坐落着全国最大、最早的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25048名红军烈士。
由通江县城通往沙溪镇,有一条红色公路。听爷爷说,这是当年红军战斗过的路线,为了纪念红军,所以将这条路被命名为“纪红路”。在这条路上有无数块小石碑,上面刻着一颗五角星,或者抗日的标语。经过几十年时间的风雨侵蚀,石碑上的文字已残缺不全,但老百姓代代传颂着红军的故事,铭记着红军的恩情。
沿着纪红路行驶约一个小时,我们就到达了王坪烈士陵园。铁血丹心广场巨大的石雕矗立在广场中间,雕塑采用了坚硬而厚重的“中国红”花岗岩为主材,竖立在广场上,主雕长19米,宽3.2米,基座高1.2米。雕塑上的19名人物,表现了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英勇战斗的光辉形象,他们有的吹响冲锋号,有的持枪发起冲锋,有的挥舞大刀跃身杀敌,有的指挥员在召唤士兵,有的卫生员在包扎伤员,还有群众跟随着队伍送粮支援前线,战旗在头顶高高飘扬……仰望雕塑,心潮澎湃,让人遥想起当年红四方面军征战的艰辛与悲壮!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们沿千秋大道341级台阶登入主墓区。在那里埋葬着二万多名烈士的遗骸,旷继勋、吴展等一个又一个烈士的名字雕刻在石碑上,掩映在茂密的柏树林间;还有无数块没有名字的墓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每年清明节,沙溪小学的孩子都会来陵园扫墓,在墓碑前,聆听老红军爷爷讲当年红军的故事,唱响《少先队队歌》……“红军精神是需要传承的!”我们牢牢记住习近平爷爷的话,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着红军精神。
穿过无字碑林,映入眼帘的便是英烈纪念墙,位于无名烈士纪念园顶端,总长102米、高5.9米,墙上刻录了有名字记录的7800多名在通江战斗期间牺牲的红军烈士的姓名。这些烈士们来自全国12个省(市)、49个县,军职9人、师职42人、团职152人。
顺着盘山公路再往上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五个红色的大字——红军精神万岁!这是红军当年在悬崖上留下的石刻之一。观景台上有一座亭子,里面有一鼓,行人们每次来都不忘来这里敲两下鼓,浑厚的鼓声和着阵阵松涛,是对无数英烈深深的怀念?还是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反思?俯瞰整个陵园,数万名英烈静静地躺在这片山坡上,守候着这片祥和温暖之地,这也许就是答案。
……
这就是我的家乡——红色之乡通江。
11号作品《红色故里 耳花绽放》
作者:通江中学 景虹宾
指导教师:李军品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红色故里 耳花绽放》
驻立于这片红色的故土之上,听胜利的号角似在昨日吹响。看红旗百孔千疮,却在山岗猎猎飘扬。
抚摸这每一寸土地,触动历史的幻象。五星红帽、刀戈战马,在热血拼杀的战壕,光影清晰浮现。呐喊力竭声嘶,为了尊严和自由,勇士奋勇直上。壁山之巅,红色的革命故事,历久回荡。
嗅闻这每一粒泥土,温情中散发着动人的芬芳。深深间隙里,透着春天的气息,浸着智慧的结晶。“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在锈蚀的文物中沉淀,默默传承,给予灵魂与生灵万物滋养。
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射,一朵耳花展开笑颜,生机勃发。似浴水而出,洁白无瑕,象征着红军后代纯洁高尚的心灵。
一碗耳汤,腾腾热气环绕,营养丰涵,拜贡朝堂。宫廷珍馐,它傲然之上。天然润肤、清热健肺、益气清肠,美容营养专家翘指赞赏。
物华天宝,源于陌上。红色青杠,四溢林香,层层耳花,段木上次第开放。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致富产业一片繁荣兴旺,幸福之花开遍城乡。
通江银耳,自然馈赠。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文化绵长,亘古至今。长辫烟斗墨镜,背篓装满耳花,算盘拨动银票,一粒种子,穿越历史的长河,成就了多少致富梦想。
影像固化了文化的足迹,尽收馆藏。但英勇无畏的精神、纯洁高尚的品质,却植根巴山的土壤,孕育着一代代勤劳朴实的乡民,在闲适田园,耕耘美好生活的希望。
红色故土,耳花绽放,耳乡人民正阔步昂首,在脱贫路上全面奔向小康!
12号作品《耳都》
作者:通江中学高一(二)班 胡佳蕾
指导教师:李军品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耳都》
昨夜雨疏风聚,睡意朦胧,伴着淡淡茶香,入了梦。
缭绕的雾气竟充斥着整个梦境,细碎花钿的雪白,那如玉石般的色,那淡而清的味,瞬间视觉和味觉都得到了满足,早已按捺不住的口细细品尝,那味氤氲着味蕾,顺着喉咙,蔓延至了心间,萦绕于心田。问世间此为何物?此物只应天上有,这天上之物定是通江银耳罢。
在这个古色古香集天地之灵气的小城,“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得益于上天赐予的特殊环境,集日月之精华,银耳得以在通江陈河首被孕育,银耳起源于唐,先是被贡为圣品,有“延年益寿之品,长生不老之药”的称号,常年进贡宫廷,供皇室享用。
银耳属真菌类耳科,或称其为”菌中之冠”,其性平,味甘,淡而无毒,是名贵的营养滋补佳品,扶正强壮的补药,有补脾开胃,益气清肠,滋阴润肺之效,还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能。其由当时的皇室贡品到如今的普及百姓家,历经多年,银耳终是得以远扬。
现代人一般用银耳制银耳莲子羹。渴了,来碗罢。热了,来碗罢。随时,你都可以在店上买上几两银耳,在家中小火慢炖。
银耳的培育史也相当悠久,但最终经过一代代的良种与筛选,通江银耳从以前的风力传播孢子产耳提升到现代人工接种产耳。这期间,育耳的菌种,从最初的悬液菌种到适合通江自然环境栽培的“7902”号新型银耳菌种,再到通江银耳航天育种,品质得到不断提升。由此可见,通江人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助推脱贫攻坚做了相当多的工作。
通江银耳的品质与其选用青杠木”座七砍八”青杠树作为银耳宿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青杠树又名橡树,耐干旱,对土壤适应性强,“座七砍八”,就是要选青杠木生长期已满七年时间,在第八年砍来种耳。一般来说青杠木向阳面种出来的银耳朵型更大,发育更完整,质量和产量也会更高。
走在街上,随处可见的土特产银耳店,每隔十来米都会有那么一家。根据银耳品质种类之分,将银耳分为三六九等,一般自己吃的话,会选择较次的,而送礼的话,多是买最好的。这些年来,通江银耳逐渐做大,给全县人民带来了福利,同样也推动了全县经济的发展。
梦境中的银耳花在水中漫开,那细密的钿,不若普通的大朵。
银耳牵起的是几代人的梦,他们通过行动去追梦。对于大多数通江人,银耳更是思念,思乡,思家,思人。追忆银耳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我们这一代人也应当去挑起传承传统文化的担子,将我县的文化传承得更好,更远。
时代的步伐在加快,技术越来越先进,制作银耳的工序也会进步。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定会不忘初心,在保证进步的前提下,也愈加提升它的品质,这是通江人,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追求的梦。
梦醒时分,我挑起担去向山顶,去向世界。
站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古老的街道上,静闻耳的清香。
13号作品《大巴山灵魂的深处》
作者:通江中学 宋佳怡
指导教师:李军品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大巴山灵魂的深处》
芳芳萋草,朵朵花红,一湾一重绿水惺惺相惜,突兀起伏的黛山在素白的云空下勾勒出一道道天山依旧的丽影。静坐在窗前,闻着淡雅的草木香,追溯回灵魂深处,那里,梦的地方。
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坐落在群山之间, 山城虽小,百姓长乐,足矣。
“苔枝断节。芳意丛丛,倩瑶姬分别。苍花千朵亲摘处,认取玉肌笼雪。浓浇米泔,化秋气、露盘清洁”皎白几朵,远远望去,像几朵白团子依附在枯木上,一黑一白,颜色交映。通江素来誉有“银耳之乡”的美称,未尝毫无理由。“发轫于盛唐,食用于宋元,入药于明清,是清廷御膳之珍馐。”通江银耳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其独特的质厚,肉嫩,易炖化及药物价值享誉海内外,独领风骚,经过严格的筛选,才入的了挑选者的眼。
“通江石雕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通江石雕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今位于通江县西门的国家级保护单位“千佛崖摩造像”,被誉为国之瑰宝。传承是中华的传统,一个地方的特色犹如血脉,从我们的身体里穿行,倘若血脉堵塞,则会死亡。
这块红色土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近百年来,历代先贤和仁人志士为了驱除铁镣与锁链,浴血于解放斗争中。明正德三年,鄢本恕、蓝廷瑞所领导的“鄢蓝起义”;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从通江开始;清嘉庆年间,悲壮的白莲教起义……这一桩桩壮举,已悄然消失在人们心中,不被人们熟知。但纵使时光流逝,却拂不去那金戈铁马、峥嵘岁月留下的气息。王坪烈士陵园里,一个时代数以万计的先烈,骨与灵安卧其间,从那些冰冷的石头里,我们听到了历史掀动的声音。
迷人的柏油路犹如细线牵织着小城的交通。从1958年建成第一条通车公路——通巴路,这是我县第一次交通热潮,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通江大山。到1990年,经过人民努力,全县共通75条路,随后五年,道路的通畅也带动了小城的发展。“脱贫攻坚”政策不仅带动了我县的交通发展,也带动了我县的经济发展。
走进小城,厚实坚硬的混泥土对草鞋嗤之以鼻,而对车轮展开笑颜。车流穿梭,人潮涌动,尽显宽敞整洁的街道,道路两旁的树挺直,衬出街的华丽。顺街望去,当年的草房泥地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大厦比肩,深巷连绵,勾勒着小城的风貌,小而充实。
淡蓝色的炊烟袅袅缠绕,这是催促着人们回家的诗意符号。
我听见私语,来自草木之间,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之间,我听见笑语,来自小城里的人。灵魂深处里的梦影,渐渐显形,一座古韵依旧夹织着新时代风貌的老城映入眼帘……
14号作品《从小城出发》
作者:通江中学 骆艺文
指导教师:李军品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从小城出发》
“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自古相传,你便是天地灵气所化育,日月精华之结晶。你生于一座城,便忠于一座城,为这座小城写下一世芳华。
渐渐入秋的天空,飘着几朵淡淡的云,空气湿润得刚刚好,一切都恰到好处。人们也欣喜于这大自然的一切,却无暇顾及。挑一个好日子,小孩子们从阴暗潮湿的灶房角落拖出早已腐化的青杠木。因为没有灯,碰了一身的泥。到屋后树林中寻一处平坦的草地,将这些宝贵的木头,轻手轻脚的放下。若是动作稍大一些,就会被大人们呵斥。而菌种小孩子是不能碰的,这该是由大人们托着的。托起小小的菌种,也托起了来年的收成,更是孩子们上学的唯一机会。一个个精心堆码的“井”字,让你的灵魂也长成了一根巴山青杠。
那绽开的通江银耳,正是我想邮赠的祖传白玉。从这座美丽的小城出发,让爱找寻通向心门的方向。那冰清玉洁的花季,是我绵绵不息的情意!在同一片土地上,你绽放着天赐的光芒;在这天地之间,是你荡漾了生命。如果可以,我会从小城出发,于一抹尘烟中,带给你这皎洁如霞。
当时光开始远了,当年那个拖着青杠木的小孩长大了。他很高,很瘦,也很黑,像极了当年那根刚毅的青杠棒!他也在种着银耳,在政府出资建造的大棚里。他住上了国家帮扶建造的房子,屋子里也早已安上了灯。如果他老了,他会想起曾经那块草地吗?他的孩子也该是会继续种植那记忆中皎洁的银耳吧!如果可以,我会从小城出发,为你捎来这传世的醇香。
当现代科技成为主流,当人们开始追求利益,转基因食品也在渐渐占据市场。银耳,你会消失吗?当历史的阶梯在米仓道上踏响,当古老的话语从得汉城流出,当英雄的传奇在古山寨铭记,你也有着祖先的气息啊!在这一方小城,在这通江,永不消逝。如果可以,我会从小城出发,将这悠远而又温暖的气息洒在每一寸土地。
历史总是属于过去的,而现在是属于我们的。自然生态的森林空间,穿行其间,耳畔鸟鸣,风声环绕,水声潺潺,这便是通江银耳博物馆之天赐,是最原始的环境。那个孩子,他会知道吗?会和当初的草地一样吗?人们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起点。那朵银耳却是依旧。自然孕育了你,赋予你洁白的颜色,托付给你的是传承的重任,而我们的使命是保护你!你绽放的是过去和未来的色彩,你走过的岁月也总是清香缕缕。如果可以,我会从小城出发,为你送来这自然天成。
当我出发时,不会带着空山天盆的日月星辰,不会带着临江丽峡里生命的传奇,更不会带着诺水河畔惊喜的溶洞。我只想赠予你这如雪的银耳,是啊,这优雅的雪耳!
只一朵,你便能领会,那属于银耳的小城,那融入血脉的小城,那座通江城!
15号作品《生活是朵银耳》
作者:通江县第三中学 刘影
指导教师:严华梅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生活是朵银耳》
她身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她藏在大山之中,在一片漆黑的树木之中悄然而生。银耳,发源于通江陈河,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身处银耳之乡的我也不禁感到自豪,生活就像它,简单却不乏味。
清晨,还有些许露珠挂在树叶尖儿上。我和母亲准备去看一看在园子里种植的银耳。母亲和我对银耳也有一种情有独钟的喜爱。银耳是生计,银耳是生活。
我背着背篼一路上和母亲打着趣儿。转过一道弯儿,发现峭壁上有一束樱花,那花美得迷幻,美得动人。离银耳园越来越近,我的喘息声也越来越大,仿佛越过了几座小山。阳光透过树梢照在银耳上,那洁白的身躯显得更加小巧。这大概就成了我眼前最美的风景。
母亲的手上生满了茧,虽不好看,但她的手在树木和银耳之间搁搁浅浅,看得出这是一双充满经验的手,犹如钢琴家正在弹奏乐曲。母亲告诉我,银耳其实也是一种表达孝心的东西。以前,有一位出生于贫穷家庭的人,他的母亲生病了,但是没有钱治病。于是她的儿子在大山里四处寻找草药。后来便找到了银耳,他的母亲服用后,不久便恢复了。其实银耳的作用也非常之多,有调养身体之类的。她是我们的食物,也是我们的生活之一。母亲不时与我低语几句,但手中的动作依然不敢怠慢。
当太阳升到山巅时,是我们该离开银耳园的时候了。我们满载而归,几抹暖意射到身上。母亲的额头上冒出几颗汗水,却依然笑着。我看得出这是辛勤劳作后的愉快的笑容。回望,那峭壁上的樱花更美了。
16号作品
《幽幽大山中,脆脆银耳生》
作者:通江中学初二(十)班 袁全忠
指导教师:张勃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幽幽大山中,脆脆银耳生》
灿烂的阳光照进一座大山,幽幽的山谷中夹着一座尚未苏醒小城,在城的青青河畔旁,有着几根木头——那便是那脆脆银耳的家……
这座小城有一个平凡的名字——通江,而她孕育了闻名大江南北的通江银耳。我是她的一员,便以她为骄傲。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可以说,银耳在这里安家再合适不过了,在这里的某一个大山里,可能你就会发现一座用几棵青冈木堆成的小山丘,而这山丘上便长着几朵脆脆的银耳――像几朵金黄色的鸡冠,有多厚,多大,这些你都是看不明白的。早晨,几多晶莹的露珠悬挂在银耳上,太阳光透过水滴,使它更加晶莹剔透,淅淅沥沥的水流过,耳农们忙碌的身影又一次出现在了他旁边。他们和我们一样淳朴,都是大山生育的普通人,但他们无悔于将一生光阴献身在这“天地之灵气,万物之精华”的通江银耳上,无悔于将一世精力投身于这“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的通江银耳上!
这座神奇的小城给了银耳最好生长的坏境,理所当然的,他也依靠着这个环境生长出了全国最好的品质。据报道说:“通江银耳实体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多糖体、蛋白质及人体所需的铁、磷、钙、镁、硫等微量元素……人体所需的四分之三的氨基酸,通江银耳都能提供……”耳农们为了培育出如此完美的他,可谓是费劲了心思——观、闻、泡、尝四个步骤一步不能少,如同一位母亲对孩子一样,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就希望他能有所成就。通江银耳让通江荣获了“中国银耳之乡”的称号,这座小城也因此多了很大的发展机会,为了感谢银耳为我们做出的贡献,我们帮助银耳们纷纷住上了新家——大棚。可以这么说,通江成就了银耳,而银耳也成就了通江。那晶莹剔透的肥大银耳的形象,渐渐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
我和银耳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几年前。那时我还是一个小孩子,小孩子都爱吃,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我也是很灵敏地就闻到了从厨房飘到空中的几缕轻烟,我出于好奇,便偷偷跑到厨房看到那锅里的东西――几朵很肥大的银耳在锅里沸腾着翻滚着,中间还有着几颗鲜红的枸杞点缀,那锅的香气就这么沿着我的鼻子飘进了我的心里。后来,奶奶来了,为我盛了一大碗银耳,我望着那近于可爱的银耳,竟一时舍不得下口。设想,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你冻得无法忍耐的时候你看到那碗热气腾腾的银耳,一口咬下去,那藏匿于层层耳层中的甜蜜汁水在你的舌尖跳动,是怎样一种美好的感受呀!反正,我喜欢,更喜欢那种一家人团聚一堂,便笑着边把银耳往嘴里吃的那种氛围。长辈喂晚辈,晚辈喂长辈,其乐融融,热热闹闹。而身为通江人,说起银耳,大家一定都会争相谈论自己喜爱他的程度,的确,银耳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一辈小时候最爱的食物了,肥而不腻,鲜而不腥,那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真菌。对我而言,那是我童年与家人欢聚一堂,喜气洋洋的一种体现。
唉!看看现在,银耳虽然还是可以天天看见。但是一些至亲突然离去,长辈劳碌地工作,兄弟姐妹为了学习而远走他乡。现在啊,很难凑得齐像儿时记忆中的那一大家人了,桌上的银耳有时已经凉了,都没有人端起来。青杠树上的银耳生生不息地生长着,而家庭树的叶子却一片片的凋零、凋零,直至所有叶子落入泥土之中,重新生长……
皎洁的月光照进幽幽的大山,幽幽的山谷中夹着一座灯火辉煌的小城,在城的青青河畔旁,有着几棵木头——上面结满了朵朵银耳。从天空俯视,真是天地浑然一体,形成:
幽幽大山中,脆脆银耳生。
17号作品《巴山银耳白》
作者:通江中学初二(一)班 杨蕾禧
指导教师:李赢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巴山银耳白》
春风已捎来——玉壶冰心 ;
春雨已洗靓——娇羞素颜。
通江银耳,迎着风雨摇曳绽放,
一团团,一簇簇,把巴山舞动。
——题记
春意满满的巴山,实在贫瘠。这里没有大街,也没有小巷,只有零散分布的茅草敝舍。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巴山人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总喜欢把希冀交给脚下的一抔黄土,把命运圈锁于田间的一挂稻穗。他们风里来雨里去,试图用布满老茧的手,为自己的生活摹一幅最美的蓝图。寒来暑往中,他们渐渐明白:蓝图难绘,生活更苦。
命运的枷锁牢牢地锁住了巴山人,贫穷的生活死死地困住了巴山人,一辈辈,一代代。无数的晨曦中,他们找寻着希望;无数的黄昏里,他们细数着失望。一年年,一天天。正当他们的眸子快要枯竭时,脱贫攻坚的春风吹进了巴山,巴山人在春风中陡然苏醒,他们终于清醒地知晓:要脱贫,必须寻找新路子,必须淘到金钥匙。
党政干部群策群力,实地考察,反复磋商,终于在穷乡僻壤中为巴山百姓辟出了发家致富的新蹊径,那就是大规模种植银耳。他们亲自为百姓挑选优良品种,亲自为百姓传授栽种技术,亲自为百姓铺就销售渠道。就这样,巴山百姓在当地干部的引领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银耳革命。伐段木,建大棚,撒木屑,添米糠……
在巴山干群的精心呵护下,各贫困家庭的银耳在大家的期待中绽放了。一朵朵,一簇簇,洁白无瑕,不沾尘埃,不念繁华。巴山人小心翼翼地摘下它们,精心晾晒,包装外卖。也有睿智的巴山人让银耳和江南莲子联姻,再搭上冰糖枸杞子,熬成了健康环保的银耳莲子羹,浓稠的香味,滑溜的口感引来了各方游客。巴山从此不再闭塞,银耳为巴山打开了一扇旅游的门;巴山人从此不在贫穷,银耳为他们推开了一扇致富的窗。
巴山银耳哟!你是致富的闹钟,唤醒了贫瘠的土地;巴山银耳哟!你是百姓的挚爱,笑释一片情,无妨云雾浓。
18号作品
《玉肌笼雪遍通江——通江银耳》
作者:通江中学初二(十)班 魏雨龙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玉肌笼雪遍通江——通江银耳》
它是缠绕舌尖,沁人心脾的甜蜜,是纯洁与洁白的交融;,它是不沾尘埃不念繁华的优雅,是执着与缄默的升华;它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更是斗争与生存的意志;它总是让人在沉默中感受热烈的力量,在甜蜜里品尝自然的韵味。它寄托着通江人民心底最柔软、最纯真的愿望和对过去历史长河中最真挚的思恋。它便是有着“菌中之冠”的美称,一朵生长在红军之乡的洁白银耳。
一袭白衣,染就一地芳华,两袖月光,诉说绝世风雅。银耳的发源地便是四川省通江县。这里赋予了它生命,给予了它美妙姿态。银耳整体呈花形,几朵紧凑交错的耳片如同生长在同一花朵上的花瓣,其晶莹透亮的颜色更是著称。朵朵洁白如玉、玲珑透亮的银耳都是紧凑着生长在粗实而又沉重的青杠树上。远远望去如同潺潺的溪流在木褐色的土地上奔腾不息地流动,又像一卷轻挂而下的雾凇,曼曼妙妙地飞扬。当你用手抚摸它那富有弹性的耳片时,即时会有一种酥麻的感觉遍布全身,一种细腻柔软的触觉在你的指尖久久盘旋跳跃;当你睁大眼睛观察它时,你总会误以为是在瞧见一位位轻袅妩媚的姑娘,阵阵清凉充满你的心房。它全身的雪白能与冬季纷飞的雪花媲美,如同姑娘的洁白面庞。当它们大簇大簇拥集在一起时形成一座小小的“雪山”,见过的人们都想向前扑去,沉睡在无暇的雪白之上,拥抱最柔软的“雪山”。银耳总是以它最美丽的姿态屹立于世。
银耳展现给世人的不仅是优雅的姿态,更是给予人们味觉上的美妙。
素娥咽否,好风味;银河边说,误镜中粉念针窠,戏弄小珰明月。银耳的味道是令人留恋的。银耳汤给予人的细腻而又纯净的口感;银耳燕窝的纵享丝滑;清炒银耳的酥软弹性,让美味久久地萦绕于舌尖,印进脑海里。并且银耳的营养价值极高,在古时被作为皇室的贡品,每顿银耳都必不可少。它能够降低人的血压和胆固醇,提高机体免疫力,解毒增智等功能。银耳对人是百益而无一害。
银耳对自己的生长环境极其苛刻,就如同通江人民对自己心中信念的坚定。
银耳的生长环境极其严格,必须要在20℃—22℃之间才是最佳的生长温度。并且银耳极其难存活,如果在寒风凛冽的冬天或骄阳似火的夏日时,在极端天气里如果没有将银耳做好防备的话,银耳是不能够存活的。但它对环境的坚定选择,不正是每位生长在红军之乡的通江人民的红色信念吗?坚定的红色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当一朵朵洁白银耳顺利成长时,就犹如红色曙光驱散漫天阴霾,一朵朵白色银耳不正代表了一颗颗红色心灵吗?不正代表了通江人民对红军精神的崇尚与执着吗?
银耳所象征的更是通江人民所向往的神圣。以银耳所立的石碑矗立在红军之乡更加表明了银耳的重要地位,其中的意义与内容更是通江人民共同追求的:“一则会从同以协众志,二则举领袖以求正直,三则联贫富以保出入……”每位通江人民都在朵朵银耳之上注入自己的梦想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在每位通江人民的心中都是圣洁的不可侵犯的。
银耳以它婀娜姿态赋予人们眼界上的开阔,以它素娥风味给予人们味觉上的美妙,以它所承载的一切表现出人们心中彪炳古册,万古流芳的红色精神。银耳在自然中所呈现的,在信念中所承载的将镌刻进人们的心中,将在历史的长流中激起一阵澎湃。它将幻化为一缕轻烟,飘过斗折蛇行的碧绿山川,飘过清洌见底的潺潺溪流,飘过千岩竞秀的巍巍石岸,飘过斑驳陆离的红军之乡,曼曼妙妙地飘向柔软且又温暖的前方,悠扬亘古不散……
19号作品《银耳之花》
作者:通江县第五小学六年级三班 苟智霖
指导教师:刘丽英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银耳之花》
有一群天使,她们晶莹剔透,惹人喜爱。她们好像是受上天之命,飞向了人间,飞到了美丽的通江。她们在山水秀丽的通江大自然的怀抱,快乐地生活着,幸福地与森林作伴。
这一群天使,她们有一个美丽而发光的名字,她们叫——银耳。
其实,陈河的雾露溪是通江银耳的发源地。关于银耳,在我们通江有这样一个传说:早年,在雾露溪住着一对勤快的母女,靠砍柴为生,尽管过得很贫苦,却生活得很幸福,母女俩对生活感到十分满足。女儿的名字叫银花,才十七八岁,品貌端正,心灵手巧,人们都叫她“银姑娘”。妈妈年纪老了,本应该是享清福的时候,却生了一场大病,医生说妈妈是积劳成疾,几乎成了不治之症。日复一日,妈妈面黄肌瘦,全身无力。从此,家里的经济重担就落在了银姑娘的身上。有一天,银姑娘在山里砍柴,忽然她发现一根青杠树的断枝上,长着许多白色的奇怪的东西,看起来像一朵朵白色的花,十分漂亮,亮晶晶的,她当时,还摘下了一朵,嗅了嗅,没有气味,她又试着放入口中,感觉清凉可口。于是,她就把这个东西带回家,让妈妈也尝一尝。妈妈知道没有毒,就大胆地吃了下去,妈妈很开心。从那以后,姑娘每次上山检柴,都会注意这些东西,都会摘回去给妈妈吃。神奇的是,过了一段时间,妈妈的病竟然好转了!母女俩十分兴奋,决定要给这个不知名的东西取一个名字,看着她的样子白白的,长得像黑耳的形状,晶莹剔透,所以就给她取个名字叫“白耳”。白耳可以治病,渐渐被村里的人们知道了,但却十分难找。银姑娘想,既然白耳能长到青杠树上,那可以人工培育吗?经过了很多次的尝试栽种,银姑娘终于培育出了人工银耳,还让银耳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为了感谢她的丰功伟绩,渐渐把白耳的名字改成了银耳。
银耳不仅好吃,对身体还有很大的好处,银耳富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中含有许多的蛋白质、脂肪,还有其他的营养物质,有菌中之冠的美称,她们的营养价值比木耳高多了。
我最喜欢吃妈妈做的银耳菜了,尤其是银耳做的汤特别好喝,甜甜的,让人入口难忘。
小时候我不喜欢吃银耳,每次妈妈熬的银耳汤,为我补充营养,可我总是不喝。有一天,奶奶给我讲了个故事,从那时候起,我就爱上了银耳。从前有一个很丑的姑娘,因为她脸上有很多斑,看起来十分丑陋,人们都喜欢嘲笑她,听到了别人的议论,她十分伤心,整天窝在家里,不出门。她的父母看到了也束手无策。直到有一天,一个白发老人到了她的家,说可以帮助这个姑娘。姑娘的父母十分高兴,连忙问老人有什么灵丹妙方?只见老人从背后的布袋里拿出一朵白色的干东西,老人说这是银耳,让姑娘吃几克,会有疗效的。
她的父母觉得很奇怪,但也没有其他办法,只好勉强照着老人的方子,让姑娘天天服几克。
神奇的是,服用了银耳的姑娘,脸上的斑渐渐消失了,丑陋的她变得十分漂亮。
听了奶奶讲的这个故事,我也十分感兴趣,不知不觉就把手中的银耳汤给喝了。味道甜甜的,令我回味无穷。
据资料记载,在清朝的时候,一袋银耳足可以抵一学期的学费了。慈禧太后特别喜欢吃银耳,银耳有美容的作用。因为银耳的各种好处,所以,她的价值非常高。
银耳是我们通江的宝物,我们应该珍惜,她的身价一点不逊色我国的大熊猫。
银耳,这个美丽的仙子!银耳,这天女滴在水上的花朵!银耳,这出产在我们通江的宝物,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朵“阆苑仙葩”。
20号作品《这一片红色的土地》
作者:通江县第三中学初三(十二)班
李春江
指导教师:陈丽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这一片红色的土地》
我生活在这一片红色的土地上,
这里的山川重峦叠嶂,
这里的诺水清澈见底,
诺水的尽头是赏不完的溶洞风光,
两岸的人儿,
踩着革命先烈的足迹,
一年四季快乐健康地生活着。
香醇的罗村茶应作为一年的开端,
捻一撮茶叶扔进杯中,
倒入开水,
打着旋儿的茶香沁人心脾,
这便是待客的上品。
大山深处一排排、-列列的是耳棒,
那是银耳生长的地方,
采几朵银耳放入锅中,
慢火熬制,
晶莹剔透的耳花芬芳扑鼻。
那青峪葱翠林间的黑猪肉,
一块块整齐地挂在梁间,
取下一块煮熟后,
抿一口满嘴飘香,
这便是留客的佳肴。
当空山的雪花飘落时,
冬,便来了。
围着烧得正旺的柴火,
爷爷翻了翻灰里的土豆,
似是闻到了香气。
奶奶怀里的小馋猫,
正伸长脖子嗅着。
21号作品《舌尖上的通江》
作者:通江县职业高级中学 陆沈倩
指导教师:徐张红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舌尖上的通江》
通江是一座慷慨的小城,她让大地铺上绿毯,绣上了五彩缤纷的图画;她给诺水赋予美丽石林,戴上了神秘的面纱;她为祖国养育优秀儿女,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更重要的是,她还孕育了舌尖上的美味。
觅通江美食,这无疑是人生中一种美的享受。
试想一下,在一座有山有水的小城里,邀上三五个好友,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馈赠:畅游诺水洞天,俯瞰空山奇险,品一盏茗香,扬一张笑脸,洒一串银铃笑声,然而最有乐趣的便是饮上那一碗银耳,感受通江的美味。
来到大美通江,银耳汤、银耳酒,是必不可少的。
那笑容可掬的耳农轻盈地靠近菌杆,躬身捧起一朵银耳,轻轻吮吸它的芳香,嘴角藏不住丰收的喜悦,再把它轻放于竹篮里,继续寻觅着下一朵银耳花开。
那调皮的小精灵,静静地栖息在段木上,在自然的怀抱中暖和安适地睡着。虽然它的个头不大,但每一朵都透着十足的张力。若熬上一朵,放在嘴边轻轻地品尝一口,那清甜香浓的银耳,和着自然之味萦绕在唇齿之间,令人回味无穷。
那可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啊!那些整整齐齐摆放在超市的购物架上的水果怎么能及得上它的万分之一!
通江的银耳是珍品、圣品、贡品,甚至银耳的美名早已远播中外。就例如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清朝的慈禧太后、一代名流大家梅艳芳、著有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曹雪芹、乃至是英国神父爱理德·斯密斯,这些中外名人都曾为它倾倒,甚至爱得欲罢不能。
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夏季,俯瞰通江自然之美,不禁感慨大自然是这样的富裕,让人应接不暇,惊喜不断。来过通江的人总是会满载而归,至少这大自然的赋予,从来不让人失望。来通江的人总是会满意而归,至少这通江的怀抱是如此的温柔。踏进这块土地,你便会收获快乐,而那些世俗的烦恼,也会悠悠的离你远去,留下的,除了通江的美,便是一片盛世的安然。
远方的姐姐尤爱喝银耳,每次去看望她时,她总会托我帮她捎带几斤银耳,她对银耳的烹调也是十分的讲究。每次我向她寻求银耳的烹饪方法时,她就会滔滔不绝,眼睛都发着光:“首先要把银耳泡软撕碎,把梨削皮切块,可适量的加些莲子跟枸杞。锅中加水,加入调料,慢火熬炖1小时左右,把银耳熬出胶汁即可。”
她形容银耳的美味时,听的人都会止不住的流口水:“棒极了!味道十分甘甜,软糯中又透着香甜,这银耳还能美容养颜,延年益寿呢,最是清热解毒,就像服了金嗓子喉片似的,沁人心脾。”
嘿!想不到这小小的银耳既是食材又是药材!这样的美味,谁不想饮上一杯?
虽然姐姐做的银耳着实美味,而我却做不了这么细腻而雅致的事情。但我会备上几朵银耳泡软撕碎,放上几颗冰糖和着一起煮。煮好后细细品尝,虽不及姐姐做的美味。但慢慢的咀嚼,细细的品味,也会有一种香香的、甜甜的感觉,越嚼越有味。
通江的银耳是如此的美味,置身于通江这座城,人人都可购得几朵银耳煎熬,以银耳为茗雅人。
通江这座城,是美好的代名词!
通江这座城,是舌尖上的盛宴!
通江这座城,是慷慨的女神!
22号作品《银耳》
作者:通江县第五小学 谭立
指导教师:李芳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银耳》
大家都知道通江是银耳的故乡,陈河乡的雾露溪,是通江银耳的发祥地。银耳在此地流传着美丽的传说呢!那是很早很早以前,在雾露溪边住着母女二人,靠打柴维系着生活。女儿名叫银花,正植青春年华,品貌端庄,心灵手巧,与人和善,乐于助人。很受乡亲们喜爱,大家都叫她“银姑娘”。老妈妈也正是该享福的时候了,可是却得了重病,面黄肌瘦,全身无力,医生认为是不治之症。家庭的重担从此落在银姑娘一人身上。她卖柴买药给母亲治病,连她自己的身体都拖瘦了,母亲的病情没有一点好转,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来年七月多雨。有一天细雨濛濛,银姑娘不顾山高路滑,来到青杠林坡捡柴。忽然,她看到青杠树断枝上长着几朵白花花亮晶晶的东西,她好奇地采上一朵,拿到鼻尖嗅了嗅,没有任异味,放在嘴里尝尝,清凉可口。于是,她把它小心翼翼地带回家,让妈妈尝尝。
妈妈知道青杠树上长的东西没有毒,大胆地吃了,觉得很爽口,很开心。以后,银姑娘每次上山捡柴,都注意寻找那白花花的东西,拿回家和妈妈一起吃。就这样,断断续续吃了十几次,妈妈精神好了起来,也长胖了,病也好了。银姑娘更是出落得如花似玉。母女俩很高兴,商量着给它取上个名儿,看它形状像耳朵,白色的,就取名“白耳”。
她们把白耳的故事告诉了乡亲,白耳能治病的消息很快被传开了。但是白耳很难找,银姑娘想,白耳既然长在青杠树断枝上,何不把青杠树砍倒让它生长呢?她把精力都放在白耳上,经过无数次实践,果然砍倒的青杠树枝能长出白耳来了。
因银姑娘发现和培植了白耳,为了感念她的功绩,人们将白耳称“银耳”。
银耳又称作白木耳、雪耳、银耳子等,屠于真菌类,有“菌中之冠”的美称,银耳味甘、淡、性平无毒,既有补脾开胃的功效,又有益气润肠、滋阴润肺的作用。银耳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在煮炖猪肉时放一些银耳。这样既可以享受美食,又能滋补身体,一举两得。银耳粉有抗老去皱及紧肤的作用,常敷还可以去雀斑黄褐斑等。
哈哈!大家一定没想到吧?小小的银耳,竟然有如此大的魅力!
23号作品《银耳的自述》
作者:通江县第五小学四年级(四)班 周旻熠
指导教师:屈俊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银耳的自述》
我是银耳,来自风光美丽的通江,是中国最有名的特产之一。我们自清朝以来就被那些王公贵族称为很有营养的食物。而且在那个时候,只有宫廷里面的人才能吃到这美味佳肴,平民百姓可是吃不到的,凭这就说明了我们特别地珍贵。
我们不仅有营养,而且吃起来香甜可口,特别好吃,我们还有非常多的特点,我们身体里面有着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B、多醣体,可以给人类提供提供铁、磷、钙、硫等微量元素,让人类更加健康。
美容应该是每个女人都会做的事情,而我们身上的营养物质可以去掉皮肤上的斑点,还可以美白,所以想变美就应该多喝银耳汤,我们是非常出名的。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都有记载,上面记载着多喝我们熬成的汤对肾有很大的好处,可以让肾强健呢!
人们熬汤之前都会先把我们洗净,在水里浸泡,在水里的我们犹如一朵即将绽放的白莲,而且没有浸泡过的我们也特别美,像朵朵鲜艳的鸡冠花,非常饱满。你们以前肯定都以为我们通江银耳和其它银耳都一样,可我们有我们独特的特点。
我们比其他银耳都要厚、嫩和易炖,而且还时不时散发出那只属于我们自己的宜人香味。
我们有这么多的好处,难怪我们的家园通江县被称为“银耳之乡”呢!为此我感到骄傲、自豪。
24号作品《扶贫新路 携手共赢》
作者:曹瑞冬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扶贫新路 携手共赢》
攻坚克难,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做法。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进一步让全体人民明确“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等党的治国理政目标。中国走向富强之路,但贫困问题依旧阻滞着地区发展和国家进步,扶贫之路任重道远,扶贫之人仍需努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愈来愈多的人肩扛扶贫重担,愈来愈广的扶贫模式被开启,愈来愈强的精神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如同高举一盏明灯,尽管无法照亮整个天空,但此光芒生生不息,永不熄灭。
精准扶贫是我国根据贫困现状作出的重大决策,其贯彻落实反映出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也体现了我国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模式。而扶贫既是党和国家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各民族、各企业、各地区乃至所有人民的共同责任。至今,我国大力发展产业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等多维化扶贫模式,吸纳各行各业的人民投身于为同胞谋福利的事业,凝聚各行各业的力量,支持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局面,努力实现“授人以渔”的扶贫目标。
我国扶贫正致力于实现模式多元、群体全面、科学高效的发展态势,反映出我国在此“全面”时期努力开创新局面、激活新动力和引领新方向。如“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中,荣民控股集团总结出了“荣民扶贫模式“,核心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促进生产活力;如易地扶贫搬迁推进过程中,探索了一些“政府主导、市场带动,银行支持、保险参与和农户受益”的五位一体做法,保证搬迁一户,脱贫一户;如健康扶贫中,从制度层面强化医疗补助力度,建立贫困人口救治需求对接的信息平台,温暖人心;如产业扶贫中,主张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利用资源,处理好其与精准扶贫的关系;如残疾人扶贫中,主张引领示范带动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自力更生、发展生产、脱贫增收;如乡村发展与脱贫攻坚中,通过人才培养、产业带动、富余劳动力转移接收等措施激发生产活力;如科技扶贫中,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要素对接、创业扶贫、教学培训、科普惠农等行动,提升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如社会扶贫中,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发扬慈善精神,形成以慈善组织助推精准扶贫的大慈善大扶贫格局;如电商扶贫中,电商动员相关各方创新合作跨界整合资源、全面推动电商扶贫成果共建、各方共享;如金融扶贫中,提出把握市场的原则和可持续性,实现政策扶持、产业配套等方面的精准对接;如县域发展与脱贫攻坚,通过打产业“组合拳”,实现抱团跟进,一县一策,包县脱贫;如教育扶贫,以发展益贫性教育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等等。
新时期中国追求崭新的发展,上述列举的扶贫方式反映出目前多元化的扶贫道路,而新的扶贫之路会在日益凸显的扶贫问题中拓展开来。“路”的层出不穷体现了我国在扶贫上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同时也体现出精准扶贫主张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这些道路尽管有各自的起点和方向,但殊途同归,在精准扶贫的宏观背景下实现贫困地区和人民脱贫致富的目标。而这一切都关乎扶贫者和被扶贫者能否携手共进,能否凝聚力量,能否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实现精准有效。
中国不仅要与世界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而且中国内部各族人民都携手共进,互相合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比如将中华各民族团结的力量统一于实现脱贫攻坚的梦想上,这依旧是一场互利共赢的合作手段,对扶贫双方都会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而这也会让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自强之路。
25号作品《记忆深处》
作者:通江县第三小学六年级一班 苏庆
指导教师:蒲茂琼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记忆深处》
记忆深处,
有一种味道 ,
始终抹不去。
这味道酸甜可口,
是大自然的得意之作,
从木香中萌发,
在舌尖上绽放!
记忆深处,
有一种颜色,
始终无法忘记。
这颜色洁白无瑕,
是大自然的色彩之一,
从枯木中重生,
深受人们的青睐!
记忆深处,
还有一种永不消散的声音,
它在锅中,
与水载歌载舞,
与热气互相融合,
听 !咕嘟嘟,咕嘟嘟……
泡沫之中她与枸杞相伴、狂欢!
记忆深处,
她见证了母爱,
她将爱浓缩于汤中。
她就是我们的最爱,
——银耳。
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
——银耳,
通江人的最爱
——银耳。
26号作品《我的家乡》
作者:通江县第三小学四年级二班 杜蔚
指导教师:刘伏琼
(向上滑动欣赏作品)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通江,这里的山一座连一座,娟秀缠绵,多姿多彩:春天生机蓬勃,夏天婀娜妩媚,秋天叠翠流金,冬天朴素静谧。
通江素有“溶洞之乡”的美称。神奇的诺水河蕴藏着中峰洞、狮子洞、仙女洞、龙湖洞、楼房洞等128个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溶洞。洞里那些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石钟乳就像一座座天然地下宫殿,洞中的奇观异景,让人流连忘返。尤其是洞中漂流,是游客们必不可少的项目,这也是我童年乐趣中印象最深刻的事:从荡着微波的水面出发,到左右颠簸的滑坡,再到翻打出水帘的急流,让我体会到了漂流的刺激与快乐。
通江是银耳的故乡。“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通江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生长出来的银耳,从清朝开始就成为皇家贡品,现在更是走出国门,传向四海。那洁白的耳花,如丝绸般滑润,如牡丹般漂亮,是通江山川上靓丽的奇葩。
通江这块红色的沃土,是当年川陕苏区的首府,孕育出五万多为中国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红军儿女,真不愧“红军之乡”的称号,红四方面军还在这里建立了总指挥部,沙溪镇王坪村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通江的山美,水美,人更美,通江人民传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友爱的精神继续为她打扮,为她添彩。
这就是通江——我美丽的家乡!
哪一篇作品触及到你的
内心深处呢?
快来给它投上一票吧~
第二届“银耳花开”
“传承传统文化·助推脱贫攻坚”
征文活动投票通道
江小妹带你看通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