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赖耶识——识蕴的基础
我们先放弃所有的成见,既不站在中观的空性角度,也不站在凡夫的实有角度,而站在一个中间人的立场去看,谁有足够的道理,我们就相信谁。这样观察之后就会发现,中观理论的确有一定的道理。我们以前认为一切都是真实不虚的观点,原来都是建立在一个极其盲目的基础之上的,根本没有任何理由。
在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有了一切都实有存在的观念,只是在佛菩萨告诉我们一切都是空性以后,我们才产生了怀疑,现在通过观察,才终于知道原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场虚幻的大梦,而我们晚上所作的梦,只是大梦当中的小梦而已。
很多人都爱说“人生如梦”,但真正问他为什么人生如梦,他就只有含糊其辞,而说不出所以然来,所以,他们所谓的“人生如梦”,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真正地理解。
这样一来,我们原有的观点就被破坏了,一旦这些观点被破坏,就动摇了它的基础;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不相信自己的观点;当我们不相信自己的观点以后,就开始超越轮回了。
想蕴就是这样观察的。
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异空,空不异行
1、何谓行蕴
“行”是什么呢?前面讲过,一切有为法,可以分为色、受、想、行、识五种,除了其他四种有为法以外,剩下的所有有为法,都属于“行”的范畴,所以,“行”的内涵是很广的。如果再具体一点说,包括时间、空间、方向、速度、因果的顺序、物质的运动,还包括善的念头、恶的念头延续的过程等精神的运动,甚至包括人、天人等等的“人我”,都属于“行”。
人和天人为什么属于“行”呢?因为,除了精神和肉体以外,并不存在一个独立的人或者天人,只是在精神和肉体的综合体上面加了一个“人”的名称,随后我们就认为有一个“人”的存在了,因此,人和天人都属于“行”。
2、如何是空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都是空性。既然物质和精神都是空性,那么物质和精神的运动或者运动过程也必然是空性,所以“行”也是空性。其推理方法同上。
这就是对“行蕴”的观察方法。
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
1、何谓识蕴:
五蕴的最后一个,是“识蕴”。所谓“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什么是“眼识”呢?现代医学所说的,眼睛所有的包括视网膜、晶状体等等在内的物质结构,佛经里面统称为“眼根”,然而,仅仅依靠这些物质结构,却不能看到东西,而必须要有一个精神的成分,那就是眼识。眼根支配精神,通过眼根产生眼识,才能看到东西。比如说:我们之所以现在能看到白色、红色等等之类的东西,其中当然需要眼根,但真正能感觉到白色、红色的感知,却是我们的眼识,除了我们的眼睛以外,手、脚,或者外面的墙壁、桌子等等,就没有这样的感受。
它们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感受呢?首先,它们没有眼根;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它们没有作为精神的眼识,所以看不见。如果离开了眼识,就看不到任何东西,虽然有些仪器可以测量一些东西,从外表看来,似乎有一种类似感觉的反映,但实际上却只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而已,并不是什么感觉,跟眼睛看到东西,耳朵听到声音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从意识的角度来说也是这样,在我们思维的时候,意识是通过自己的本能去思维的,在一般情况下,它不需要物质的帮助。
现在科学家也发现,很多人在没有大脑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思维。这种情况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脑外记忆”。顾名思义,就是大脑范围之外的记忆。比如说:有些人可以回忆前世,有些人在精神脱离肉体的状态下,可以看到很多东西等等,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以前很多人都认为精神是大脑活动的产物,但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说法产生了怀疑,因为,包括很多的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等,都从不同的地方收集了很多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例,最后大家不得不开始相信,原来意识既不归属于物质,也不是物质的产物,不但不是物质的产物,而且还可以反过去影响物质。
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就是意识作用于物质的例子。虽然这还不是所有物理学家的观点,但很多非常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都对此持赞同态度,由此可知,精神是可以影响物质、“遥控”物质的。当然,西方科学界在此方面也刚刚起步,还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大家都各自为政,互不承认,所以,在解释意识方面,现代科学也没有什么可讲的,只有佛教才是唯一的权威。
除了眼识之外,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而六识的最后一个——意识,大家可能还不太清楚,此处着重地介绍一下。
意识是一个综合的名称,可以分为三种:第一个,是阿赖耶识;第二个,是末那识,即我执,也称烦恼识或者染污意识;第三个,是能思维的意识。
其中的阿赖耶识,也是所有识蕴的基础;在阿赖耶识的基础之上,才建立了意识和烦恼识。为什么要把烦恼识从意识当中独立划分出来呢?因为它导致了数不胜数的烦恼,造作了无穷无尽的业,所以才把它从意识当中独立划分出来,而成为一个单独的意识;剩下来的,就是作为我们平时思维的一般意识。
待 · 续
连载中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慈诚罗珠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