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佘独舌|乡村的使命:粮仓,钱袋与消费场所?

2016-07-10 老佘 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


原创插画:张澎 


村要想繁荣,必有其使命。假使乡村在社会系统中找不到自己的使命,则必然面临衰败的命运。时下乡建运动风生水起,看似热闹,却少有人思考乡村的使命。

 

中国的城镇化路径设计,并没有设计乡村的使命,故乡村的衰退与城镇化并行。新型城镇化提出要让农民进得了城,进了城之后要生得了根。这一路径的描述也只是讲了故事的一半。它没有回答农民进了城之后,乡村怎么办?因此还要续上故事的另一半。要让城市的资本下得了乡。

 

按照系统生态学的视角,进得了城,解决的是能量由低位向高位转化的过程,下得了乡,解决的是高位能反馈低位能形成自催化演进的过程。现在我们缺少这样一个回馈线路。城市的大量高位能要么向境外转移,要么飘在空中,找不到根,形成大量投机的流动资金。

 

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故事应该是"进得了城,下得了乡。"历史上山西古村镇的发展是一个例子,晋商在城市聚集了资本,然后带着资本回到乡村生根,形成村镇的发展。历史上宁波镇海的发展是更有价值的范例。我称之为“鲲鹏机制”--化鲲为鹏,鹏通过回馈机制,让更多的鲲跃升为鹏。

 

为了让城市的资本下得了乡,除了制度与法律建设之外,首要的就是明确乡村的使命。

 

乡村的使命有被动的,有主动的。过去乡村并非没有使命,但其使命多为被动。故乡村在中国城镇化中一直扮演被动的角色。比如,在建国初的工业化时期,乡村的使命是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粮食安全。这一使命的制度安排就是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


在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时期,乡村的使命就是为中国的城镇化及全球化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与土地。这一使命的制度保障包括土地征用与开发制度和放松人口流动管制。中国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与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乡村的支持。此外,乡村还在中国的转型过程中扮演着稳压器的功能。工业化中的历次经济危机都靠乡村来化解,这一点温铁军有过详细的论述。时下正在经历的"新常态"转型,假使没有乡村的承压,恐怕早就扛不住了。

 

因此,在中国现代化的第一阶段,是乡村填饱了中国人的肚子。在中国现代化的第二阶段,是乡村填满了中国人的钱袋子。但是,这些都是乡村被赋予的使命。那么,在今天,虽然乡建活动热火朝天,但今天的乡村有什么新的使命呢?有什么使命是乡村可以主动承担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呢?那就是作为消费的场所。

 

怎么讲?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努力生产是为了消费。消费分两种:产品的消费以及场所与服务消费。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产品的消费越来越去场所化。但对服务与场所的消费也同步提升。

 

过去乡村的空间一直是生产性空间,她生产粮食,生产能源,原材料或初级工业产品。城市作为高级生产空间与消费场所。现在,经过原始积累,城市人有了钱,本以为可以敲开幸福之门,不曾想打开的是另一扇焦虑之门。我们的产品消费极大丰富,但可用于消费的场所却非常有限!

 

这种场所消费的有限表现在国民的"休假焦虑"。当人们拼命工作,把自己从金钱和时间的约束中解放出来,本以为可以享受高质量的闲暇生活时,却发现闲暇生活并没有与之相应的消费场所。如果你的闲暇时间只能宅在家里从事网上消费,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谁可以承担国民的消费场所?国家公园不能。因为这些空间早已饱和。乡村是唯一合适的对象。因此,当前乡村的新使命就是:她必须成为国民打发闲暇时间的场所。她必须为富裕起来的国民的幸福负责!明确了这样的使命,乡建才有了方向,有了可持续的可能。

 

基于这一判断,乡建到底建什么?第一,是乡村景观的保护与管理,这是场所消费的基础。第二,是乡村服务能力建设,这是服务消费的基础。当然,传统的乡村产品可以继续发挥其作用,但它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去场所化。

 

尽管当前的乡建多多少少都涉及到上述诸方面的建设,但对很多方面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以景观为例,大部分的乡建均涉及了乡村景观问题。但我们对景观的认知是不够的,表现在:


第一,重视建筑美化改造而忽视田园大景观。乡村如果缺少山水田园大景观的支撑,仅靠村落本身的魅力,是难以完成消费转型的。比如,山西有太多的传统村落,品质都很高,但能转型成为消费场所的,仅限于少数幸运儿。其中周边大景观质量是转型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重视景观的颜值而忽视景观的质量。体现在,看到婺源油菜花很美,我也种油菜花。看到荷兰的风车加郁金香很美,我也用风车加郁金香。看到普罗旺斯薰衣草很美,我也种大片的薰衣草。

 

这些都是景观的颜值而非景观的质量(魅力)。那么景观的质量是什么?是一个地方独有的景观特色(气质),包括下述三个深度(三种景深):

 

第一种景深为空间深度。风景摄影师通常注重景深,认为一张照片需有前景,中景和背景。从前景到背景,中间的层次越丰富,则景深越深。照片的景深是一种视觉深度,或言景观的空间深度。

 

第二种景深为时间深度:不同时代的人群均在土地上留有印迹。假设当代人留下的印迹为前景,近代人留下的印迹为中景,古代人留下的印迹为背景。从前到后,历史的层次越丰富,则景观的时间深度越深。可惜的是,后人在留下自己印迹的时候,通常不尊重前人已有的痕迹,往往简单地抹掉而覆盖上自己的作品,使得景观缺少了时间深度。

 

第三种景深为构造深度:即景观除了表层的物理形态之外,还有中层的技术与功能和上层的价值与信仰层。中国传统的景观都是有价值属性的景观,而当代人的景观则通常面临价值丧失的危机,景观沦为纯粹的功能机器,甚至仅剩表层的颜值,不能不说可悲!

 

故乡村景观的保护与管理,既要照顾到空间深度,也要关切到时间深度与构造深度。

 

时下,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就是用于消费的产品过剩,而可消费的场所与服务却极度稀缺。所谓供给侧改革无非是要重建三者的平衡。乡村必须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找准自己的使命。




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最有理想的规划师在想什么,说什么和做什么


我们是来自中国两岸四地规划工作一线的青年规划师,我们认为规划师应当心怀理想。我们强调原创,提供独立思考的专业平台和催化创新思想的熔炉。


我们崇尚硅谷马车轮酒吧的“非正式交流氛围”,它曾是硅谷奇迹最神秘的催化剂。我们营造规划行业的非正式交流广场--U-AGORA,希望在这个广场上远瞻前沿,近接地气,呼应时代。


我们真诚期待你的参与。欢迎投稿,参加或发起活动。我们的微信号:chinayouthplanner;邮箱:chinayouthunion15@163.com;联系人:屈先生13611052671。同时敬请关注官方微博: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