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佘独舌|规划,请别拿科学当幌子!
原创插画:李志新
人们常说,规划要科学,要科学地规划。这让规划听起来很科学,以至于很多人并不怀疑其科学性。
然而,长期以来,规划师对自己的职业到底有多科学,心里没有底。尤其当和经济学、地理学等这些看起来一套一套的理论,范式,模型相比,规划师心里就发毛。
然而,最进以来,随着GlS,大数据,参数化等一系列技术工具的兴起,城市规划大有抓住救命稻草脱胎换骨之势。
种种的模拟、预测模型使得规划师的腰板也硬了起来。规划终于科学了,精确了,可以权威了!
但是,我怎么觉得这是一股逆潮流呢?这里忍不住要喊上一嗓子:规划,别拿科学当幌子!
规划到底是不是科学?我认为不是。理由有下面三条:
1. 科学遵从客观的要求。
所谓客观,指主体与客体之间互不相涉。主体外在于客体,研究者为outsider。这在自然科学中很容易,但在社会科学中几无可能。社会科学家不可能不参与社会。社会科学家的理论只要一提出,它就必然通过政策,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进而重塑社会。除非他的理论一文不值。
也就是说,在社会科学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互涉。相对于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是insider。insider就不能超越他的观察对象,不能超越就不能保持客观。因此,不能用客观去要求社会科学。
2. 在社会科学中,有一些学科相对比较接近自然科学。
比如经济学和地理学,可以声称只对经济行为或空间行为进行客观的描述,解释或预测。
但是,不管社会科学家如何保持中立,只要你对社会现象的描述、解释或预测一发生,社会必然要受到此描述、解释或预测的干扰。此时的社会已经不是你当初观察的社会了。
3. 城市规划学是离自然科学最远的一门学科。
理由是:城市规划只是塑造城市的一个环节。
人们要塑造城市,首先要有城市的观念(理念),这是城市规划的上游。
其次,不仅城市规划塑造城市,城市状况反过来又影响规划决策,这是城市规划的下游。
与此同时,和规划并行,共同参与城市塑造的还有很多其他的力量,比如技术,经济和政治力量。这是城市规划的中游。此种上、中、下游互涉关联的局面,决定了城市规划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超越的研究视角。
因此严格意义上讲,规划学不是科学。不能用客观去要求它。规划是价值判断。如果非要有个评判标准,我倾向于"实用且合理"。
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最有理想的规划师在想什么,说什么和做什么
我们是来自中国两岸四地规划工作一线的青年规划师,我们认为规划师应当心怀理想。我们强调原创,提供独立思考的专业平台和催化创新思想的熔炉。
我们崇尚硅谷马车轮酒吧的“非正式交流氛围”,它曾是硅谷奇迹最神秘的催化剂。我们营造规划行业的非正式交流广场--U-AGORA,希望在这个广场上远瞻前沿,近接地气,呼应时代。
我们真诚期待你的参与。欢迎投稿,参加或发起活动。我们的微信号:chinayouthplanner;邮箱:chinayouthunion15@163.com;联系人:屈先生13611052671。同时敬请关注官方微博: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