筼筜思语 | “接地气”的力量:规划贴身服务杂谈
青盟专栏 | 筼筜思语
筼筜,水边的竹子。竹有七德,其首曰直,有话直说,直话短说;其次曰进,不怕慢就怕站,所思即所进。作者有缘,旅居筼筜水边,修身养性之余偶有所得,落笔记之,名曰筼筜思语。片片思语觅知音,有感不发憋得慌,无感乱发臊得慌,不搞假大空,力求严紧实,不扯犊子,不抬轿子,独立思考,独自负责。
1
规划的转身与贴身
这是一个规划变革的时代。变革首先体现的是告别,在有意无意、主动被动交织中告别旧时代、旧体系、旧路径、甚至旧东家,告别老思路、老方法、老范式,告别宏大叙事、指点江山、高歌猛进。这也是一个眼花缭乱的时代,百川入海的过程中百家争鸣、百舸争流,各种认识相互激荡,各个方阵互相洗脑,在矛盾中寻求统一。
规划变革的过程即是规划转身的过程。由建设空间转向山水林田湖草城镇村生命共同体,由大干快上转向高质量新常态,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更新、由空间生产转向人居营造……,一句话,全面转向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的大逻辑下,重新审视资源全要素和空间全覆盖,重新思考时空、天地与人的关系,重新建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转身不容易,转好更难。转身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面对更高要求的自我调整和升级过程,需要开动脑筋、加强学习、勇于创新,也需要俯下身子、实事求是、贴身“接地气”。规划无论怎么变,其核心作用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实现更为光明的目标。问题从来不是抽象的,它体现在细节中,表现在具体处,需要你弯下腰去识别、研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去解决。
在我们迎接规划变革大时代,投入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火热实践中时,需要强化和相信规划“接地气”的力量,通过规划的贴身保障规划的转身,通过规划的贴身保障规划编好、编实、有用、好用。
——规划贴身是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保障“一级政府一级事权”分级分层管理的需要。“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除了全国和省级前两级外,市县镇(乡)三级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均侧重于实施性,都是对开发与保护的具体安排,需要规划贴身作为保障。
——规划贴身是保障城市“三高”发展,应对变化、快速反应、动态调整的需要。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引导城市在生态文明的大逻辑下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和高品质生活,发展状况、治理环境、生活要求均瞬息万变,需要规划“刚性更刚、弹性更弹”,需要规划贴身动态反应、跟踪服务。
——规划贴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权责利明晰制度下,规划责任制的必然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改革的方向,这一点对空间资源而言同样适用。权责利明晰是保障市场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这一点对规划而言同样重要。告别高谈阔论不落地、指点江山不负责的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必然要求,规划责任制和责任规划师都需要规划贴身作为基础。
——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更好地保障规划贴身常态化和规划贴身服务质量。地理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在规划上的广泛应用和逐渐成熟,规划信息平台建设的逐步展开,提供和保障了规划贴身的大范围开展和规划贴身服务质量。
贴身首先在贴,“接地气”关键在“接”。作者服务的中规院厦门分院自1991年成立以来,贴身服务厦门尤其是海沧区规划建设管理近30年,见证和服务了厦门改革开放、持续发展、不断美丽的壮丽过程,见证和服务了海沧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座新城拔地而起的壮丽过程,积累了规划贴身服务较为丰富的经验及教训。本文的灵感和主要观点就来源于这些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来源于中规院厦门分院30年贴身服务实践中的一个个具体案例。
▲ 厦门海沧建设情况(1990年代、2000年代、2010年代)
2
利益攸关方与规划“发烧友”
无论是什么规划,本质上都是一种资源的分配和利益的调整,背后联系和牵扯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所谓规划贴身,更具体一点讲,就是去贴近规划背后的人,跟踪关注和及时满足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
从规划师的视角出发,规划背后联系的人群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规划的利益攸关方,他们具体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过程当中,他们既是规划过程的参与者,也是规划成果的使用者,更是规划效果的享受者和评价者。他们是规划师贴身服务所要服务的主要对象,他们的诉求就是规划主要要接的“地气”。
规划的利益攸关方,整体而言包括“三大方阵、四个层面、多元主体”。三大方阵,分别是政府、市场和社会,这也是塑造城市、影响和决定城市规建管工作的三股力量。规划师的全部工作实际上就是在寻求这三股力量之间的平衡,所谓的规划方案就是三股力量之间共同认可、共同运作、相互牵制、又共同受益的解决方案。在三大方阵之下,规划利益攸关方又可以细分为四个层面,包含多个类型的主体。
——决策层,主要是指城市党委、政府,也包括上级党和政府。他们是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的主导者,决定着城市的大政方针和发展方向,他们聚焦民生和发展,关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综合效益的“多赢”,他们是传统意义上的“权力”,他们的水平整体而言越来越高。
——管理层,主要是指规划主管部门及相关管理部门。他们贯彻决策层的意志,落实和具体化城市发展的大政方针,保障发展、保障民生,他们多是传统意义上的“甲方”,他们的要求很具体。
——操作层,主要是指业主方、投资方、开发商、代建方,以及各类项目、新城、新区开发建设指挥部等。他们是城市建设的主要“操盘手”,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实施者,他们关注的对象多是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他们主要关心经济效益、效率和质量,他们通常要求“多快好省”,有时要求很过分。
——基础层,主要是指社会大众、市民群体。他们是城市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和追求者,是规划实施效果的承受者和评判者。规划牵扯着他们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利益,他们参与规划的方式通常被称为“公共参与”,途径包括人大、政协、信访、媒体等等,他们关注规划、关心自身利益、但往往不专业,他们需要专业引导,他们容易被忽视。
还有一类人群,可以称之为规划“发烧友”,以公知、学者、记者、自媒体等为主体。他们不参与到具体的规划过程中去,在规划的编制、实施、管理、监督各个环节中没有明确的利益诉求,但他们对规划工作有热情、很关注,会从各自专业、不同角度来对规划“品头论足”。他们的评价或专业、或不专业,但往往会通过一定的议程设定和相关途径的传播,对规划工作和规划利益攸关方产生影响,有时会是很大的影响。他们同样是规划师需要密切关注的群体,对他们意见的收集、整理和处理,同样是规划贴身需要及时应对的工作。
3
规划的四个面向与规划师的三张面孔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需要不同的应对。从贴近不同人群的需求出发,规划贴身服务工作大体包括四个方面的重点,即“四个面向”。在进行规划贴身服务的过程中,规划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工作重点和人群需求,承担不同的角色,变化三种不同的面孔。
规划贴身服务工作的“四个面向”,即面向发展、面向管理、面向建设、面向日常。
——面向发展,重点是协助决策层,坚守发展底线和红线、把握发展方向和大局、应对发展趋势和变局。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对城市而言更是如此,城市所有类型的规划本质上都应该是保障发展、引导更好发展的规划。如何实现高水平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决策层关注的永恒话题。也是规划贴身服务工作需要回答的第一命题。
首先,需要协助决策层明确和坚守发展的生态、资源、能源、环境、设施等方面的底线和红线,保障发展可持续、不越界。中规院厦门分院在贴身服务海沧的过程中,始终将“守底线”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例如在马銮湾新城规划建设中将“水”的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对水面大小、水系形态、水量水质、水动力、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等进行继续反复论证,确保建设科学合理。
▲ 马銮湾新城建设对“水”反复研究论证
其次,需要协助决策层把握发展方向和大局,对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思路、框架、格局、重点、路径等提出专业性、前瞻性方案,并凝聚成指导行动的共识。在服务海沧的过程中,我们全程参与了不同历史时期发展方向和大局的确定,大规划始终不缺席,前瞻性地提出了“两城两湾倚两山”的山水城格局,成为了指导海沧城市建设的基本共识,并通过片区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村庄规划的编制保障规划能实施、发展不走偏。
▲ 厦门海沧不同时期规划总图
第三,需要协助决策层把握发展趋势,应对发展过程中的新需求、新动态、新变化,这需要规划师具有高度敏感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例如,服务海沧的过程中,CBD地区的快速开发建设,带来了地下空间的需求,如何保障地上地下空间的协调一致,需要专业性的前瞻规划。再比如,马銮湾以“水”建城,如何组织水、利用水,安排新功能,增强亲水性,需要对水上活动进行专业性的策划组织。所有这些,都需要规划技术人员具有相对综合的空间规划素养、项目策划思维和工程建设经验。
▲ 马銮湾水上活动项目策划及重点空间组织
——面向管理,重点是协助管理层,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盲动,保障发展和民生,促进行政审批管理制度改革,规划贴身服务的重点由传统的控规全覆盖逐步走向空间管理一张图。作为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其传统的管理工具就是“两证一书”,核心技术支撑是控规,因此编制和维护控规是规划贴身服务的重点工作。
在服务海沧过程中,通过分区规划、单元控规、地块控规的编制实现了控规全覆盖,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动态跟踪调整控规内容,以保障发展和项目落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厦门市实现了控规、城市设计、专项规划等内容的全部入库工作,形成了便于管理的空间管理“一张蓝图”,规划贴身服务工作的重心就转向了一张蓝图的动态更新和维护,具体包括管理单元的整体维护、重点片区的局部维护、街区或地块的维护等。
▲ 海沧空间管理“一张蓝图”的动态更新与维护
——面向建设,重点是协助操作层,有序推进重点项目、重要空间建设,保证规划落地实施。根据海沧服务的经验,这部分工作具体又包括项目建设的动态服务和新城新区建设的全程陪伴两大块。
对于建设而言,大多数情况下是以项目的形式呈现的,围绕着项目建设有一系列的贴身服务工作可做,包括项目生成、项目策划、项目选址、项目方案咨询等,这些也是规划贴身服务项目类型的主体,这些项目特点是“量大、面广、短平快”,需要规划师迅速进入状态提出专业意见,对规划师的经验要求较高。
另一大块就是针对新城、新区等特殊地区规划建设的全程参与、贴身陪伴。以马銮湾新城建设为例,从1996年动议建设新城开始,我们围绕着“守底线、优布局、建体系、促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贴身跟踪服务了20余年,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规划、景观、市政、道路交通、施工图设计等在内综合性的技术团队和“1+N+N+1”独特的贴身服务技术框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输出性。
▲ 项目建设跟踪服务的类型(左)与新城建设陪伴服务的“1+N+N+1”技术框架(右)
▲ 马銮湾新城建设现状
——面向日常,主要是面对社会大众、市民群体和规划“发烧友”的相关诉求,进行快速反应、专业应对,通过宣传讲解,解疑释惑,凝聚共识。这部分贴身服务工作具体包括办刊、宣传、意见回复、参会答复、宣讲、陪同等形式,特点就是“量大、活杂、马上要”。
▲ 协助海沧规划分局编辑出版相关刊物
规划贴身服务中,规划师的“三张面孔”,即“大师”、“大师傅”和“小保姆”。
所谓“大师”,主要是指规划师需要具有专业性、前瞻性和战略高度,在贴身服务过程中,尤其是面对决策层和管理层时,不但要能对上话,还要能起到专业引导的作用,是一个具有一定权威的专业人士。对待城市发展的大思路、大框架、大项目、大事件要有话语权,做到大事不缺席、有声音。
所谓“大师傅”,主要是指规划师需要具有灵活性、敏感性、动态反馈能力和实操经验,在贴身服务过程中,尤其是面对操作层和管理层时,能够通过驻点服务、长期跟踪、动态调整,及时解决管理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和挑战,是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匠人”。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中,能够通过自己的专业经验,保障规划科学有序的实施、不走偏,能够做到小事随时到、能解决。
所谓“小保姆”,主要是指规划师需要脾气好、态度好、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和日常工作。贴身服务是一项十分具体的工作,针对的多是细节问题,尤其是面对社会大众、规划“发烧友”和操作层时,工作量大、面广、活杂,需要规划师在具有较强专业素养的同时,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在皆大欢喜中做成事。
4
在陪伴中引领
在贴身中陪伴,在陪伴中引领,在引领中彰显“接地气”的力量。规划的贴身服务关注规划建设管理整个过程、各个环节,它注重细节、关注结果,以结果修正过程、以过程保障结果,贴身、陪伴是方法,引领城市发展才是目的。
这实际上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划工作方式或者说规划工作方法论,即陪伴式规划。它绝非仅仅是工具理性,或单纯的程序理性;也绝非仅仅注重结果,而非忽视过程;它重视的是一种工具理性和程序理性支撑下的集体理性;它以物质性规划为主,兼具倡导性规划和协作式规划的特点;它是一种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公众参与的民主集中式规划模式。
规划师在其中的首要作用是,用专业技术保障民主集中式的模式成功。在贴身服务的过程中,规划师无论是用哪种面孔出现,他的底色永远都应该是一个科技工作者,需要具有科学态度、求实精神、专业能力、服务意识,需要兼具文人的素养和匠人的能力。规划贴身服务需要规划师告别浅尝辄止、闭门造车的工作方式,告别高谈阔论不落地、指点江山不负责的旧习,主动参与到规划的决策、方案、立项、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规划师不只要懂规划,也要懂建筑和工程,还要懂管理等。
对规划院而言,贴身服务首先在“贴”,需要下沉技术队伍,以实施性和操作性为导向丰富和优化技术力量构成,探索既具有传统大院技术优势,又有地方规划院根植性,同时还保持相对自主权、独立性的“第三条道路”。
■
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最有理想的规划师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
我们是来自中国两岸四地规划工作一线的青年规划师,我们认为规划师应当心怀理想。我们强调原创,提供独立思考的专业平台和催化创新思想的熔炉。
我们崇尚硅谷马车轮酒吧的“非正式交流氛围”,它曾是硅谷奇迹最神秘的催化剂。我们营造规划行业的非正式交流广场--U-AGORA,希望在这个广场上远瞻前沿,近接地气,呼应时代。
我们真诚期待你的参与。欢迎投稿,参加或发起活动。我们的微信号:chinayouthplanner;邮箱:chinayouthunion15@163.com;联系人:屈先生13611052671。同时敬请关注官方微博: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