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代做好总编辑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张立科 出版发行研究 2022-04-25

摘要:本文在深入分析新时代出版政策、出版市场、出版技术等出版环境新变化的基础上,总结了总编辑在出版业务管理中需要处理好的四种关系,最后从业务工作实际经验出发,阐述了做好总编辑工作的新思路、新策略和新做法,为探讨如何做好新时代出版单位总编辑的领导与管理工作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总编辑 新时代 体系建设 选题规划 融合创新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232


出版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忠实地反映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党的十九大做出判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经济进程进入新阶段,出版行业也面临着新变化和新挑战。

总编辑是出版单位编辑工作的总指挥,是选题的总策划和出版内容的总把关人,是编辑责任制度的总负责人。总编辑的工作关系全局、举足轻重。面对新时代出版政策、出版市场、出版技术等发生的新变化,总编辑要善于识变应变,认清发展大势,把握好时代变革中的挑战和机遇,不断提升认识、转变思路、创新方法、完善措施,用改革创新应变局、开新局,不断提升出版工作的质量,推动出版业务持续发展,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建设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光荣使命和历史重任。

一、新时代出版环境发生的新变化

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的征程。出版行业所处的出版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深度变革,出版政策主导了出版内容的方向,出版市场影响了出版盈利模式,出版技术引领了出版形态的转变,这三种因素交织与博弈,共同影响着出版生态格局。要做好新时代总编辑的工作,首先必须对所处的出版环境和出版形势有清楚的认识。

(一)出版政策提出新要求

出版作为政治活动,其核心功能是政治传播。出版物不仅仅是科学、文化、技术的转化成果,也是思想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载体,不论何种性质的社会、何种制度的国家,其出版物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基准思想意识形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国的出版事业始终担负着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出版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政治责任。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论断,从而使我国出版的政治定位又有了新的内涵。中央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等多个文件中指出,新时代的出版工作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着力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出版体制机制”,出版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由数量规模转而走向质量效益的轨道。出版单位需要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出版物来阐述中国思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智慧,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主题出版也因其在新时期舆论引导和文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总编辑在出版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肩负着把握出版导向、落实出版制度、保证出版物内容质量、培养编辑队伍等重要使命[1]。面对新时代对出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总编辑要明确自己在新时代担负的政治责任和文化使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出丰富完善的精神文化产品,做好主题出版工作,弘扬好时代主旋律,这是时代赋予总编辑的新的使命要求。

(二)出版市场形成新格局

互联网开启了图书市场的新时代,受互联网经济热潮的影响,出版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互联网渠道初期流量红利和大量折扣活动的带动下,图书零售市场规模急速增长,图书市场从相对专业化逐渐走向大众化、细分化,出版业在一段时间内得到飞速发展。但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进入“下半场”,图书市场的格局又有了新的变化。一是图书市场头部效应越加明显,销量前1%的图书码洋贡献不断增大。开卷数据显示,2019年网店销售码洋占据了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的近70%,网络渠道成为图书市场的主力渠道。随着用户规模增长的基本停滞,互联网的头部效应在图书市场的表现越来越明显。大多数读者的阅读和购买需求只集中在前5%的头部产品上,新书越来越难以撼动头部产品的位置,畅销新书品种越来越少。二是渠道革命愈演愈烈,从传统“线下渠道+线上渠道”的组合,向“社群、粉丝渠道引流,线上渠道销售”的方式转变。渠道通过对定向用户的精准匹配和推送,形成首批销售,继而带动各类电商渠道,形成持续的销量。渠道越来越向该领域内的金字塔顶端集中,能够实现有效引流、转化的头部渠道掌握了更大的话语权。

总编辑虽然不具体负责出版物的营销工作,但是出版市场的竞争本质上就是出版物的竞争。产品的策划和生产是整个出版产业链的源头,因此总编辑应该关注从选题到营销、从产品到服务的全过程。面对出版市场的变化,总编辑要积极转变思路,做好全社层面的整体战略规划,实施精品出版战略,紧抓优质作者资源,准确判断和把握市场变化,做好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出版技术引发新变革

科技发展带动出版技术不断创新升级,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更新迭代,出版业经历了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从数字出版到互联网出版的多次变迁。受外部技术环境的影响,出版单位不断调整出版形态,这种由技术引发的出版形态的变革经历了从“出版+互联网”到“互联网+出版”的渐进式发展历程。“出版+互联网”形态是出版单位作为传统企业,适应互联网时代而对自身进行的转型升级。出版单位将互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理念融入传统出版产业中,推动产业创新,通过书网融合等形式为传统内容生产和出版物模式赋能,打造出满足用户阅读新需求的内容产品,但是出版主体以及出版社的角色没有本质的变化。“互联网+出版”形态是出版单位的一种颠覆性创新,出版单位重构出版理念和企业定位,用互联网的思维来打造出版物,促使整个出版产业链条、商业模式和行业生态系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模式下生产的出版物是真正的互联网出版物,出版单位的角色由传统的内容生产者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内容产生、营销平台。目前,这两种出版形态在一段时间内还将在出版行业并存。

总编辑作为编辑队伍的总领队、出版社出版战略的设计者,[2]要及时掌握出版技术的变化,具备互联网思维,科学判断和分析不同出版形态对出版社发展的影响,做好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科学布局、有序推动出版社融合出版业务的进程。

二、新时代总编辑应处理好的四种关系

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重新思考新时代总编辑的工作定位,如果继续照搬以前的工作思路来指导当前的编辑工作,很容易出现方向不明、重心不稳、节奏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在推动出版业务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总编辑需要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依次为变与不变、内与外、总与分、稳与进。这四种关系相互影响,只有看清本质、权衡轻重、厘清主次、把握分寸,才能更高效地履行好总编辑的职责。

(一)变与不变

政策的新要求、市场的新格局以及技术的新变革推动了出版行业的高速变化,这种变化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还会持续发生。然而,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出版所承担的“凝结智慧、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不变。从纵向来看,在人类漫长的历史活动中,能够真正留存的只有两种东西:一个是文物,一个是书籍。文物是以物质的形式存在,而书籍作为精神与文明的载体,是以文字等形态记录历史与文化并影响后人的。因此,在文明的代代传承中,出版业担当着无比艰巨的历史重任;从横向来看,当前人类正处于文化繁荣兴盛的新时代,出版业必然要以新的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将这个时代的声音、先进的思想和文化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传播开来。

变与不变就像事物的本体与表象,共同呈现气象万千的出版生态。如果只看到不变,认为出版业能够永远被社会所认可,那么可能会陷入固步自封的局面,无法与时代同行;如果只看到众多变化,被新时代涌现的新技术、新思想、新模式所“迷惑”,而忽略了我们在多年发展过程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与沉淀的内容优势,则很容易陷入随波逐流、邯郸学步的困局,在万花丛中迷失自我。

因此,既要深刻认清发展中的不变,又要认真对待当前环境出现的变化,以“不变”为根基,充分调动并挖掘自身的优势,又能取长补短,将新思想、新技术等变化的因素与不变深度融合,才能在每一次重大的决策中做出恰当的选择。

(二)内与外

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内因和外因统一的结果,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正确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中取得优势,对内而言,必须不断提升能力,做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对外而言,必须把出版社放在整个社会发展、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中去考虑,这样才能“好风凭借力”,把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作为总编辑,对内需要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推进业务矩阵规划、制度体系建设以及系统的人才培养,并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相应的变革,确保战略目标统一清晰、管理高效、人才梯队建设良性运转。对外则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加强与同业的交流,并充分调研行业发展的动态(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的动态),充分吸收先进的思想和发展模式为我所用。同时,还应当充分协调全社的力量来挖掘重要的政府资源、行业资源、专家资源与作者资源,将编辑的孤军奋战变为全社层面的齐心协力,实现优质资源获取效能的最大化。

(三)总与分

总与分的关系,说到底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从结构上说,出版社是总(整体),各组成部门是分(部分);从层级上说,出版社总编辑在上面的一层,各部门领导在下一层。处理好总与分的关系,一方面要站在整体发展的角度来权衡,立足整体,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层级的传递分解整体目标,做到层层有责任、层层有重点,总是目标,分是手段。

总与分的矛盾在双效统一问题的处理上显得尤为突出。以社会效益为优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是出版社开展相关业务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要承认一个事实:只有少量的选题才能真正做到双效统一,多数选题会出现双效的非对称,比如很多高水平的、用户面较窄的学术著作。选题的非对称性也导致策划理念的全然不同,如果此时将双效统一的目标无差别地分解下去,要求每一个分社、每一位编辑既能策划阳春白雪的学术著作,又能策划畅销的大众读物或教材,并且笼统地进行考核,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编辑的核心策划能力,从而影响双效统一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在分解目标的过程中,不能无差别地拆解总体目标,而应当适时地做出改变,让部分编辑或者部门侧重非学术出版并重点考核其经济效益,而让其他编辑或部门侧重学术出版并重点考核其社会效益,通过差异化的分解,最终实现部分之和大于整体,才是最妥善的解决方法。

从层级的维度来看,总编辑的主要工作精力应该放在统揽全局上,制定好战略方案并规划业务矩阵,抓好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做好重点项目的重点培育,而不应该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抓大放小,通过规则和制度以及人才培养去开展具体业务,确保层层有重点,层层有责任,既能将自身精力有效集中办好大事,也能充分调动各编辑部门中层领导、各职能部门中层领导以及普通编辑的能动性。

(四)稳与进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的前进、上升,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因此,在维持业务稳定的同时,也应当时时刻刻关注环境发展变化的趋势,调整业务结构和业务模式,寻求进一步发展空间。在实际决策过程中,何时该稳、何时该进,是快速进还是慢速进,都是出版社需要谨慎决策的问题。

正确处理好稳与进的关系,一定要站在战略高度来进行思考,评估风险取得最优化的解。有些稳不能动摇,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出版导向和出版质量。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并推动高质量出版,就必须切实将社会效益优先的要求贯穿到内容生产的全流程,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责任意识,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效提高出版物质量。同时,我们也应该高度重视如何求进,通过创新来获得发展的新动能。稳是进的前提,没有稳就谈不上进;进是稳的保证,没有进就不可能有长久的稳。以稳为核,以进求变,通过不断尝试来调整业务发展的逻辑,让稳更稳,让进更健康、更安全,是总编辑处理稳与进关系的关键所在。

三、新时代做好总编辑工作的策略和实践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新时代为出版赋予了新的内涵,面对出版行业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总编辑要主动迎接挑战,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新时代出版工作的新策略和新方法,用新思路解决新问题。笔者从事总编辑工作三年多来,围绕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以内容建设为根基、以质量建设为保障、以融合发展为路径、以改革创新为手段、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加强体系建设和机制引领,注重“建体系、搭平台、抓重点、谋创新、育人才”,为出版工作注入新的动能,找到新的发展之途,有力保障了出版工作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贯彻政策要求,健全业务体系

出版社要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实现从追求数量规模向提高质量效益的转变,核心是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出版业务运作体系。总编辑要将体系建设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围绕出版社发展战略,健全出版业务支撑体系,以保障出版工作的高效运行。

这几年,人民邮电出版社(以下简称“人邮社”)将业务体系建设作为支撑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重点建设了两大核心业务体系——“精品力作生产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精品力作生产体系对接“高峰”“高原”精品力作生产,是保障人邮社出版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制。该体系“以精品出版工程项目库为抓手,以各级出版奖项评选为载体,以核心专家作者团队为支撑,以出版社领导的支持为后盾”四位一体,规划、引导、培育、带动编辑部门打造高水平出版物,保障出版社双效益精品力作的产出,形成了精品出版良性生产机制。其中,精品出版工程项目库每年评选一次,按照“策划一批、申报一批、实施一批”的机制有序滚动,在对接国家和行业重要奖项、规划项目方面,充分发挥了“蓄水池”和“孵化器”的作用;同时人邮社还构建了一个出版社、集团、社会多级评奖体系,多层次、分级别地筛选、推荐精品力作,极大调动了全社编辑产出精品力作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总编辑发挥总协调的作用,整合出版社的领导、优质作者资源、专家顾问资源等一起参与到精品力作生产中来。近年来人邮社荣获“中国好书”、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入选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图书几乎都来自精品出版工程项目库入库项目。精品力作生产体系对助力人邮社精品战略实施,推动人邮社出版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质量保障体系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这是出版社质量管理工作的根本依据。人邮社依据国家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文件,以及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结合人邮社的实际情况,制定并逐步完善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从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装和设计质量等多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个岗位的质量管理责任以及奖惩原则,通过制度来规范质量控制流程。二是各类质量管理举措,这是出版社质量管理工作的落实手段。人邮社通过强化总编辑的一票否决权,对超出部门定位、需要具备相应出版资质等“超圈”选题,对存在质量问题的书稿,总编辑实行一票否决;实施“原稿质量提升工程”,以提升原稿质量为抓手,推动质量把关关口前移,促进出版物质量提升;加强质量把关,做好印前质检工作;开展质量管理专项工作,结合国家新闻出版署的质量管理工作要求,人邮社制定了更为严格、细致的措施来落实质量管理专项工作。质量保障体系有效保障了人邮社出版物的质量,真正实现了“管好选题,管好质量,把好导向关”的质量管理目标。

(二)对接体系需要,搭建业务平台

通过优化出版单位的内部机制,建设高效的出版业务体系,能够有效提高出版业务的管理效率。但是要真正将出版规划落到实处,推动出版主业的持续发展,还需要结合体系建设需要,设立相应的出版业务机构,通过搭建业务支撑平台的方式,为出版业务体系顺利运行和取得成效提供坚强保障。

近三年来,人邮社先后成立了质量检查部、学术出版中心、成都生产支撑机构等多个出版业务支撑机构,有效保障了出版社“精品力作生产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2018年设立学术出版中心,中心紧密对接国家战略、行业政策和创新热点,致力于开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等优质学术出版资源。学术出版中心成立以来,为助力人邮社更好地夯实内容建设基础,加强精品力作出版,打好“高原”“高峰”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加强出版物质量把关,于2017年成立了质量检查部,质量检查部是出版物质量把关部门,负责人邮社各类出版物质量检查的组织和落实工作,运行三年以来,社内质量检查实现了常态化。通过印前检查、年度成品书质量检查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对专业领域、责任编辑、重点图书检查的全面覆盖,有效提升了人邮社出版物的编校质量,牢牢守住了出版物的“生命线”。为了进一步提升编辑加工环节的专业化能力,于2019年设立成都生产支撑机构,目前,成都生产支撑机构已经建立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编辑加工队伍,对人邮社图书生产形成了稳定高效的支撑能力。

(三)围绕发展目标,抓好重点工作

总编辑既要做好总揽全局的工作,又要围绕出版社的总体发展目标,抓好关键重点工作。内容资源是出版企业的核心资源,内容生产对出版社发展全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总编辑要把选题规划作为抓好内容生产的重要手段,重点抓中长期选题规划的制定和落实、重大选题的策划和实施。同时出版作为文化产业,出版社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总编辑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通过内容创新、制度创新和融合创新推动出版社实现持续发展。

中长期选题规划体现出版社的发展战略,总编辑牵头的编辑工作委员会要在深入判断出版社发展战略和对出版社发展全局有基本把握的基础上提出选题规划思路。人邮社的中长期选题规划三年滚动制定,对上衔接国家出版政策要求和上级主管单位、出版社的发展目标,对下指导出版业务板块布局、产品线建设和重点项目规划,是指导人邮社未来三年内出版方向、发展目标、布局思路、落实举措的指导性文件,是把握正确出版方向、加强优质内容建设、出版精品力作、提升产品竞争力、推进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重点选题能对全社编辑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总编辑要亲自抓好重大选题的策划和实施,要善于发现有潜力的选题和选题方向,对于开拓性、创新性的选题和方向,要能做好开发和培育工作,最终把“好苗头”培育成“真风口”。2019、2020年连续两年,人邮社策划、组织的科技类主题出版项目“科技改变中国丛书”“中国科技之路丛书”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就是笔者亲自抓主题出版选题开发和实施的成效。人邮社由总编辑负责主题出版工作的整体统筹规划,对主题出版工作的选题策划方向进行总体指导和把关,同时建立了管理、评审、激励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严格项目的培育和遴选,确保主题出版选题的质量。

内容创新、制度创新和融合创新是人邮社适应时代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几年,围绕出版社发展战略和产品线规划,人邮社不断加强内容创新,探索做大做强出版主业的新思路;通过制度创新,落实出版管理部门考核评价的新要求;致力融合创新,不断革新自身出版业态,谋求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四)紧跟技术变革,推动融合创新

在变与不变中寻找本位基因和潜在的发展动能是出版社业务创新的先决条件,以此为依托,充分吸收新技术与新思想,通过创新出版体制和出版服务模式,才能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保障。作为总编辑,应当从战略角度来思考融合出版的重要性,并统筹资源进行优化布局,将其作为出版社在业务创新领域的重要支点。

为了确保在新环境中能够紧跟技术变革,人邮社由总编辑牵头,成立了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来统筹全局,一方面在社内创新机制适应新业务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保持了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常态调研,力争每一项新业务的决策都能做到充分调研并把控风险。通过内外并举,人邮社实现了从依托新技术为传统出版赋能的“出版+互联网”阶段,向围绕用户开辟新知识服务的“互联网+出版”阶段的转变,并在不同阶段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出版+互联网”阶段,我们依托新媒体技术对内容的生产进行重新诠释,通过内容的需求创新、形态创新进行产品优化,很早就开发了慕课版、微课版、移动学习版、AR版等新型态图书,2019年此类图书净发货码洋2.5亿元,且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通过人邮学院的建设,既支撑了传统图书的增长,又具备了基础的在线教育服务功能,平台也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网络出版物奖提名奖;在信息化建设领域,通过云码、云课、人邮教育社区等平台技术支撑,有力地支撑了业务的健康发展;通过异步社区等平台的建设,增强了作者、用户与出版社的联动,开创了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在“互联网+出版”领域,我们打造了人邮融智知识服务平台,在选题端、生产端、运营端做了大量的改革,以满足移动互联时代用户的需要。人邮融智知识服务平台顺利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

在生产端,编辑出版部门跳出了传统出版的范畴,围绕选题开发多元化载体的内容,实现了一种创意多种产品、一次创意多次使用。当前电子书、有声书、音频课程、视频课程、内容专栏等业务已经陆续开展;在组织端,为适应互联网环境下产品需求的变化,改变以往图书出版并上架就是服务阶段性结束的商业模式,我们对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全方位再造,各编辑部门根据自身产品的情况有意识地去探索和调整,设定相应岗位,改革考核机制;在运营端,开始建立了新时代所需要的数字化产品分销网络,以用户流量为中心,流量在哪儿,触手就伸到哪儿,从全局出发构建了2B、2B2C、2C三种运营模式。通过这些变革,在新兴出版的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20年全社的纯数字类新兴业务收入预期达到3000万元,实现超过30%的增长。

(五)加强队伍建设,培育编辑人才

人才是出版单位的核心竞争力,而作为出版社核心的编辑队伍,对于出版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尤为重要。总编辑肩负编辑队伍建设和编辑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面对出版产业变化对编辑人才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总编辑必须能够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新时代的新要求来制定编辑人才标准,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编辑队伍培育工作,以改革的精神来开展编辑人才的建设工作。

在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既是总书记对整个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殷切希望,也指明了新型编辑出版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这个新要求的指引下,人邮社近几年实施了“四力”提升工程,并逐步建立了“分层培育”人才培养机制,分层、分类做好出版社编辑人才培养工作。在全社范围内开展“四力”提升工程。“四力”提升工程将“四力”的要求具化为“一堂讲座”“一次分析”“一个报告”“一篇文章”四方面,围绕这四个方面搭建编辑学习、交流、锻炼的平台,组织编辑能力提升活动。“四力”提升工程实施以来,有效促进了出版社编辑脑力、眼力、脚力、笔力的提升,培养造就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扎实、本领高强、求实创新的出版融合发展队伍,为人邮社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建立“分层培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出版社结合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编辑的个人特点以及成长需要,将编辑划分为骨干编辑(分社领导、编辑部主任)、成熟编辑、青年编辑三个层级。骨干编辑是出版社方向领域的领军人,成熟编辑是推动出版社发展的主力军,青年编辑是出版社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对骨干编辑注重对其宏观视野、市场洞察、策划思想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对成熟编辑注重对其创新思维、市场意识、策划思路、业务研究能力等的培养;对青年编辑注重对其编辑基本功、质量观念、营销思维等的培养。通过“分层培育”,结合人才激励机制,使各个层级的编辑都能获得发展通道,确保优秀编辑人才不断涌现。

如何做好新时代的总编辑工作,没有统一的规律和方法可言,以上是笔者任人邮社总编辑以来对工作的一些思考、体会和认识。总编辑工作“永远在路上”,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和能力,用新的策略和方法来指导、创新和优化出版工作实践,才能更好地履行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1]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出版单位总编辑工作的意见(新出政发〔2011〕5号)[EB/OL].(2011-03-31).http://www.nppa.gov.cn/nppa/contents/312/23734.shtml.

[2]王化兵,万媛媛.转企改制之后,出版单位总编辑工作更要加强[J].出版参考,2011(8):8-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