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日本“电影之神”小津安二郎 侵华战迹和他的死 (下)

2015-07-07 紫雪斋 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 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

如果‘小津的战争’还有一个令人介意的问题,那就是他的死因是癌症。也就是说毒气部队的体验和癌症的发病之间是不是有关系?这是一个疑问。


……日本部队的毒气面罩的性能好像并不差,但是,根据‘秘密武器概说手册’中的记载,‘赤’的效果即便戴上防毒面罩,毒气的一部分会透过面罩,给予刺激性伤害。


“根据小津的好友、电影评论家 见恒夫的观察,回归后,小津的光头上不断长出头发,小津安二郎军曹又变回小津安二郎导演。友人们的话语证实,他后来长出来的头发与以前相比少了许多,仿佛象征着逝去的时间。”


回归后,他策划并完成的第一部剧本名叫《茶泡饭之味》,回归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户田家的兄妹》,内容都是淡淡的“庶民生活”。


他在日记中评价火野苇平描写抗州湾登陆战役的《泥土与士兵》等声誉很高的作品时写道:“……希望它能够更加反映出士兵的心理方面的东西……士兵感觉到的只是乡愁之类东西,但这个部队中并不会有这样简单的士兵。”(这大概是他关于战争与文艺不多的直接内心活动反映的记录吧。)


【罪】

日本“电影之神”小津安二郎

侵华战迹和他的死

(下)


从“物哀”走向死亡


1959年,“目前为止我的电影,主题是物哀、人情的孤寂。”


1961年,“我的电影和以前一样,主要目的是物哀和无常迅速。


***补充资料: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物哀“人受到自然或人事的各种不同情景的触动之后所生发的感动。”


“他本人是古朴、有人情味的,拍电影也如是。尤其是战后,其性格、作风突显了出来。‘在新人的巢穴一般的电影界,总之它是陈旧的’,‘静谧、和谐、安定——即老人的世界就是小津的世界。”

(小津的“物哀”与他的本人体力、精力的衰退吻合,并使之合理化。)


1960年,“把戏剧性的东西全部去掉,呈现出一种不哭的悲伤风格。不去描写戏剧性的起伏,让人感受人生。

1962年拍摄《秋刀鱼之味》,2月4日,小津八十六岁的母亲去世。“我常常很严谨,但这一次接近于醉醺醺的日常的我。”


(日常的小津在哪里?为什么只有在唯一与自己相依为命的母亲去世时,才会仅仅一次接近他。严谨都指什么?)


1963年12月12日,小津安二郎的生日,“一生独身的”他“因颈部恶性肿瘤去世”。去世前不久,他说“我在病床上考虑了很多,我认为最终让大众最感动的电影是家庭剧”。(难道是残酷摧毁家庭的战争成就了小津的“家庭剧”?难道不是么?)

1964年4月,以小津百天忌日为契机,北镰仓的圆觉寺里修建了一个墓,这就是小津安二郎和其母麻惠的墓。在圆觉寺的小津墓碑上,刻着当时身为道长的朝比奈宗源所写的一个“无”字。当然,这是小津去世后的事情了,并不是他所选择的字。


我(田中真澄)听说,朝比奈宗源曾问写什么字好,小津的家人经过商量之后决定用这个“无”字。原因是:1938年夏天,他出征到中国内地时,曾得到南京古鸡鸣寺住持的一幅字,他把这幅字送给了姻缘好友。那个字就是一个“无”。

人们想起这个往事,推测这可能是死者喜爱的一个字,于是就刻在了墓碑上。

小津的未了缘——


2001年秋天,在小津父母长眠的深川阳岳寺来了一位老太太。


阳岳寺主持向井真幸说,那位身材高大的老太太虽然拄着拐杖,但精神很好,看上去很挺拔。她说:“这也许是最后一面了,我想扫扫小津家的墓。”主持便为她指路,她点上线香,来到墓前,主持离开了。过了一会,老太太再次拉响门铃,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说想要为祖先立塔婆,主持也照做了。她的名字叫森荣。


2006年,森荣以96岁的高龄去世,死后,家人按她的要求,将那个得到文殊菩萨保佑,并送给上战场的小津,小津回国后又归还给她的护身符,放在她胸前一起火化。


参考文献:

《小津安二郎周游》田中真澄著

《黑泽明的世界》佐藤忠男著

小津的电影作品

及BBC二战纪录片等相关资料

『若您感兴趣此类内容或其他内容,只需点本篇右上角关注或长按下面图片,识别二维码,一键加关注——

“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

(公众号:zixuezhai)

关注后,输入关键词,比如“抗日”即可获得您需要的内容』

若有任何与平台相关问题,可通过微信zixuezhaizhuren联系沟通。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一键加关注。


本公众号zixuezhai秉承一贯的传统文化传习、社会自助互助、人文关怀、危难援助等宗旨,倡导基于人间温情、友爱的日常性自发、自愿、自主的学习交流、人际关爱等自助与互助之风习。

本公共号五项原则——

一、中国为家园,人类为本源,宇宙为根源;

二、关注人、社会和大自然,崇尚天人合一;

三、支持理想人生,倡德才兼备,质朴无华;

四、居仁由义,乐善不倦,溯游儒释道之源;

五、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赤诚弘毅化忧患。

紫雪斋谨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