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承勇是个什么人?③梦想破灭 自暴自弃

2016-09-05 紫雪斋 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 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孟子·离娄上》


紫雪斋按:高承勇如何从一个心怀美好憧憬的高中生变成一个“杀人狂魔”,这是本人关注的核心问题。前两篇“柔弱”“稳当”的“杀人狂魔”:高承勇是个什么人?(1)高承勇是个什么人?②中学时代:•流氓•严打•性•暴力简单勾勒高承勇生长的社会历史背景时,涉及到一些特定阶段的社会现实描述,但那仅是为我们了解一个人的成长服务,请大家透过时代与世相去审视其中的人,甚或反观一下自己的种种也未尝不可。




 ③

梦想破灭 自暴自弃




高承勇出生前,他的父母带着他的2个哥哥和5个姐姐经历了挨饿的“三年困难时期”——1960年、1961年、1962年。到高承勇出生的1964年,虽然“困难时期”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从他们家庭经济条件很差、孩子多这两方面看,当时的生活条件依然不会很好。不过高承勇幸运的是,他出生时哥哥姐姐都很大了,所以他这个晚来的“老小”受到了大家一段时期的宠爱。从小与高承勇一起度过童年的邻居高家云的回忆也说明了这一点,“在印象中,高承勇脾气温和,与家人关系非常融洽。”大概正是这段“融洽”时期为他在高中时期——“个子高,长得又攒劲(方言,形容人长得帅气精神的意思)”——这样一个可以引以自豪的形貌优势打下了健康基础。也正是这样一个优势特征,才让他有机会憧憬去做飞行员的航空梦。


 

梦想破灭 “翻身”无望

 

从多个角度都可以证实,高中毕业时高承勇的梦想是做飞行员“吃航空这碗饭”。这个梦想放到今天,对农村孩子来说,也许真的有些不现实,但在那个时代却存在实现的可能性。那是一段农村孩子承袭旧体制体温的时期,教育没有产业化,学费极低,更没有择校费、赞助费一说。农村大学生虽然是“凤毛麟角”,但城乡之间的相对公平还是存在的。在一些回忆文字中,这种公平竞争被城里孩子遭遇竞争后的心理状态体现出来,在一段题为“农村孩子的狡猾”的文字里这样写道“发现他们大多穿着简陋,表情怯懦,不善言谈。可渐渐地我发现他们中的一些人其实很有心计,可见他们开始的木讷是一种先示弱而后发制人的策略。”虽然这段话中存在的关于“狡猾”的偏见,今天依然牢固的存在,但那一段时期很多农村孩子有了凭着自己的努力走出农村的机会却是事实。

 

从当时的教育状况考量,可以说高承勇生逢其时,但他时运不济,两次高考都落榜了。而对他打击最重的则是“飞行员”之梦的落空(无论政审问题或是分数不够),因为这件事还连带着女朋友的离开。前者是高承勇的重大人生挫折,而后者则会伤及他的自尊心、自信心,甚至价值观和性心理。

 

为什么说那是高承勇的一次重大人生挫折?

 

这当然不能离开他的生活环境,以及文化习俗等等。高中即将毕业的高承勇肩上至少有两重压力或说使命他必须承担:

 

1、重振家声的希望。


从综合情况分析,无论是他们一家人在家族中的地位还是在同村人中的地位,想要有所改变,只能通过他高考成功来实现。在旧式大家族,尤其高氏家族这样曾经的名门望族中,经济条件差的家庭是会有被“看不起”而难以“挺直腰杆”的情形存在的。这种情形在中国社会常涉及“颜面”无光、难以“翻身”等问题,而且会从族群内部延展到外部整个生活区域,也就是“世态炎凉”。


高承勇出生较晚,所以到他高中毕业时哥哥姐姐都已成家立业,可似乎都没有摆脱农民身份,也就是没有让这个家庭“扬眉吐气”。高承勇无论从形貌,还是学习能力(邻居证实他小时候学习非常好,很上进)都有着让这一家人充满期待的优势条件。

 

2、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


高承勇是他们家八个孩子中唯一有充分条件去改变自己命运的一个孩子。哥哥姐姐都比她早生很多年,可以说生不逢时。到他读高中时,文革已经结束,恢复高考多年。即使家庭条件再不好,哥哥姐姐已经成家,大家供他这样一个“老小”读书是没有问题的。


中国人特有的社会化过程孕育出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也就是取得大家认可的成功,赢得面子。这个面子反映在个人所欲追求的社会地位或声望等成就,并经过社会认可的途径去获取。对于高承勇来说,这个途径就是高考。高考成功在那样的村庄会成为爆炸性事件,人人羡慕。这样的情形至今也还不同程度存在于中国农村,只是为自己的成分已经远大于为家庭等。但在高承勇那个时代的中国农村面子很大程度上是为他人而有,成就是为他人而追求。更别说高承勇有一个内心里虽然情感复杂,但依然保有骄傲成分的古老而辉煌的家族背景。“望子成龙”的动力因素在这样的旧式大家族里依然强势的存在着,并产生着难以估量的影响。这从高承勇被逮埔后,家族掌门人强调这件“丑事”让整个家族“蒙羞”仍然可见一斑。


除了这个因素,作为个体的高承勇,也需要努力摆脱哥哥姐姐的生存模式而“出人投地”,摆脱“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并拥有一个以新时代美好浪漫的爱情为内容的婚姻家庭。尤其是打小受大家宠爱的“老小”独立性差而依赖性强,想要低头做“吃苦耐劳”的农民,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时代也不同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务农之外,已经有了副业(外出打工或做小买卖)。

 

上面这两重使命,因为“飞行员”之梦的破灭,高考的最终失败都没能完成,对新时代婚姻家庭的向往也随之成了泡影。也就是说高承勇在自己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摔倒了,不但让自己“丢了面子”,家庭“翻身”的希望也随之湮灭了。而这种“光宗耀祖”“重振家声”的义务直到高承勇高中毕业的时代一直处于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核心位置,再加上高承勇个人价值的需要,他会怎么样?


 

精神危机 自暴自弃

 

 有研究表明:“丢脸或没面子所带来的情绪感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窘迫、难堪,另一种(也是最多的反应)是沮丧、伤心。“前者形容面子受损的状态与心情,后者则明确指出丢脸面是一种挫折。笼统合并,则丢脸或没面子是件令人沮丧、忧愁的事情,多指向能力失败、被抛弃、行为不端等内容。

 

这里所说的“面子”既涉及到社会对个体能力成就的认可与否,也潜在涉及到道德自律自评价的高低,因此,丢了“面子”会带来具有道德性自律自评和社会性他律他评的双重压力。这种压力既可能让个体“知耻而后勇”的去继续努力,也可能相反让个体“自暴自弃”,而研究中显示面子损伤以后的挽回动作,多半会比较消极,比如掩饰、逃避现场等等,当然,如果再进一步,这需要深入探究个体背后支持系统等动力结构存在的程度与情况。

 

我们来看高中毕业后的高承勇,亲人和老乡有这样几个评价:

 

1、来自大儿子“那次挫折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父亲都处于‘没有希望、自暴自弃’的状态里。”(这是多年后的分析判断)

 

2、来自一些老人的回忆“高承勇家的地里甚至曾出现过庄稼黄了,该收割的时候,高承勇却宁愿呆在家里乘凉,不愿下地干活的情景,这在那个年代里被视为是‘好吃懒做’的典型,往往会被人看不起。“(这是年长者的回忆)

 

3、来自关系好的朋友“那时候他家光阴不是很好,可以说,同村几个关系好一点的之间,高承勇是最穷的一个。“(这是同辈人的回忆)

 

4、与高承勇同岁的刘维花讲述的一件事:同胞哥哥高承民把自家一块和弟弟家相连的地给了高承勇,让他搭个大棚,多种些蔬菜,增加点收入。但高承勇觉得麻烦,就将哥哥给的地和自己家的地都让给另一个村民种,两个人因此吵了一架。刘维花说,自从吵架后,高承勇就和哥哥成了陌生人,即使是哥哥娶儿媳时,高承勇也没来帮忙,两家人自此没有来往过。(外乡嫁入的同龄者旁观)

 

从以上描述可得出下面几个判断:

 

1、对于务农,高承勇的态度始终未变,厌弃;

2、不思进取,能不种地就不种;

3、家境每况愈下,没有改变;

4、失去支持,亲人疏离,甚至变成陌路;

5、如果如大儿子所说,存在“地主”出身影响政审,或女朋友问题影响政审等事实,则还有一种抱有对社会愤懑情绪的可能,但似乎不足以导致反社会人格。

 

以上情况,间接反映的是,高承勇是否因为父亲发病而没有继续补习参加高考不得而知,但高承勇的父亲在他毕业后基本处于重病瘫痪状态是事实。因为正是在这段时间,他在大家眼里赢得一点赞许,那就是“孝顺“。他可能偶尔外出打些零工,但大部分时间在老家照顾父亲。这段时间留给大家的印象除了孝顺外,就是“柔弱”“话不多”“老实巴交”“沉稳”。实际上,也可以说他处于心灰意冷的内心封闭、情绪低落、郁郁不得志状态。这段时间也是上一篇我们着重复述的“严打”时期,高承勇大部分时间在农村,但偶尔会进城到白银打零工。白银市是距离高承勇老家最近的工业重镇,矿产资源丰富,85年以前隶属兰州,之后因为矿业发展恢复市级建制。高承勇出身农村,在白银并没有得力的亲朋关系,所以只能打零工,并不能实际改善家庭经济条件,何况父亲瘫痪在床。年轻而志大才疏的他虽然有机会进城务工,但一不能如大学生进程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去拼搏,所以不可能赢得一份成就感或价值认同;其次因为没有关系也难以有稳定工作和收入,自然处于城市的底层,难以获得更多机会,社会的评价与认可无从谈起;第三这段时期也让他深刻认识到,即使多么不想务农,但他根本没有脱离农村、扎根城市的机会。

 

在以上这些社会背景、家庭背景和个人遭际等综合条件的下,高承勇在1987年做出了一个基于当时情况,不得不做的努力与决定:向白银靖远姑娘求婚(根据高妻子接受采访时的描述),并于1987年在老家办了婚事。促成这桩婚事的原因至少包括两个:1、他需要完成一个“天经地义”的任务,在父亲有生之年成家立业,让他能够放心“瞑目”,毕竟父亲重病瘫痪几年之久;2、在周围环境评价很低的氛围里,他也渴望通过一种差异性的方式突围,因为通过常规的“吃苦耐劳”短期内是没有“翻身”指望的,哪怕仅仅是社会评价上的认可。而从白银带回来一个姑娘本身在那时的村庄就是一件不多见的新鲜事,并且不能不引发某种羡慕之情。事实上,这件事也确实给同村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这是高承勇的心里特别需要的。

 

所以,1987年的结婚对于高承勇来说与高中毕业时与女朋友之间的美好向往可以说天壤之别。从家庭状况、年龄、社会评价的压力几个方面看,都是不得不去完成的一个任务,同时,也是被高承勇寄予部分改变现实处境而有所期望的一件事。


 

婚姻围城 走向地狱

 

婚姻对于高承勇来说既是一个巨大遗憾又是新希望的真正起点。


遗憾的是这桩婚事并没办法带来他期望的改观,而且,让他陷入了再无选择机会的境遇。希望则是很快有了儿子,这在农村不仅是一个“重振家声”翻身的希望所在(从后来同村人的反应也证实了这一点),尤其是“传宗接代”的使命得以完成了。

 

悲剧在于,婚后的高承勇或许没能看到更多希望,或许觉得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等待的希望太过渺茫了,他提前一步迈进了地狱。

 

按照高承勇妻子的描述,当时,张清凤家庭条件要比高承勇家好。虽然家人反对,张清凤还是死心塌地地跟了高承勇,她觉得这个内向老实的男人就是此生的依靠。但婚后的高承勇却越发沉默,可那时她的妻子应该难以理解她沉默后面复杂的心理世界和隐情。这期间有三件相关的事情值得特别关注:

 

1、结婚初期,也就是高承勇父亲瘫痪在床到病逝那段时期,两人一直在青城镇务农,而地里的收入是有限的,夫妻俩的经济状况一直都没有改观。这段话没有提到高承勇对务农的讨厌,但事实是存在的。而此期间,发生了高承勇父亲忽然去世,哥哥将家里东西悉数拿走的事情。这既隔断了高承勇与亲人的纽带,让他丧失了最后的亲情支持,陷入“孤家寡人”的境遇,加剧了无望,同时,在妻子和她的家人那边彻底丢了“面子”,可能愈加被妻子的家人“看不上”。高承勇的社会认同成就感不但没有因为这桩婚姻得到满足,反而遭受了相反的打击。

 

2、妻子做事精明,能持家。这与高承勇的“好吃懒做”形成了鲜明对照,在男权思想浓郁的社会里这很容易导致家庭暴力的出现。事实上,高承勇对妻子存在长期家庭暴力。与高承勇关系最好的同学张建武回忆,在婚后的第一年里,高承勇曾将妻子的眼睛打青,甚至十多天里,一直不理她。妻子戴着眼镜遮住青肿眼睛,哭着找高承勇。高的大儿子的回忆:从我儿时记事起,父母就经常吵架,我觉得父亲是打了母亲的,虽然没有亲眼看见他动手,但是我记得看到过母亲身上有伤,只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伤在哪里我已经记不清了。

 

3、从最初妻子家不同意这桩婚姻看,存在高承勇被丈人极其家人“看不上”“瞧不起”的情况。那么,后来“在妻子以及丈人的劝说下,高承勇离家出外打工”似乎体现了妻子及其家人强势的一面。同时,也相当严重的再一次触及了男权社会中、男权思想笼罩下的高承勇的“脸面”问题。总之,婚后“出外打工”这件事并非高承勇心甘情愿,而是带有巨大的压力和非常复杂的负面情绪。

 

这些情形是否导致了高承勇“破罐子破摔”而采取极端行为,目前还无从知晓。但第一起杀人案就在高承勇到白银打工不久发生了,据他初步交代是盗窃被发现而杀人。无论此话真实程度如何,他确是在那些背景与那个特殊时间里杀了人,并存在初期的性变态征兆。

 

虽然神经生物学研究留下了那个经典说法:基因让枪上膛,心理对准目标,环境扣动扳机。(Genetics load the gun,psychology aims the target,and environmentpulls the trigger.)但考虑当时中国农村的习俗和社会历史背景,我依然倾向认为,对于高承勇来说,环境的综合作用影响尤其重大。详细见下一篇。


本篇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zixuezhaizhuren。



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

本公众号秉承一贯的传统文化传习、社会自助互助、人文关怀、危难援助等宗旨,倡导基于人间温情、友爱的日常性自发、自愿、自主的学习交流、人际关爱等自助与互助之风习。

本公共号五项原则——

一、中国为家园,人类为本源,宇宙为根源;

二、关注人、社会和大自然,崇尚天人合一;

三、支持理想人生,倡德才兼备、质朴无华;

四、居仁由义,乐善不倦,溯游儒释道之源;

五、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赤诚弘毅化忧患。

微信号:zixuezhai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一键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