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目了然!用中医“精、神、魂、魄”解读太极……

2017-02-09 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


紫雪斋按:近期不断有朋友找寻太极及太极拳方面的资料,因此不久前分享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撰文:太极拳是精神心理和身体机能有机结合的柔缓运动(附:二十四式太极动画演示)今天再分享一篇从中医角度专业而生动解读太极的文章。


明了太极   拳里养生

作者/万周迎


  • 先天的太极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黄帝内经》

这句话中的“天”是指掌控万物运行的所有无形规则的总和;“德”就是其中有利于人类生命生存和发展的那一部分规则;“地”则是实际运行这些规则的能量和有形物质;这里的“气”就是其中和人生命相关的那一部分能量。“德”和“气”的相对流动和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人的生命。因此,生命是一个“德”与“气”相互作用的动态的过程。



打个比方(如图1),上为天,下为地,中间是天地线,无限延伸,静态平衡,图1其中是没有生机的。而人体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的平衡。这需要大自然的无形规律(德)指导并参与地面上的生命物质(气),在某种动态平衡状态里(图2)运动和变化,才能产生生命。

有了生机,《黄帝内经》进一步讲:“故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在这句话里,我们看见了一些熟悉的名词:“精、神、魂、魄、心”。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这些名词都代表生命的要素。如“精”就是个体生命先天拥有的生命要素,也就是“德”和“气”的量。

我们可从图2 中取出有限的一部分来代表具体的人类个体(如图3)。

当有了范围的限制,从无限变成有限的时候,德和气的相互作用会趋向平衡,中间那条代表生命活动的曲线,也会变成直线。外形,也会从任意的形状变成圆,这是因为“德”和“气”之间充分相互作用(两精相搏)的结果。在自然界中,有限范围的各向均衡的相互作用最终一定会变成一个平衡的圆形(可以想象一下慢慢打足气的篮球)。而中间的流动过程也会趋于平衡(图4)。

这个由任意形状变到圆形过程的快慢,与“德”和“气”相互作用的强度有关,我们称这种关联为“神”。从图4 我们看到,随着割裂,似乎个体的生命活动会消失。因此,要维持一个个体的生命,只有“精”和“神”是不够的,还需要让这种平衡状态运动变化起来,这就需要“魂”和“魄”的作用了。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的“魂”就是“神”的变动,会让中间这条直线变成曲线,而这种变动尚需要与系统以外的“德”与“气”进行交换来维持。这就是“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的“魄”的作用。这样我们得到了图5,大家都熟悉的“太极图”。

包围的面积和圆周本身表示了“精”和“神”这一对概念,它们是“生”的基础保障,而中间变化的“S”线代表了“魂”,也就是“神”的变化。而黑白中间的小圆圈就是“魄”,代表体系内部的“精”与外部出入交换的通道。

这样,太极图就可以用来表示人的生命基本形态,“精、神、魂、魄”也成了生命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且,这些要素来自于天地,是人与生俱来的,故称之为人的先天。其中的生命过程都是天地规律自发驱动而进行的,和人后天的努力没有具体的联系。

中医理论说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则进一步揭示了先天的生命如何与后天相互作用,并能够进一步与周围有形的环境发生作用的关键。“心”是先天无形生命的外在表现,先天能够通过“心”对外物做出反应和作用,“心”是联系先天和后天的关键。故要养生必要先养心。

传统的各种养生方法都不离修心,有“明心见性”“平常心”“制心一处”“定心猿”等说。这些方法的共同基础就在于心,心是无形的先天,能够影响和作用到后天具体脏腑功能的关键。《素问•灵兰秘典论》将人的脏腑结构比喻成一个国家的各个部门职能,其中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古时称皇帝为“天子”,是上天意志在人间的代表。心在脏腑中的作用就如同君主在国家中的作用一样,是代表先天行使生命职能的枢纽。有了心的作用,我们才有可能通过增强脏腑功能的后天锻炼去养先天因“德流气薄”而成就的那个“生”。

  • 后天的太极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现在说的“共振”或者“共鸣”,指有相近结构的系统之间相互可以得到强化。

(编者注:作者也许为了说明的方便和便于理解,而分成“先天”与“后天”,从文献及实践记载来看,这样划分反而会变成理解以及实用的障碍。参考它正在颠覆现代人类的世界观?!……量子卫星的惊人文化背景


生命有形的后天状态要去养先天的“生”,除了可以通过“心”产生作用以外,还可以通过调整后天与先天产生共鸣的基础来实现。也就是两者如果在基本结构上是相同的,那么就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来加强后天的生命基础,从而引起先天的共鸣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以中医经典的“六经辨证”为基础,分析一下生命后天结构的特征。

所谓六经,就是把人体从功能上分成“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6 个结构。而且这六经从功能上可以分成3 组:太阳和少阴为一组,本气为(对应)寒和暑;阳明和太阴为一组,本气为燥和湿;少阳和厥阴为一组,本气为火和风。

先看第一组,太阳和少阴:寒和暑的特性分别是收敛和发散,这一对平衡就得到了图4 这样的状态,太阳在外,以寒来约束内部少阴的暑,二者平衡而成圆。阳明和太阴:燥湿运化,主消化吸收,代表体系的新陈代谢,是后天脾胃的功能,保证生命系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少阳和厥阴:火和风,主变化和协调,保证脏腑功能的平稳运行。

这样我们又得到了太极图(图6)。在这幅图上,外圆是太阳和少阴的寒暑相搏形成,中间的“S”线是少阳和厥阴的协调与变化,而中间的两个小圈是主管消化和吸收功能的阳明、太阴的燥湿运化。这样一个太极图系统可以形象地表征人的后天生命过程。人的后天生命运转是由各个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来保证的,而掌控脏腑运行的正是“心”这一“君主”之官。

到此,我们证明了后天生命特征的太极图结构。这个结构和先天生命的特征是一样的,当我们用增强后天系统功能的方法去锻炼,会有助于养“生”。同样,根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原理,如果有一种锻炼方法体系的特征结构和太极图相一致,那么,用我们的身心去实践这样的方法,就会和先后天的生命系统发生共鸣,从而达到养生最佳效果。传统太极拳就是这样一种养生方法。

  • 太极拳之太极


笔者在习练太极拳中深深体会到:太极拳是一种利用太极的原理来调整和锻炼我们的身心,以达到养生保健目的的传统方法。所谓拳,应该同时具有养生功能和防身技击的作用。只是各种拳的练习方法不同,相应的防身技击和养生保健的效果也会有所区别。太极拳的特点是平衡,无论在什么阶段,都保持养生和技击的平衡,笔者侧重于对养生的探讨,太极的技击功能自在其中。

任何一种合理的传统拳法,最终的境界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在练习过程中特别是入门阶段会有不同的侧重,有些强调肌肉的强度,有些强调腰腿的功能,有些强调上下的协调。

太极拳中含有八门五步共十三势,八门劲为:“掤(péng)、捋、挤、按、採、挒(liè)、肘、靠”以合八卦。五步法为:“进、退、顾、盼、定”以应五行。

其中 “掤”劲和“定”是对平衡的一种提炼,在行拳走架开合螺旋变化中处处不离“掤”,进退闪展腾挪中处处不离“定”。这个“掤”和“定”就构成了太极图的外圆。包含身体内外、前后、上下的平衡,也决定了身体对外力的容量,为太极之“精”“神”。

但正如前文所述,这样的静态平衡是没有生命的,所以还需有变化和出入。“捋、挤、按”劲就是掤劲在方向和形态上的变化。而“进步、退步”之中也包含了“中定”的腾挪,为太极之“魂”。

“採、挒、肘、靠”是劲力外放和内收的出入变化,而“顾、盼”则赋予中定开阖出入,为太极之“魄”。因此,太极拳中的精神魂魄俱全,劲路身法步法的练习不离太极图之理,故以此可以养“生”。

I 版权声明

  • 本文及配图摘自《中医健康养生》2015年05期,作者/万周迎。


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

本公众号秉承一贯的传统文化传习、社会自助互助、人文关怀、危难援助等宗旨,倡导基于人间温情、友爱的日常性自发、自愿、自主的学习交流、人际关爱等自助与互助之风习。

本公共号五项原则——

一、中国为家园,人类为本源,宇宙为根源;

二、关注人、社会和大自然,崇尚天人合一;

三、支持理想人生,倡德才兼备、质朴无华;

四、居仁由义,乐善不倦,溯游儒释道之源;

五、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赤诚弘毅化忧患。

微信号:zixuezhai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一键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