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祛病安神【长生十六字诀】详解

2015-10-19 紫雪斋 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 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

〖编前记〗之所以要说说这个养生诀,除了它流传久远广泛,被明代以来各路高人通过实践证明效用非凡,并累代推崇之外,还因为我自己也切身体验了这“十六锭金”对身体的好处。因为有我本人经验,为了尽量说清楚,所以这篇写在前面的话稍微多了点。


这里需要首先澄清一个认识,距离“主义”满天飞,争辩唯物、唯心的时代已经够远了。大家应该从生命理性的高度来认真看待古人通过不断亲身探索实践留下来的生存智慧。至少应该清楚,这类的养生诀属于生命科学范畴,而不是什么虚玄、什么迷信等等的产物。


它是一种“通过意识的运用,使身心优化的”呼吸锻炼方法。日常生活中,将它与其他锻炼方法结合可以非常有效的起到祛病健身的作用。同时,似乎也能帮助大家理解“天人合一”是怎样的一种“合”。这是本人经过几年探索实践,慎之又慎的表述。


当然,无论哪一种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前提都是对自己身体的无限熟悉和绝大信任。今天最时髦的话题之一是身心或身心灵问题,可是,连自己的身体都陌生到不能再陌生的程度,舍本逐末,谈什么身心或身心灵如何如何等等呢。在京城时,一百年老浴池中每见一位高龄老人长年累月按摩揉搓自己的身体乐此不疲,启发可谓深刻。


爱,也是今天一个时髦话题。可是连自己的身体都冷落并很少意识到去充分信任并亲手关照、爱抚,又如何能去很好的施与爱呢?我说这些,也算是自己的亲身体悟吧。


絮叨太多,书归正传。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结论,介绍一下流传五六百年之久的“十六锭金”——



【长生十六字诀】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

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长生十六字诀的流传】


明代百岁道士冷谦的《修龄要旨》(详见附录1)一书中,将这十六个字称为“十六锭金”,又称为“李真人长生一十六字诀”。(据有关考证,这是最早收录“十六锭金”的古籍。)。其诀云:“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后来《赤凤髓》、《遵生八笺》、《脉望》、《养生秘录》、《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等书中,亦介绍此法,大概以《赤凤髓》中所述流传较广。


【理论依据和医学科学价值】


用现代医学科学观点分析,“长生十六字诀”是一种“提肛”和“吞咽津液”相结合的健身法。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提肛”防治肛肠和泌尿系统生理性老化,以及子宫下垂等。另一方面唾液中含有一种唾液腺激素,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可延缓内脏器官功能的生理性衰退。“提肛”和“咽津液”巧妙配合,有利于强身健体,以及长寿。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吸气时在意念的引导下,使气深沉于下丹田,可使自然清气在体内运行的距离增长,提高机体细胞对氧气的利用率,更好地满足血液对气体交换的需要和供给人体组织的营养需要。而“提肛”运动能够加强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功能,促进肛周及阴部的静脉血液回流等。


研究得出的具体功效:滋润咽喉,清润肠胃,帮助消化,对咽干喉燥,厌食,腹胀,腹痛,便秘,肠胃功能紊乱等有防治作用。对治疗和改善痔疮、便秘、腹泻、尿频、尿不禁、子宫下垂、性功能障碍等症具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从中医等传统领域来说,此十六字诀主要是通过呼吸,也就是“气”,实现“天人合一”、水火相济的养生方法。它的养生理论依据是中医学上的肾命水火说,肾命水火说认为,命门的相火和真水,相互依赖,保持平衡状态,才有利于身体健康。一吸便提(即提肛门),气气归脐”,就是用提肛导引之法,以心之君火,来补肾命之火,温养肾水;“一提便咽”(即吞咽津液),以滋肾水,肾水升腾济心火。如同《周易》的“未济”“既济”二卦永无止境的变动流转,也就实现了“水火相见”的互济圆融。如此导引补水配火,调补肾之阴阳,水火相济,使身体保持平衡状态。


呼吸吐纳与咽津吞液通不协调,对于培补真元,固本强身具有很好效应。对于气血不和、经络闭阻的中风、风瘫、肢体活动不利诸症也有较好的康复效果。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阳气虚弱和阴精不足,是发生疾病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如果一个人阳气不足,五脏六腑的功能就会减弱;如果阴精不足,五脏六腑就会枯竭,从而导致各种虚损病的发生。人到中年以后,身体各脏器功能逐渐减弱,容易发生阳气和阴精不足,注意温补阳气,滋补阴精尤为重要。


“肾液为唾”,肾之盛衰关系着唾液之盈亏,而唾液反过来有滋补肾精的作用。肾精充足则能内养五脏,外润肌肤。所以,经常舔腭咽津不仅能补益肾精,濡润诸窍,滑利关节,补益脑髓,还能健五脏,润肌肤,葆青春。由此可见,“唾”实为人身之宝,所以古人将之称为“金液”“玉液”“神水”。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唾液可帮助消化,具有中和胃酸,修补胃黏膜,杀菌等作用。而且,唾液中还含有大量的钙质游离子的酵素荷尔蒙,具有抗衰老的作用。


且,从“搅舌”舔腭来说,舌为心苗,舔腭还有宁心安神,防止神经衰弱的作用。


通过查阅古籍和相关实践记录,私人觉得,长生十六字诀的具体呼吸方法,应该是综合了古代儒释道修行中的呼吸法优点。在这个基础上,唐宋以后,又融合了印度瑜伽术呼吸法的优点,经过很多前人的探索和实践,最终大概在元末明初总结归纳出来极简单实用的一个高精炼的综合养生法。


其功法要领在于呼吸清气的同时,配合咽津吞液动作,将清气直贯丹田,并运行真气配合提肛运动,使清气与真气在丹田部位归真化元,激发肾中精气,增强机体元气,养神益智,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疾病发生,因此,具有很强的养生保健功效。


通过历代古籍所载累代高人的实践来看,在众多的气功或瑜伽功行气方法中,此十六字诀属于最好施用,不会轻易出偏差,又效果显著的一种。故此分享推荐——


【长生十六字诀的练习方法】


“长生十六字诀”具体做法其实十分简单,只要平时略得空闲,无论行住坐卧各种姿势均可随时随地进行。


首先肯定是要平心静气,比如,轻轻吐气三口,感觉可以了,便可进行。这在今天到处都这样说,但做起来,大家很茫然。


我的方式是综合其他养生典籍内容,总结出来的,以有相对固定时间地点的方式为例:先闭起眼睛,同时将两手搓一搓(能感觉热了更好),然后掌心劳宫穴对着双眼,将两手舒服的蒙在眼睛上,古人所谓“熨目”。这时自然很容易获得平心静气的效果。


随后,口中漱津三五次,或者三十六次,舌搅上下腭,或顺时针搅三十六次。之后,仍以舌抵上腭,此时感觉满口津生,将双手从眼睛上拿开,自然垂落,叠放于小腹前(肚脐下三寸左右),舒适为度。


口中津液别急着咽下去,因为需要配合呼吸进行,按照具体情况,分成需要的次数。


以三次呼吸为例,可以将津液分为四次咽。具体如下:


在进行呼吸法前,作为它的前奏,先一口津自然咽下,要汩然有声。


第一口咽下的同时,随着于鼻中,慢慢吸清气一口(天得一以清的自然精气。拿白话说,空气中的纯净空气。),以意识微微引导,直送到腹部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中。略存一存,谓之一吸。


随着用下部,轻轻如忍便状(即提肛)以意力提使气归向肚脐处。随后,连及夹脊双关肾门一路提起,直至后顶玉枕关,透入泥丸顶内(即脑海)。


虽然说是气升而上之,但亦不觉气之上出,谓之一呼。这时,咽第二口津,记住每口都要汩然有声。


如此重复三次,咽津三次。一呼一吸谓之一息……久久行之,祛病健身。以上是以三口为例,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五、七、九口等。熟练了之后,不必刻意,随其自然即可(见附录1原文)当然,也似乎可以延年,这个我只能说也许,因为现在的我不知道。

(此图可供参考,来自网络。)


【补充说明】


1、用鼻吸清气时,收提谷道(肛门),如忍大便状,即谓“一吸便提”;在吸气的过程中用意念内视鼻吸之清气和收提谷道时从会阴、下焦提起之内气(人之真元气)都汇入丹田(这里指脐中),即谓“气气归脐”。一吸便提与气气归脐都是在吸气时进行的,二者实为一,一指动作、一指意念。此为吸法。


2、接上,吸气归脐毕再缓缓呼气,并逐渐放松谷道,用意念观想内气从丹田沿任脉提入督脉,沿督脉上顶、落咽,合口中津液一同咽下,下咽时咕咕有声,送入丹田。此提气、咽津咽气的过程即“一提便咽”。此为呼法。


3、津气下咽则携心火下降以温肾水,肾水蒸腾上升以济心火,水火既济、坎离交泰,即“水火相见”。


4、这种“优化身心”的锻炼方法还有几项比较明显的好处,比如,减肥、明目、安眠等,以及处理重要事情前的“提神醒脑”集中精神。不过,前提就是要坚信之,持之以恒的练习之。并且,配合其他导引动作效果更好,不出一年必见实效。


附录:


【一】冷谦与长生十六字诀原文


冷谦,字名敬,别号龙阳子。明末元初著名养生学家,著有《修龄要旨》,善作气功导引,逾百岁身尤健,颜如童孩,高寿一百多岁。他倡导的养生健身法简而实用,其中“长生十六字诀”,易学简明,后人学者多受益,至今被养生家所重视。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

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右十六字,仙家名曰“十六锭金”,乃至简至易之妙诀也。无分于在官不妨政事,在俗不妨家务,在士商不妨本业,只于二六时中,略得空闲,及行住坐卧,意一到处,便可行之。


口中先须漱及三五次,舌搅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满口津生,连津咽下,汩然有声,随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会及心目,寂地直送至腹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谓之一吸。


随用下部,轻轻如忍便状,以意力提起使归脐,连及夹脊双关、肾门,一路提上,直至后顶玉枕关,透入泥丸顶内,其升而上之,亦不觉气之上出,谓之一呼。

一呼一吸谓之一息,炁既上升,随又似前汩然有声咽下,鼻吸清炁,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轻轻提上,与脐相接而上,所谓“气气归脐,寿与天齐”矣。


凡咽下,口中有液愈妙,无液亦要汩然有声咽之。如是一咽一提,或三五口,或七九、或十二、或二十四口,要行即行,要止即止。只要不妄作为,正事不使间断,方为精进。如有风疾,见效尤速。久久行之,却病延年,形体变,百疾不作,自然不饥不渴,安健胜常。行之一年,永绝感冒痞积、逆滞不和、痈疽疮毒等疾,耳聪目明,心力强记,宿疾俱瘳,长生可望。如亲房事,欲泄未泄之时,亦能把牢春汛,不放龙飞,甚有益处。所谓造化吾手,宇宙吾心,妙莫能述。所谓造化吾手,宇宙吾心,妙莫能述。


【二】从眼睛“五轮”看人体五脏


俗话有看人眼色,似乎好不舒服的感觉。其实看眼色是观察身体内部健康情况的窗户。


眼睛和耳朵一样,除了能反映身体某个器官之外,它也能反映全身所有的信息。眼睛又可以再分为眼睑、目眦、白睛、黑睛、瞳孔五部分,所以,中医素来就有五轮之说,眼睑属脾,眼白属肺,大小眼角的血络属心,黑眼仁属肝,瞳孔属肾,正好像五个轮子,轮轮相扣。


我们的眼睛是一个圆,眼睑就像是一个轮,眼睑是主脾的,所以如果我们眼睑发红了,是脾有热,如果眼睑不但发红而且还烂了,还流水,就是脾湿热。


眼睑里面就是眼白,眼白是属肺的,所以满眼都病了要治肝,但是单独眼白出现病证了要治肺。眼白红了清肺热,眼白上长出一个像针尖、针柄大的小疙瘩,中间是黄的四周围是红的,这个时候去清肝火往往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也得治肺才行。


两个大眼角,两个小眼角,里边都有微细的血管,这些血管是反映心脏功能状况的,比如心火盛的时候,这些血管都会扩张,于是我们大小眼角就会发红,这个时候清肝火就不如清心火。


黑眼仁主肝,所以当肝脏有病的时候,往往在黑眼仁上出现颜色或者形状的变化,这个时候就要治肝。也就是说,整个眼睛的变化要治肝,黑眼仁的变化还是要治肝。


最里边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瞳孔,中医说,瞳孔归肾所主,所以一旦瞳孔出现了病证,就要治肾。


从整体来说,正常的眼睛黑白分明,精彩内含,神光充沛,视物清晰。眼球转动灵活,没有突出、下陷或者偏斜。眼球软硬适中,泪道、泪腺通畅,没有黏浊泪水外溢或赤脉攀睛。眼睛各部位没有疼痛或压痛。


从分部来说,眼睑应该是明润的黄色,开合自如,睫毛排列整齐。两眦和眼睑内血络淡红,光滑平整。白睛表层光泽透明,有少许血络分布,里层色白坚韧。黑睛应该透明并且呈青黑色或褐色。两眼瞳孔应该是大小相等的正圆形,可以随着光线强弱调节大小,展缩自如,气色清莹透澈,视觉正常。水晶体、玻璃体透明,视神经颜色淡红,边界清晰,视网膜没有出血、渗出或者水肿,视网膜上的血络走行正常,比例协调。


【参考资料】

·《修龄要旨》(明·冷谦著 中华书局2011版)

《濒湖脉学 奇经八脉考 脉诀考证》(明·李时珍著 人民卫生1956影印版)

·《气功精选》(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版)

·《气功精选续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版)

·《气功精华集》(巴蜀书社1987版李远国编)

·《导引养生功功理》(张广德编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7版)

·《素问考注》附四时经考注(上、下)(日·森立之著 学苑出版社2002版)

·《天仙金丹心法》(旧题八仙合著松飞破译 中华书局90年一版)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南怀瑾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二版)

·《素问识 素问绍识灵枢识 难经疏证》(日·丹波元简等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84年一版)

·《中国针灸学》(承澹盦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一版)

·《针灸临床治疗学》(日·代田文誌原著、胡武光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一版)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何任编 人民卫生1965版)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白话解》(人民卫生1964版)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白话解》(人民卫生1965版)

·《中医诊断学讲义》(广州中医学院编 上海科技1964版)

·山本注《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 第二》

·胡海牙 述 蒲团子辑《从“还精补脑”谈起》

·五味堂版《一秤金诀》

·【清】汪昂《勿药元诠》

·【明】周履靖 辑《赤凤髓》李真人长生一十六字妙诀

若觉此篇有益,何不转发亲朋好友——

举手之劳,便可尽关爱之心。

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

本公众号秉承一贯的传统文化传习、社会自助互助、人文关怀、危难援助等宗旨,倡导基于人间温情、友爱的日常性自发、自愿、自主的学习交流、人际关爱等自助与互助之风习。

本公共号五项原则——

一、中国为家园,人类为本源,宇宙为根源;

二、关注人、社会和大自然,崇尚天人合一;

三、支持理想人生,倡德才兼备、质朴无华;

四、居仁由义,乐善不倦,溯游儒释道之源;

五、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赤诚弘毅化忧患。

微信号:zixuezhai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一键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