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0日,
是第十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我们走进国博,
近距离欣赏一件件珍贵文物,
通过一份份细致入微的历史真实,
感悟中华民族
最深沉的精神禀赋和不懈追求,
领会中华文明的
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参观者驻足观看。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通过一座博物馆了解整个中华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重要的窗口。
国博拥有143万余件藏品,藏品丰富、类型多样、精彩绝伦。83.5万件(套)古代文物藏品、35万件(套)近现代文物藏品、24万余件(册)图书古籍善本……记录着中华文明奔流不息、绵绵不绝的演进历程,展示着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壮美豪情。
上口最大径44.4厘米,高58.6厘米,重34.6千克1938年湖南宁乡黄材出土
四羊青铜方尊,在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之中体型最大。造型雄奇,肩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在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此器在器范制作中,并用线刻、浮雕、圆雕技法,将器用与装饰有机结合,铸造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珍品。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多点起源的中华文明在神州大地上交相辉映,生产工具的改进催生了时代裂变,巧夺天工的礼制器物记录着一个又一个王朝盛世,多元绽放的少数民族文物见证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历程,东西交流的历史造就了一座又一座艺术巅峰……在国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断、薪火相传。2023年5月6日,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参观者仔细端详玉龙。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
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有大量的动物形纹饰,如鱼、鹿、蛙等,以鱼纹最为典型。其中人面鱼纹彩陶盆被公认为彩陶艺术精品。类似内容的彩陶盆在遗址中出土了很多件,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此彩陶盆除奇特的人鱼合体外,在两个人面之间,还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极富动感。摄影 潇江
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的青铜人首。青铜人首,是商后期文物,高37.5厘米,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青铜人首神情严肃、诡秘,面部上宽下窄,呈倒梯形;宽眉,目呈杏核状,眼角上挑,鼻翼上方似戴一面罩,阔口,两耳饰卷云纹,耳垂有穿;脑后梳一长辫,发丝根根可见。此器出土于三星堆遗址祭祀坑中,与之同出的还有大量玉器、铜器等物,有许多明显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如铜尊、铜罍等。三星堆遗址一般被视为古蜀人的遗存。这些发现表明商与古蜀之间的交流十分密切。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2023年5月6日,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观众参观玉琮。玉琮是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最重要的一种礼器。这件玉琮由墨玉制成,共19节,是目前国内所见最高的玉琮。玉琮四边的兽面纹已经高度符号化,近顶端的日月纹图案是大汶口文化大口陶尊上的代表性徽号,体现了良渚文化与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1974年青海乐都柳湾出土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多用黑色等粗线条,采取平行、弯曲或交叉等组合方式绘制,几何形的同心圆和漩涡纹为其经典图案,并有大量鸟纹、鱼纹、蛙纹和蝌蚪纹等动物纹样。此彩陶壶在壶身彩绘之间还捏塑出一个裸体人像。它融浮雕和绘画的艺术手法于一身,是礼器或专门制作的葬具。摄影 潇江
传20世纪20年代河南辉县出土
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一对父子正在观看商代文物“子龙”青铜鼎。子龙鼎,因器内壁进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此器厚立耳,微外撇,外侧饰两周凹弦纹,折沿宽缘,腹部横向宽大,微下垂,下承三蹄足。器颈部以云雷纹为地,周饰2类6组浮雕式饕餮纹,足上端饰高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凸弦纹。子龙鼎造型雄伟,在商代圆鼎中体积最大,而且铸造精细,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经典之作。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本片属于罗振玉《殷虚书契菁华》所著录的著名大版之一,正面残存91字,反面82字,这是一篇长篇记事卜辞,也表现出殷人对占梦异乎寻常的重视。诸条占卜中,除战争侵害的实录,最为重要的是一条“大骤风”记录,是殷商气象史上极为重要的史料。甲骨文的内容涉及到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宗教等方面。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1955年陕西郿县李村西周铜器窖藏出土
器作昂首站立的马驹形,竖耳短鬃,垂尾。腹腔中空,背有长方口,上置小盖,盖上有纽。腹侧饰涡纹。颈、胸部铸有铭文9行94字(含重文2字),器盖内铸有铭文3行11字。铭文记述在十二月甲申日早晨,周王在地举行执驹礼,赏赐盠两匹马驹,盠称颂周王没有忘记旧族,颂扬周王的美德,盠为祭享父亲大仲作了这件宝尊彝。此尊造型栩栩如生,显示了西周时期高超的铸造工艺。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1963年陕西兴平出土
尊的造型有很多种,但以犀牛为造型的非常罕见。此尊为高度写实的犀牛形,尊腹中空,用来盛酒。尊体遍布错金银云纹,是古代生活在中国的苏门犀的形象。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配勺通长84.5厘米,柄长78厘米,柄径1.5厘米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
此青铜冰鉴是曾国君王乙的用器,是古代的一种冰酒器,由鉴和尊缶组成。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冰箱,也是当时祭祀中的一种重要礼器。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青铜冰鉴外表华丽、工艺精美。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的陶马和陶俑。此陶马和陶俑为秦代文物,1974年于陕西临潼秦兵马俑坑出土。秦王嬴政继位后便在骊山营建其陵墓,征调工匠制作烧造。摄影 潇江
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观众参观金缕玉柙。金缕玉柙是西汉时期文物,长182厘米,1973年于河北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玉柙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是著名的河北满城汉墓墓主刘胜的后代。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诅盟为古代西南民族中极为盛行的一种风俗,凡有重大事件都要用盟誓来约束,设立祭坛、供奉祭品、举行典礼。此贮贝器器盖上描述的就是一个诅盟的场景。从其中杀人祭柱场面来推测,这是一次立柱祭社的仪式。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击鼓说唱俑
东汉
此俑头上戴帻,额前有花饰,袒胸露腹,两肩高耸,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活现一俳优正在说唱的形象。汉代俳优大致以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为主,并以此来博得主人和观赏者的笑颜。表演时,他们一 般边击鼓边歌唱。当时的皇室贵族、豪富大吏蓄养俳优之风甚盛。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根据船上所塑人物身高比推算,此船长约14—15米,载量约50石,在当时是一艘中等以上的船。是世界上已发现的较早的船舵形象资料之一。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1965年陕西咸阳杨家湾长陵陪葬墓出土
彩绘陶兵马俑的服饰、铠甲、马的毛色及鞯、辔等均施彩绘,其彩绘之细致、数量之多、配套之全、品类之繁新、步武之严整,为汉代出土文物所罕见。整批陶兵马俑生动反映了当时军队正处于从车骑并用向以骑兵为主力变化的关键时期。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2023年5月6日,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两名小学生被三彩釉陶载乐骆驼吸引。载乐骆驼陶俑表现的应该是长安百戏中的一个杂技节目。这件载乐骆驼陶俑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骆驼的比例,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它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艺术的交流与融合。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高200厘米
中国艺术发展史中,佛造像是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塑技艺与精神信仰的高度融合。伴随着佛教传播,在华夏文明的浸润下,中国佛造像逐渐发展成为包含中国文化艺术内涵,同时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地域风格的艺术瑰宝。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国博“癸卯金安——二〇二三新春展”,参观者拍摄桃花洞釉灯笼瓶。桃花洞釉灯笼瓶,是清乾隆时创烧的一种色斑釉,采用吹釉法在烧造好的白色瓷胎上施釉,色块形状不规则,对比鲜明,色彩艳丽,具有晕染效果。因烧制时间短,存世作品较少。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国博“癸卯金安——二〇二三新春展”,观众参观清代文物红木云石面嵌螺钿圆桌和红木云石面嵌螺钿绣墩。中国人使用圆桌可追溯至魏晋时期。入座之人依序落座,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形成了落座原则。或可以说,是圆桌改变了家人对坐的意义,构建出了一个家的中心。绣墩 又名“坐墩”“鼓墩”, 因它仍保留着鼓的形状得名,是我国古代一种常用的坐具,因上常覆盖丝绣织物而得名绣墩,造型多样。为了提携方便,绣墩腰间常在中间开出透孔,本套作品所开为海棠式。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2023年5月6日,国博“中国古代瓷器”专题展,观众驻足观看瓷器展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瓷器的国家。中国古代瓷器的演变历程,见证着各民族相互学习、在融合中进步,进而形成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进程。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