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申请不只是一纸文书,更是自我修炼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成绩平平,没有很好的背景,静下心来想,是不是只是因为你做的努力不够多,或者是你对自己未来的目标一直不够明确。当遇到问题和选择的时候,该如何解决和选择?
2016年3月8日,周二。我在去实习的路上习惯性地打开了邮箱,一封来自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点击了解更多南卡体管项目介绍)的邮件突然被刷了出来,我瞥见Congratulations的字眼,知道申请的体育管理项目获得了录取。没有过分的兴奋激动,也没有传说中的热泪盈眶,看着清晨五道口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流,一时间有些恍惚,想着一路走过来的种种,百感交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和很多行内大神,业界传说一样,我来自信息路48号的北京体育大学,一所可能是中国体育氛围最浓,体育资源最丰富的211院校。每当人们问我练什么项目的时候,我的答案都显得充满了违和感,“不好意思,我是英语专业的”。没错,我本科所学的专业就是英语专业(国际体育方向),一个授课内容与体育方面基本无关的路人专业,一个男女比率几乎1:10的专业。因为本专业和报考时想象的有些出入,加上自己兴趣确实不在此,大一一年过的浑浑噩噩,直到机缘巧合下听了一个学长的讲座,发现体育管理专业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这个学长也是日后对我帮助很大的Lee。
在确定申请美国大学体育管理项目后,由于没有相关经验,又对这个专业认知不够,我首先还是找到各大留学咨询机构,但是也许是体育管理太冷门,很多耳熟能详的留学机构根本不了解这个专业,甚至出现过接待老师询问我在哪儿看到的相关信息,或者压根不知道学科生可以申请该专业的情况。而那些知道此专业的中介,能提供的帮助也十分有限,只能给出考T考G这样的意见,至于学校的项目都有什么特点,课程设置是什么样等类似这样的问题都一概不知。
万般无奈之下,我找了Lee,那时还没有WEsport这样专业的留学机构,Lee更多的是通过自己对于申请的了解和对美国体育管理项目的积累给予我一些帮助,提出了很多中肯和在申请中对我帮助极大的建议。
首先,对于申请来说,英语专业基本可以看作“无专业”,和体育管理基本没有课业上的关联,这在申请背景上已经显得比较空白。除此之外,因为大一上半学期一次比较严重的受伤,我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基本没有上课,第二个学期也因为伤势不断反复,缺课较多,尽管两个学期老师都允许我参加了最终的考试,但是基本没有平时分的情况导致我大一学年最终平均分勉勉强强达到76。Lee告诉我申请国外院校体育管理专业时,院系往往看重过往成绩和实践经历,又因为我本科的专业背景十分鸡肋,GPA的劣势也很有可能无法抹平,所以我应该在大学期间注意参加体育类的志愿和实践活动,尽量让自己的实践背景更加丰富,达到填补GPA较低这一劣势,避免背景不足。
从北京马拉松,赛马世界杯北京站,MLB、NFL的活动,再到世界高中生3V3大赛,长城杯青少年足球挑战赛,我都尽可能的参加;并在假期中,在五棵松篮球公园的NBA姚明篮球学校实习,担任翻译和助教,除此之外,我还担任了系的体育部部长,举办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比赛,这也为我找实习和申请过程中加分不少。
其次,因为英语专业课程上的编排,在本科期间我基本没有系统的接触到有关体育产业的知识。体育管理作为一门比较广泛的学科,可以细分成很多方面,媒体,市场,数据,赛事等等,这也是在做职业规划中需要提前注意的。Lee告诉我要有职业意识,并且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优势选择相关方面最强的学校,让自己的留学优势最大化。所以在实习中我也特别注意,并找到了自己希望从事的方面。尽管在本科没有学习过体育管理专业,但因为这些丰富的志愿者经历和实习,让我对体育产业有了最直观的一手体验,产生了新的想法,更是获得了和体育行业从业者交流的机会,在不断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对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脉络,也对投身体育行业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决心。
“追风口的人”在结束申请后,我面临的实习选择分别是:某老牌体育赛事公司和一家成立不到一年的互联网体育科技公司,最终我选择了去这家致力于业余足球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当一次追风口的人。
作为创业大潮中最热门的两个词,“互联网+体育”无疑能带给人们无限的憧憬,而在互联网体育公司中实习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其次,就是对于体育类APP商业模式的探讨仍然长路漫漫。在我实习过程中,遇到公司最大的两个难题就是用户习惯的培养以及变现的手段,我实习的公司当时注册用户超过50万,AppStore体育榜足球类TOP3,和同类竞品相比有一定优势,依旧在变现问题上一筹莫展。以往的互联网APP信奉只要有流量就可以变现,但是在体育类APP中,很多拥有用户量和流量的产品依旧处于无法变现的尴尬处境中。除此之外,用户粘性差,使用习惯难以培养,都是新兴的互联网体育行业面临的大问题。
另外,和传统体育行业所面临的问题一样,体育互联网行业的人才缺乏程度很高,甚至更严重。互联网体育行业要求的是了解互联网又明白体育运作的人才,而从业者往往只精通其中一方面,行业内真正懂得“互联网+体育”运作的人少之又少。
和传统体育行业相比,互联网+体育诞生了很多从前非体育圈的从业者,这些人往往充满激情又创造力十足,我实习公司的创始人就是清华大学本硕连读,并在罗切斯特大学进修了金融硕士,在硅谷从事的也是金融投资工作。尽管互联网体育目前尚不成熟,但只要体育之风继续吹,互联网+体育的模式就能迅速的发展,成为体育产业中不可忽视的崛起力量。
记得有一次陪同学去一家知名留学机构询问有关体育管理方向申请的问题,接待的老师听到体育管理专业时,对我同学说:“学点别的多好,你看你本科是英语,学体育多可惜?”。在外界看来,体育行业仍然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从业者和薪酬待遇相对低下的形象,甚至很多父母都不支持自己的孩子从事体育行业。相比较而言,我是极其幸运的,我的父母不但支持我学习体育管理专业,更是对中国体育行业持有理性乐观的态度,我想这也是我能在申请时外界压力较小的原因。
不可否认,中国体育的热潮是对许多和我一样的申请者的一针强心剂,越来越大的市场,喷涌而出的机遇,不断涌入的资本,都在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大繁荣预热,让人无比期待。这样的环境下,难免让人产生盲目的乐观,我也曾经在准备申请中因为面对困难产生过这样的情绪,认为只要大环境好,混混日子也会有不错的发展。
这时候,Lee及时发现了我的问题,并且很严肃的告诉我:“与其说关心大环境,不如关心关心到底学到什么,有什么,只有有自己的东西才能在市场打开的时候有所作为。”
申请过程中,心性不定找不清目标的时候,韬之学长和其他WEsport的朋友都能及时为我敲醒警钟,找回方向。我想大环境必定会越来越好,但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坚定自己的目标,不断提升自己。
韩斯伟北京体育大学英语专业(国际体育方向)本科在读
现已拿到南卡罗来纳大学体育管理硕士录取
延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