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亳州的“药史” “药事” “药市” “药师”...

谯城发布 2023-11-07
亳州“药史”华佗遗风在 岐黄薪火传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作为古代医学的集大成者,中医药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当我们回望中医药的历史,神医华佗、药都亳州可以说是最先映入人们脑海中的符号,因为它成了一种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亳州,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医药发展的先行者,是一座浸润着药香的古城,可以说,闻着药香就可以找到亳州。

1800多年前,神医华佗在亳州开辟第一块药圃。此后,亳州中药材种植、经营薪火相传、经久不衰。明清时期,已是享誉全国的药都。“天下药商聚亳州,亳州药商闯天下”,生动地展现了亳州药市的繁华。

亳州因药而兴,亳州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医药的演进史。

纪念华佗诞辰1894周年祭祀典礼现场。(资料图片)  张延林 摄





芍药花开香古今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亳州药材种植面积颇为广泛。

清代诗人刘开有诗云:“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可以说是当年盛产白芍的真实写照。至清代,有案可稽的专业药农就有2000多户,面积以“顷亩论”,清人周光邻在《芍药诗》序中称:“谯阳芍药最盛,花时论担而售,计十钱可得百余朵……”其种植规模之大可以想见。就品种而言,明朝已栽种常规品种30多种,至清代发展到50多种,现在已达400多种。

清末以后,亳州数次遭罹战祸,加上黄河屡屡泛滥,水患频发,中药业几经兴废。民国初年,又复兴旺,纸坊、里仁、花市等街有药栈近百家,外地药商设埠60多家。然而好景不长,东陵大盗孙殿英三次祸亳,敲诈勒索、明火执仗,导致百业萧条,药材的种植、销售奄奄一息。

亳州土壤结构宜于种植各类药材。大宗品种有白芍、菊花、桑皮、花粉,产量甚至可以左右全国价格,尤其是亳芍,药效高、粉量足、产能大,冠于中华。新中国成立前,亳州中药材种植多在涡河、洪河沿岸,多以白芍为主。

1949年,亳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300多亩。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土地,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提高,面积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扩大,主要分布在沿涡河、洪河的十八里、魏岗、张集、十九里、大寺、大杨、城父等地。

1952-1954年,白芍收入形势喜人,药农们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同时,亳县中药材的发展也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让少数药农先富了起来,这是城乡致富迈开的第一步。

之后,为防止“两极分化”,1953年,阜阳专区下达了白芍统购的指示,同时开征白芍农业税,这对想靠种植药材发家致富的少数农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1961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农业六十条》等指示,允许和鼓励社员种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中药材种植得以恢复。经过长达十多年的发展,到1973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经达到8万亩,其中白芍占60%以上,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如今,亳州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稳定在120万亩左右。

2009年药博会期间,在市中药材交易中心,药商与外地客商交流洽谈。(资料图片)张延林 摄





天下药商聚亳州







有种植就有加工,在亳州,自古至今就有专门从事药材加工的行业。据亳州市药业行业协会副会长韩志军介绍,明清时期,亳州花子街是药材炮制重地,聚集了“南京派”“开封派”“亳州派”三派炮制高手,前店后坊式药栈毗连相接,家家炉火熊熊,户户药香弥漫,飘遍数条街区。炮制之前,有些药材还需进行修制,即切片。白芍、丹皮等大批根茎药物必须先行修制,切成片状,方能炮制使用。据史料记载,清代时,城内花子街集中了200多户个体切片户,工人数千,有时代人加工,有时自切自销。367年前,如今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花戏楼开建。作为亳州的标志性景点,凡是到过花戏楼的游客,无不为其精美的砖雕、木雕所折服。花戏楼又名山陕会馆,是清代在亳州经营中药材生意的山西、陕西商人所建。从花戏楼的精美绝伦,不难想象山陕药商的富有,从山陕药商的富有,不难想象当时亳州药材经营之盛。明清时期,亳州依靠涡河航运,万商云集,经济繁荣,成为皖北一大商埠,也是全国四大药会之一,“天下药商聚亳州,亳州药商闯天下”生动表现了亳州药市的繁华。那时,亳州做药材生意的集中在里仁街、纸坊街、老花市三条街,有药行、药号、药店一百余家,多富贵大贾,他们集资建立了很多会馆,作为他们同乡公议事务之所。因为百业兴旺,各行各业都建有会馆,有记载的达三十余所,花戏楼就是山陕会馆所在地。陆路运输药材均以“红车”为主,“红车”亦称“药车”,独轮木架,这些车虽小,但成帮结队,其运输量也相当可观,一帮多者七八十辆,结帮行走连成一片,在穿城越市时引来许多行人驻足观看,形成一大景观。每逢众“红车”来到亳州,各栈、行、馆药业同仁出迎数里远,为其端茶、倒水、递毛巾。淳朴的经商之道,充满着丰富的药文化内涵。但从抗日战争起,黄河花园口决口,造成涡河淤塞,又加连年战乱,国民党重税盘剥,使亳州商业市面日趋萧条。如今,随着药业经济的全面繁荣,亳州药商已发展到十万之众,仅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内,就有承租药商近2万人。

全国名中医在华祖庵内坐诊。(资料图片)张延林 摄





杏林名医世代传







提起“药都”,亳州在全国的名气很大。但要说起亳州还是历史悠久的“医乡”,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东汉时,神医华佗的诞生,为亳州的医学事业竖起了划时代的旗帜。华佗擅长外科与妇科,首创全身麻醉手术,被誉为外科鼻祖。在医学理论上他也有诸多建树,后署名华佗的著述不下几十种:其弟子吴普整理传世的《神农本草》,被称为中华第一部医药专著,专家推论为华佗著作;另一弟子李当之所著《李当之本草》,无疑深受华佗影响,为后世李时珍所著另一部医药名著《本草纲目》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亳州名医辈出。清代郭钦、金鉴、马济营等,悬壶济世,无论贫富,皆悉心诊治,颇得民心。

至民国,亳州医界香脉不绝,著名的有“三臣”,其中最具名望的为杨子臣,专攻伤寒派,讲究“六脉辨证”,其弟子有魏佩三、怀立忠等。其次为申杰臣和吕烈臣:申攻“时方派”,擅治时疾;吕重中医外科,对治疗痈疽有独到研究。

民国末期至新中国成立后,亳州中医界名人辈出,著名的有白云奇、寇瑞庭、汤十久、展春圃、赵四先生、张六先生等。白云奇先生舍药施医,赈济灾民,被誉为“白衣大士”,曾与全国四大名医的施今墨先生联手治疗河南商丘的瘟疫。寇瑞庭先生出身中医世家,尤长于肝病和乙脑的治疗,一生救人无数,《人民日报》曾专文报道。在六大名医的带动下,亳州医界一时人才济济,辐射至周边诸县,对中药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后来,六大名医各有传承,较有名望的有杨秋鹏、刘成吾、杨从鑫等,在肝病、小儿科疾病、中医外科等方面,他们均有独到的治疗效果,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

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国医大师、名中医培养工作,目前,亳州市中医院已创建15个名医工作室。

回首历史,中医药的点点星光,在亳州这片大地上,早已汇成浩瀚星河,成为亳州三千多年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抚今追昔,亳州正在紧跟历史的脚步,薪火传承,开拓创新,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医药发展史新篇章。记者:路振杰


亳州“药事”一块小药圃 “长”出大产业

1800多年前,神医华佗在亳州开辟第一块药圃,自此,亳州的中药材种植、加工、贸易薪火相传、经久不衰,到明清时期,已成为全国四大“药都”之一。如今,亳州全市中药材种植品种已达400多个,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左右。

依托中药资源优势,我市不断做大中医药加工制造业,积极引进大品种,形成产业集聚,全国知名及医药百强企业70家落户亳州,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有药品生产企业227家,初步形成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中药颗粒剂生产、中药流通、中药科研和中药文化传播等全产业链体系。

历经一千多年,如今,一粒中药种子已经繁育成一片药海,遍布全市三县两区。目前,我市中医药产业规模1664.1亿元,其中,中药材种植业产值42.6亿元,中医药工业产值356.5亿元,中医药流通贸易额1265亿元。

牛集镇白芷迎来丰收。武清海 摄





药香千年 种植模式更规范化 







金秋九月,满城药香。在谯城区牛集镇中药材种植基地,药农们抢抓晴好天气采收白芷,拣拾、拢堆、装车,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药农冯洪山将刚刚收获的鲜白芷直接销售给外地客户,只需要在地头过秤,就能拿到钱。“今年我种植的8.5亩白芷大丰收,预计亩产达1700公斤,按照市场价每公斤6.4元计算,收入9万元没问题,比外出务工收入还要高。”冯洪山开心地说。

牛集是中药材种植大镇,大多数农户都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牛集镇分管农业负责人陈金友告诉记者,该镇种植的中药材有紫丹参、玄参、白芷、白术等品种。通过整合土地资源,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路子,提供技术支持和务工服务,持续激发产业活力,做大做强中药材种植产业,让更多群众富起来。

牛集镇白芷迎来丰收。武清海 摄

2022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22.6万亩,同比增长2.1%;产值42.6亿元,同比增长12.1%;标准化种植面积44万亩,同比增长5.52%,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之一。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出台《支持道地中药材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激励措施》,推动中药材道地化、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和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加快道地中药材种植业高质量发展,先后被国家和省认定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如今,亳州中药材种植已从谯城主产区不断向涡阳、蒙城、利辛三县扩展,中药材种植业蓬勃发展。

在位于利辛县程家集镇北街社区的阳光四季花海暨5G智慧农业示范园内,温室大棚里四季如春,一排排常年生长在水里的中药材绿色葱茏。“我们的中药材种植实现了气雾栽培、槽式基质栽培、潮汐式水培、多层潮汐式水培,以后种植中药材就可以摆脱‘靠天收’的弊端,能让中药材种植做到旱涝保收。”基地负责人都剑充满信心地表示。

阳光四季花海5G智慧农业示范园进行中药材无土栽培。

“新的中药材育种、种植模式,为中药材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吴雪表示,我市正在加快建设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示范园和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努力提升中药材质量,为中药材产业保驾护航,让中医药发展行稳致远。

我市还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通过建设示范园、趁鲜切制初加工中药材绿色种植基地等方式,示范推广中药材“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等经营方式,发展订单生产,积极推进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促进中药材种植收益持续提升。





迎风起舞 亳州花茶飘香全国







“中国花茶看亳州。”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我市依托“中华药都”和全国最大中药材集散中心优势,积极拥抱电商新风口,大力扶持花草茶产业,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培育。

位于亳芜产业园区的安徽上品堂国药有限公司以花草茶生产为主营业务,眼下,工人们正加班加点赶制订单。

“今年,我们准备从代加工生产企业转型为集产品生产、研发于一体的技术型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公司董事长安亚琪告诉记者,随着花草茶产业的发展,代加工企业不仅利润低,而且缺乏话语权,随时可能被替代或淘汰。

安徽上品堂国药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花草茶产品。

公司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帮扶。安亚琪介绍,过去他们在亳芜园区租赁厂房从事花草茶生产,随着订单越来越多,规模不断扩大,原有厂房难以满足生产需求。亳芜园区管委会了解情况后,积极帮助他们寻找合适场地,建成了现在的公司,并落实了“三免两减半”税收优惠政策。

为更好地发展花草茶产业,我市在谯城经开区打造了花草茶孵化基地,可容纳百余家中小型花茶生产企业入驻。截至2022年底,该基地已入驻企业105家。

谯城区商务局负责人介绍,谯城花茶基地刚建立时,基地内的许多企业一度以给国内外的一些大品牌代加工为主要业务,多数企业仅追求短期利润,不注重打造自身品牌,自有品牌较少,企业利润不高。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兴起后,为企业打开了线上销路,提升了产品影响力,企业自主发展的空间更大了。

据谯城花茶行业协会统计,全国各大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的花草茶类产品75%以上来自谯城。谯城区现有花茶企业600余家,年产量40万—50万吨,占全国产能的70%,2022年实现产值91亿元,带动就业5万余人,快递单量达2.12亿件。

花草茶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种植、生产、电子商务、快递物流,还带动了包装、印刷等产业的发展,推进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市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的重要产业支撑。

“亳州花草茶成为‘网红’的背后,除了‘中华药都’这一资源优势外,还在于亳州花茶产业在大健康行业风口下,主动拥抱数字经济,紧抓电子商务变革带来的机遇,抢占当前的社交、直播等新电商业态风口,借风发力,迎风起舞。”亳州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许正松表示。

如今,我市花草茶产业已初具规模,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示范项目”。





科技赋能 产品实现迭代升级 







在位于亳芜产业园区的安徽广盛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加工车间,成排的往复式切药机高速运转,将一根根白芷加工成一片片中药饮片。“今年以来,公司始终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产品供不应求。”该公司总经理胡庆红说。

安徽广盛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工人在加工中药饮片。

安徽广盛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主要从事中药材购销及加工,拥有炒制、灸制、蒸制等九大类26种炮制技术,可加工280多个中药材品种,年产量达到8000多吨。“我们通过改进加工工艺,实现了技术突破。”胡庆红介绍,公司先后解决了加工过程中阿胶珠外表易焦化、法半夏和姜半夏炮制不透心、浸出物含量不合格、制远志含量不达标等技术难题,提高了中药材加工质量。

好产品不愁卖。在公司仓库,一箱箱打包好的中药饮片码放在多层货架上,都是待发货的已销售产品。胡庆红告诉记者,去年公司实现销售额2.5亿元,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将再上新台阶,全年有望达到3亿元。

在胡庆红看来,公司的快速发展,除了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把控,还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安徽广盛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多层货架满满当当。

近年来,我市全力推动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初步形成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中药颗粒剂生产、中药流通、中药科研和中药文化传播等全产业链体系,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和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保健饮品生产基地。

依托中药材资源优势,我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厚植资本链,全力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产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

亳州市永刚饮片厂有限公司以高新技术结合传统炮制工艺为技术核心,通过科技赋能打造高品质中药饮片,实现了原材料到成品全过程的严格质量把控,目前已发展成全国规模较大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

“将测定物质的酸、甘、辛、苦、咸、甜6种味道与中药的五味进行结合,通过观察这些物质的变化规律,从而实现建立模型进行快检。”在位于谯城经开区的该公司厂区,研发部工作人员正在用电子舌设备进行中药材检测,这种设备可以模仿人的味觉,形成中药材图谱,通过数据库比对,对中药材品质进行判断。

永刚饮片公司研发人员在检测中药材成分。

我市始终坚持“以药立市”不动摇,全力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把现代中医药产业打造成首位度产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度快速提升。截至2022年底,全国知名及医药百强企业70家落户亳州,全市已有药品生产企业227家。





创新驱动 产业发展动力强劲  







走进位于亳州高新区的安徽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一盒盒中成药正在生产线上制作完成。去年,该公司产值达到6.17亿元,预计今年有望实现7.5亿元。“目前,公司生产线马力全开,朝着预定目标全力冲刺。”公司政策事务部项目经理张超说。

安徽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产品不多,只有三大类4种产品,其中最畅销的产品年销售额达2亿多元。因此,可以说,该公司每种产品都是“拳头产品”。“去年,我们又引进了一款‘黄厚止泻滴丸’新产品,今年刚刚投入市场,预计年销售额能达到5000万元。”张超介绍,未来三年,公司将投入5000万元对该产品进行二次研发,提升药效和适用症,用于治疗更多种肠胃病,造福更多人。

安徽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中成药。

为提高生产工艺和效率,安徽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于2022年完成了生产车间技术改造,500万元政府奖补资金正在陆续到账。“雷允上入驻亳州,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和坚实的产业基础,还与亳州市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决心和招商安商的热心密不可分。”该公司行政主管王萍萍介绍,近年来,亳州市推出的一系列支持中医药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做大做强。

在一批像雷允上这样科技型中医药龙头企业引领下,我市充分发挥“北华佗”特色优势,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加快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品从传统的中药饮片向科技含量高、产品价值大的中成药及中药配方颗粒转型,助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中医药产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研发的中药配方颗粒被10多个国家和地区选作抗疫药物;济人药业生产的中药配方颗粒获批进入德国主要城市药房销售,成为唯一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盟市场的配方颗粒,该企业生产的疏风解毒胶囊荣获国家发明专利金奖、成为英国政府“创新英国”全球第一个立项资助的中药;安徽九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牡荆素填补了全省中药一类新药的空白,被列为国家重大专项。

中医药加快发展离不开创新。为此,我市大力扶持中医药龙头企业,支持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全市现有涉药类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8家。我市还搭建多层次科技研发平台,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累计获批中药类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9个,现有涉药类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8家、高新技术企业85家。

坚持创新驱动,科技赋能,我市中医药产业既培育了新的发展动能,也打开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者:李鹏


亳州“药市”

从历史走来 向世界迈进从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开始,种植、经营药材之风在亳州经久不衰。如今,亳州中医药产业已形成“千家药企、十万药商、百万药农”的盛况。经过不断转型升级,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在国内外也早已声名鹊起。

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受访者供图)。





从“小而散”到“专业规范”







9月5日,在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随处可以看到迎风飘展的彩旗和来来往往的客商,处处充斥着喜庆的气氛。药博会临近,各个展架已经基本搭建完成。

当日一大早,药商石磊就来到自家的摊位号前打扫好周围卫生,整理中药材,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今年41岁的石磊,经营中药材生意已经多年了,出身药商“世家”的他如今在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经营着麦冬和薏米仁的生意,和父辈们一起见证着亳州中医药产业的一路发展壮大。

石磊介绍,从父辈们经营时“小而散”的交易市场,到如今可容纳几万人的专业市场,规模不断变大,交易愈加便利,药材生意也成为他们一家人心中的“铁饭碗”。

有着“中华药都”之称的亳州,一直有着种植、加工、经营的传统,药市也成为亳州城市独特的“风景”。

从事药材生意近50年的药商王亚彬清晰地记得,改革开放后,亳州的中药材交易市场逐渐活跃,重操旧业者与新进者纷纷投身其中。1984年,政府建立了一个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中药材大世界”,并随后在该市场以东采取前店后仓形式,开辟建造了“药材街”。

1985年,中国(亳州)第一届中药材交易会成功举办,大多的外地药商涌入,亳州中药材市场的知名度随之日益提升,从业人数持续增加。

1995年,亳州市政府又在市区芍花路南,建成了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以承接“中药材大世界”的功能。正是在这里,王亚彬有了自己第一个正式摊位,生意逐渐步入正轨。

“后来,随着市场生意越来越好,从事药材生意的人越来越多,老的市场逐渐容纳不了那么多药商和客流,我们又搬迁到如今这个位于亳州高新区的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王亚彬介绍。

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里药商张秀云直播店内的产品。



“以药商为中心”成就“全国最大”







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的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入驻药企2000多家,摊位总量超8000个,承租药商近2万人,日上市中药材2800余种,日均客流量约6万人,年交易额超500亿元,占全国同类市场交易总额近1/3。

完整发达的一体化中药材产业链和万商云集的火爆交易,使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成了发布中药材价格、供求信息的“风向标”,拥有康美·中国中药材价格指数、E药谷、康美中药网等集中药材价格、产地信息、市场行情、期现货交易、种植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市场还积极拥抱“互联网+”,尝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商业模式,搭建大型现代B2B、B2C、O2O大宗中药材商品交易平台;尝试建立“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商业新模式,提高了市场管理、询价、服务以及信息流转效率,使中药材交易更便捷,管理更规范,服务更周到。

此外,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还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深度融合,先后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省旅游商品特色街区,省研学旅行基地,亳州旅游指定打卡地,每天吸引游客旅游购物人数超10000人,苏鲁豫皖大量外地游客组团来亳逛药市,已成为市场的“新常态”。

作为药博会的“重头戏”,2023年国际(亳州)中医药展、“十大皖药”展、酒类产品展、制药器械展也将于9月9日在这里开幕,展区面积约3.5万平方米,组织展位950个。此次会展最大的特色是特装展较多,占比90%。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加快构建‘专业化、数字化、产业化、国际化’智慧药市,打造中医药商贸流通平台标杆,全面助力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全国中医药产业高地、国际中药材市场‘桥头堡’建设。”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苏彪表示。

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的各个摊位上摆放着品类齐全的中药材。



“智慧药市”推动“转型升级”







近日,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在紧张地进行展位搭建和场地布置。作为药博会重要活动之一的2023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香料产业展、花草茶与大健康产品展、药酒药膳预制菜产品展、干货农特产品展和电商企业展即将在这里开展。

9月8日-9月10日,2023年亳州第二届国际香料节在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举办。届时,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将与调味品行业骨干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聚集香料产业资源,打造自己的香料品牌,构建全球香料产业集散中心。

同时,在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还设置了香料产业展、花草茶与大健康产品展、药酒药膳预制菜产品展、干货农特产品展和电商企业展共五大展区,全面展示养生亳州城市形象,以展促产,彰显亳州中医药产业发展实力。展区面积约2万平方米,总展位500个,参展商来自广西、四川、山东、安徽、河南、江苏等多个省份。

“相信我们的香料生意又会上升一个新台阶。”王文化兴奋地说道。

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副总经理苏树涛介绍,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于2019年开业,以“中药材+互联网+仓储物流+质检追溯+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业模式,打造“平台+实体”智慧药市,现已发展成为集中药材上游资源平台、中药材现货电商平台、中药材大宗电子交易平台、线下展销市场、支撑服务体系于一体的中药材产业生态集群。 

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里摆放的展台。

据介绍,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还在全国遴选50个中药材道地产区覆盖200个大宗品种,建设“N+50”供应链体系,秉承“六统一”的运营模式,以产地办事处为抓手,与地产药材种植大户、经营大户、合作社等合作,建立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初加工基地,完善溯源体系,开展中药材标准化建设,保障道地药材质量,建立道地药材直采通道,直供线上平台与线下展销市场,一站式为中药工业企业提供优质集采服务,从而推动中药产业转型升级。 记者:李锦文


亳州“药师”

以传承为根 以实践为重

“平时身体不舒服,就到中医院号号脉,抓几剂中药喝了就见效。服务热情、效果好,花费还低。”说起中医服务,家住亳州市中医院附近的市民王新建连连称赞。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发展工作,积极推动国医大师、名中医等带徒培养,不断壮大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亳州市中医院的名中医带徒坐诊。





名医培养传承人

本地挂上专家号







前不久,国医大师徐经世在亳州市中医院举行授徒拜师仪式,市中医院肝病科副主任中医师陈文昊、王德力、王献力及肺病科主治中医师何蕊等4名弟子向徐经世老师行传统拜师礼。此前,徐经世已在我市收徒多名。

作为中医药领域的最高荣誉,国医大师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弥足珍贵的“国宝”级财富。国医大师徐经世传承工作室亳州站已经成立7年了,徐经世也会定期到市中医院出诊、带教,对我市的中医人才培养和传承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大医院里的专家号‘一号难求’,还要跑很远,如今国医大师来亳州坐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专家诊疗服务。”谈起家门口的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市民张永兰竖起了大拇指。

亳州市中医院事业拓展部部长、脑病科主任马奎军是徐经世在市中医院的第一批弟子。“我们将认真学习总结老师的学术经验,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断提高医术,为全市人民的健康服务。”马奎军说。

“工作室以学术继承人为骨干,以所在临床科室为依托,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的继承工作,并进行中医相关学术经验的研究。”亳州市中医院科教科科长刘信秋介绍说。

目前,亳州市中医院有15个名医工作室,包括2个国医大师工作室、5个国家级名中医药工作室、4个省级名医名师工作室、4个市级名中医工作室。通过工作室建设以及师承教育方式,培养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6名、安徽省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建设(健康扶贫)继承人3名、安徽省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3名、其他传承工作室弟子70余人,逐渐成为医院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

同时,亳州市中医院还自主培育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2名、江淮名医2名、安徽省名中医3名、安徽省基层名中医1名、国家级骨干人才7名。





乡镇建起中医馆

中医服务到基层







9月1日,走进谯城区观堂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馆,清新的艾叶香气扑鼻而来。诊疗室内,医护人员正用熟练的手法给前来就医的患者做按摩推拿、针灸、拔罐等治疗。

家住观堂镇周边的黄秀英今年76岁了,前不久经常脖子疼,吃药也不见好转。在别人的推荐下,她来到了中医馆。“没想到持续的疼痛被几针给扎好了,现在扭脖子也不疼了。”黄秀英高兴地说。

“针灸是我们中医馆的特色诊疗服务之一,对于一些常见疾病,比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有时候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观堂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馆负责人李子龙说。

观堂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夏心超介绍,医院的中医馆2022年底正式投入使用,设有江淮名医工作室、中医内科、针灸推拿科、治未病室、中医骨伤科、康复科、中药房、煎药室等,能够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诊疗项目6类10项以上,中药房能提供常用中药饮片300多种,基本上可以满足患者的抓药需求。同时,中医馆还提供中药代煎服务,最大限度方便患者用药。

“现在中医馆有中医类临床医师9人,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基层中医馆能充实新鲜血液,离不开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夏心超说,中医馆自成立以来,与华佗中医院建成医共体,持续引进中医专家坐诊,打造江淮名医工作室,定期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医特色人才也从无到有、从有到专。

记者从市卫健委了解到,目前,全市92个乡镇卫生院、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全部建成中医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能开展6类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均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打造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的目标基本实现。目前,已遴选198家村卫生室建设标准化“中医阁”。

除此之外,我市还每年列入专项资金发展基层中医药,仅2022年就对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投入财政资金1050万元,2022-2023年还投入约600万元对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中医馆进行提档升级,全部接入中医馆信息化平台建设,基层中医药信息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蒙城、涡阳、利辛、谯城全部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评审。

观堂镇中心卫生院的中医师李子龙正在为患者进行针灸康复治疗。





培养模式多元化

涌现中医新人才







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创新,离不开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亳州市“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亳州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中医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上,加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力度。

市卫健委中医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逐步扩大本科层次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规模,支持开展专科层次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和乡村医生学历提升;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在基层执业,鼓励县域医共体内人才柔性流动,形成上级医院医师定期到医共体内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西医学习中医,支持西医医师接受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逐步做到“能西会中”。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等方面用好用足国家人才政策,建立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特殊支持政策,探索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招聘绿色通道和职称直聘办法。

截至目前,全市有二级以上公立中医院5家,其中,4家为三级中医院,2家为三甲中医院。全市共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2639名,拥有国医大师工作室3个、全国名中医工作室2个、全国名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2名、全国中医药特色骨干人才6名、江淮名医4名、省名中医13名、省基层名中医9名、市级名中医63名。8个中医类专科获评“十四五”省级优势特色专科,市级评选“十四五”中医重点专科16个。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全面发力,加强中医药人才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医药人才政策落实,积极引进医药人才,按照基层中医药服务全覆盖要求,持续打造一批名中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及水平,更好地满足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记者:武景

来源:大美谯城综合亳州晚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房佳旭

校对:王娟娟

审核:魏   强

监制:   

近期热点

安徽日报 | 亳州市谯城区:呼应民声更关情

【民声呼应·暖心走访】暖现场 | 张店乡:宣传多角度 走访重实效

【参军报国 无上光荣】役前红色教育 | 上好军旅生活“第一课”


谯城发布欢迎您的投稿新闻投稿邮箱:3548771179@qq.com
转发请标明来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