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市值为什么重要(上)(点拾投资)

2014-09-18 路过十八次 点拾投资


今年的市场最有意思的特征就是市值。市值第一次超越了估值,超越了基本面,变成许多牛股最重要的基因。我们看到了小市值股票今年被持续爆炒,而大市值白马成长股在遇到市值瓶颈后的下跌。本文来自于雪球的朋友路过十八次。今天他对市值思考的第一部分。我们会在下周一发送第二部分,欢迎大家关注。也感谢他给点拾的投稿!


有球友问了一个很多球友可能很想知道的问题,为什么市值那么重要。为什么要把市值分那么清楚,市值在A股到底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

谈市值,其实和整个中国的股市市场进程有莫大的关系,这种关系有着时代变迁的鲜明特色。

周末闲着无聊,我随意拉了一下数据,供大家讨论。

首先从一个大的轮廓去讲,以前大家炒股,在04年之前很少去看整个股本的大小,而是说有多少流通股,当时还没有很清晰的所谓小盘股概念。

自从04之后中小板开始发行,大家对于小盘股有了更清晰的一种理解和认知。

而随着国有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尝试,05年中旬以三一重工首先试点的分置改革开始展露出资本市场高送转下的抢权炒作,而比较讽刺的是,当时市场对一而再,再而三的股权分置改革并不看好,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拿这个权,更多是理解为原始股东要流通圈钱套现,会导致市场失衡,供给过剩,且在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达到了新世纪以来的最低点。当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恒生指数,包括欧美股市其实从03年开始都呈现出大牛的局面,而中国经济一直以来的高增长并没有在股市中得到反映。

当然,很多原因促成股市的中国股市的牛熊转换,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而股改并没有直接带来牛市,真正确认牛市是06年以万科,招行,中石化为代表的个股率先走出大涨行情引领整个市场做多情绪,而当时的中小板其实并不像现在一样那么受资金追捧。

而随着行情的演绎,06年6月19日股市再度迎来了以中工国际为起点的新一轮新股发行,7.4的发行价,开盘价做到了17.11,开盘涨幅130%,更是在午盘把股价推到了50元的高度,整个市场震撼了。要知道,1年前发行的最后一只股票三花股份,发行价是7.39元,开盘价也仅是9.48元。

但这个阶段,其实依旧还是主板股改个股在不断表现,市场资金逐渐有了抢股改股对价抢权的意识,并在07年行情中演绎到极致。

当时的中小板还没有热,整体指数在06年6月~12其实呈现出来的是平台整理,直到沪深指数10月低再度拉高,中小板才在打新和炒新的热情下于12月再次发酵。

而当时是诸如万科已经从最近的一个低点3快多涨到12块,浦发银行从6块涨到十五六块,上海家化从4块多在股改对价前涨到接近20块,整个就是一个蓝筹的盛宴。

但这些都是在流通筹码有限供给,整个外围市场一片大好,市场资金充沛的前提下走出的波澜壮阔的行情,尽管这个过程中政府一直提示风险,不停加息,每一次加息不仅不被视为利空,反而视为利好。

而随着新股的不断上市,个股股价的提升所涉及的资金需求越来越多。整个市场在疯狂中开始在在以中国石油等超大蓝筹高价发行,高价上市,平安08年初巨额融资为标志的历史事件中开始走下神坛,在欧美金融危机的灾难中跌到深渊。

这个过程中股改和大量新股产生的所谓大小非问题在后面愈演愈烈,整个市场在08年之后开始面临外围环境的恶化以及本身市场资金的缺血,于此同时大量的新股带来的解禁压力开始让市场捉襟见肘。

整个市场按照之前天马行空的估值很难再去撬动A股,因为股价高,直接面临着的是大小非和产业资本套现的欲望。

市场需要回归到一种和国际接轨的估值模式。也就是正确评估一个公司的价值,而不是按照之前流通有限,大家争夺稀缺筹码的“坐地起价”式的估价。

由于06~07年的大牛市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当时整个市场的筹码其实是有限的,股改解禁股和新股也没有那么夸张,所以我以08年10月28日沪指跌倒最低点来做一个分水岭来呈现。

统计数据是按照目前在交易个股进行的,可能有偏差。

按照我的统计,在06年6月年新股新一轮开闸之前,整个A股大概有1300多只股票。而06年6月到再一次停发新股的08年12月,总共发行了269只新股,累积18个月,每周至少3只新股的速度在发行,而且大量的“国字号”大蓝筹。但当时大家对投资“中国”兴趣盎然,以银行地产、煤炭有色为主流的主板公司获得了大量资金的青睐。

但这还不是最夸张的,在09年7月,4万刺激亿之后,股市稍微恢复了点元气,以桂林三金为始的新一轮新股再次开闸,一直到12年11月发行了883只股票,而这个过程伴随着肖刚和郭树清的故事在争议中歇歇停停的折腾到今年的2月份,直到今年4月份才定调年内发行100只的节奏,期间已经发行了79只,还有一大堆等着上市。目前可交易的股票大概有2540只左右。与06年之前,已经多了差不多1倍的公司数量。

而这个过程中是伴随着投资理念从原来的大蓝筹过度到新兴产业的一种转变,以投资中国到刺激内需和防守性质的股票的偏好转移,诸如大消费和医药等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热潮。

从这些公司中,产生了各类不同的估值模型,有按照各种财务数据来评估的,既各种现金流折算、净利润率,市盈率,净资产等等指标来选股,也有类似我们按照市值波动来确定机会,更有些技术派按照平台K线来确定买卖,莫衷一是,百花齐放。

那今天我们既然是讨论市值的重要性,就重点谈这块。

前面提到了,随着筹码的全流通,我们整个市场的估值接受多方估值理解,如果估值低了,产业资本包括大股东会增持,如果高估了,既接受空方沽空,特别是一些股指品种,也面临大小非的抛售可能。估值更平衡和接受多方比价。

而在整个流通性并不充沛的背景下,场外资金和场内筹码的博弈成为股价涨跌的最直接因素之一。

但不管博弈结果如何,最终还是体现在对个股未来预期的理解上。

如果所有持筹股东都不愿意抛售筹码,典型的就是无量涨停,相反,如果对于估值理解上存在差异,持筹不够坚定,场外资金也不愿意接筹,就会出现跌停。而盘子越大,股东人数越多,预期就越难协调。

小盘股好炒,是因为资金预期能在有限的持仓效果下更容易获得趋同性,博弈会因为参与的人相对更少而容易协调预期。典型的诸如中国石油90万的股东和小盘股1万的股东,参与博弈的估值理解就会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而差异导致估值理解上的偏差,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博弈,直到双方分出伯仲才能决定方向,但参与的人越多,分歧平衡时间越久,意味着资金消耗越大。

而个股未来的预期,最直接就是公司能做到多大规模,对应就是能做到多大市值。这就涉及到多方估值的一致性,大家更容易从公司市值大小上理解差异。

于此回归到估值本身,还是成长性。大众的理解中,巨无霸公司,成长性几乎没有,其业务覆盖了每一个角落,延伸出其它产业的价值还需要再评估。于此,他们只能享受稳定分红下的长期收益,这个就像固定收益产品,那么市场就会将其按照固定收益类模型定价。

那么小市值公司,我们说的二三十亿级别的小公司,如果营收做到1个亿,市场期待他能做到2亿,那么做到1亿的时候,预期还有100%的成长,而且做到2亿并不是天花板的时候,在1亿的利润下就会享受更高的估值,PE40倍、50倍都不是问题,因为增长能迅速拉低PE。于此有人喜欢用ROE增长率来做PE对应的指标,既ROE能做到50%的时候,给50PE。那么预期市值就很好确认了,达到40亿或者50亿。而很多公司都能在各种经营环境下做到过亿的水平,那么估值区间就自然而然达成了一种共识。

现在的银行股,ROE都维持在20%,为什么PE还是个位数,其实这个因素除了目前资金供给因素之外,还有就是市场担心它这个ROE会消失甚至变成负数。这个没有办法立刻证实或者证伪,但对于地产调控和市场利率调控下就会让这预期反复折磨市场。于此,我们对于这样的例子,不能简单用PE或者PEG来衡量。

百亿级别的公司也是如此,诸如恒瑞医药,做到15亿净利润的时候,市值给到500亿,那么如果要在增长一倍做到30亿,难不难,很难,做15亿可能需要四五个重磅来撑,从1亿做到2亿,找一个品种能做,做15亿,找1个肯定做不来,这就是增长难度,不是任何一个商品都能无限销售没有天花板。于此我们说市值从30亿到60亿不难,从60亿到120亿有点难,从120亿到240亿是非常难。从240亿到480亿,基本上市场上100家公司,出1~2家就不错了。

这是市值理解的一种普遍心理,而且市场在信息化的今天,对行业发展规模,国际个股市值规模,各类对比数据有了更加清晰的比价,这和之前信息闭塞背景下的乱炒一气也有着更鲜明的特色。而历史上不管牛熊阶段,个股的涨幅也都直接和市值有着莫大的关系。

下一篇,我从整个股市历史时期市值状态,年度市值变化情况,每个区间市值情况做一个更加细化的呈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