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项俊波、保险大鳄与监守自盗猜想 | 拆哪儿

2017-04-14 拆姐 圈子图卦


“监守自盗”是一部纪录片的名字,2011年曾获得奥斯卡奖,内容有关对美国2008金融危机根源的探讨。危机之后,美国人对华尔街的反省达到近乎偏执的地步。过犹不及,但不妨碍这部片子所展现的那些内幕的震撼。


你会发现,在一个高度成熟、精确、缜密的金融体系如美国,也会出现系统性失灵。而且在走向崩溃的最后一道门前,错位的监管者往往形同虚设。


没想到,最近再度听到“监守自盗”这个词,是从总理的话中。


总理在今年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工作时指出,“对个别监管人员和公司高管监守自盗、与金融大鳄内外勾结等非法行为,必须依法严厉惩处、以儆效尤”。


他还点出了目前三大行业的乱象:银行违规授信,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保险公司套取费用。


话音未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落马,成为中国首个在任上被查的“一行三会”一把手。一个打过仗、负过伤,小说编剧拿过奖,审计风暴中的反腐英雄,金融监管领域最有故事的高官,最终尴尬落幕。



监守自盗者浮出水面,但大鳄又是谁呢?


关于项落马的原因,有不少说法,有人指出他在农行任上曾给地产商郭先生违规贷款,还有人翻出他为漂亮女翻译向摩根大通推荐工作的八卦,当然,在担任保监会主席期间的一系列动作也被重新审视。目前没有定论。


金融领域反腐已进入深水区。拆姐曾说,管住了保险,才是真正管住了大鳄。有关部门以保险为突破口,富有深意。


加之银监郭主席上任后一系列的整顿措施,证监刘主席强势刷出的存在感。监管格局正在重整,千万别小瞧了这一场风暴的威力。


金融是一头巨兽,监管是一根缰绳。这头巨兽有强大无匹的力量,勒紧之后会丧失活力,但过度放任就会吞噬一切。这是拆姐看完《监守自盗》的感想。


美国人把2008年的危机归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长期坚持的宽松与放任政策。这确实有效刺激着美国经济的增长,但在得到甜头的每一刻都在埋下祸根。


中国保险行业最近五年的繁荣,有着相似的逻辑:松绑


在项俊波担任保监会主席期间,中国保险业从一个低谷迎来飞跃,走过了堪称黄金期的五年。数据显示,从2013至2016年间,中国保险业总资产从8万亿猛增长到15万亿。以往低调的保险大鳄们,亦开始成为各地政府的座上宾。


项俊波的做法很简单,放开了几乎所有可以放开的险资投资领域。比如2012 年,项上台后不久,保监会便陆续发布10 余项险资运用新规,进一步放开不动产和股权的投资行业和领域,允许投资银行理财、信托等金融产品,允许保险资金以对冲风险为目的参与金融衍生品,等等。


以往趴在账面上的巨额资金,瞬间就激活了。部分生猛的保险公司稍微动一动脑筋,就走过了一条不可思议的增长曲线。这让人羡慕。同时保监会加快发放保险牌照,这个行业迎来了不少各具意图的新军。


繁荣表象下,隐患开始突显。备受争议的万能险问题,保险公司与大股东的关系问题,保险公司搅动证券市场(举牌或短期炒作)等问题,开始变得不容忽视。


尤其是保险行业正成为金融大鳄藏身之所,基本上叫得上名的大鳄,都布局了属于自己的保险牌照。有的大鳄,与保监会过从甚密,难逃利益输送的嫌疑。


项俊波自称是中国最大的“保险推销员”。在险资松绑的这几年,他主导保监会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型业务的审批、试点和推广。


但你懂的,改革所释放出的政策红利,给谁不给谁,是有讲究的,这背后存在着很大的寻租空间。这是否正是项俊波落马的主因,总理所言的监守自盗者和内外勾结的大鳄,又是谁呢。


不少人都在猜,项俊波的落马最可能跟哪个大鳄有关。臆测没有意义,最好的方法是,看看哪些保险公司直接受惠于保监会这几年的政策,甚至获得过不一般的政策优待,你就明白了。


答案或许并不那么令人意外。


被保监会明显照顾过的保险公司其实不多,我试着梳理了一下。首先不得不提AB。


要论背景,几乎没有保险公司能硬过AB了。保监的绿灯可以说明一切。在诞生后不久,AB就成为国内第一家获批“同时在全国所有省份开展电话营销”的保险公司。要知道,当时国内真正的巨头如平安、太保、人保,都没有这个资格。


还是AB。2011年,保监会对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规定进行了调整,降低了审批门槛,从“需经营保险业务8年以上”,变为“5年以上”。规定刚发布,AB就立刻成立了资管公司。而在这之前,它尚不具资格。


2013年,AB进行重大人事调整,孙某、王某与朱某等三位新董事进入董事会。这三人都是原保监会官员。其中,朱某还是某位银监前高层的夫人。最近银监还发了一个文件,要求严查离职监管人员的公关嫌疑和吃空饷官太太,不知是否会查到这里。


对部分保险公司而言,吸纳保监会前官员坐镇董事会,一举多得。


阳光保险创始人张维功就曾任南京保监办主任、广东保监局局长,是中国保监会最年轻的正局级干部。要说懂政治,还得是在体制里待过的人。最近阳光保险向监管申请在雄安新区筹建分支机构,有望成为进驻雄安的首家险企。不知道这算不算对近日外媒报道的一种回应呢?


还比如生命人寿,目前的生命人寿董事长方力,担任过保监会寿险部监管处处长、副主任等职。这些来自监管系统的企业管理者,往往自觉成为了企业与监管层关系的维护者,代表着企业的另类竞争力。


以一笔收购为例,生命人寿收购国民信托,因为涉及信托公司股权违规转让,银监会一直压着不批,结果在生命人寿相关人员的协调之下,保监会居然先批了。着实让我惊叹了好久。


生命人寿几乎是最早将万能险大规模用于上市公司举牌的企业。这得益于其获得的不寻常的政策优待。据财新报道,2012年,保监会曾给予生命人寿一项独家拥有的“创新试点政策”,允许生命人寿将上市权益类资产与未上市权益类资产合并计算,总的权益类投资比例不超过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30%即可。


据说当时生命人寿的老板张峻拿着这一纸文件,高兴之情溢于言表,称之为“无价之宝”。这个率先特批给生命人寿的政策,在2014年2月才向全行业推开。


据财新报道,当时主持这个文件起草的是时任保监会资金运用部主任孙建勇。孙建勇于2012年10月退休,但在退休前力保走完该文件的审批程序。还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2012年7月,生命人寿在长春经济开发区建生命金融城。项目开工时,当时还在任的保监会资金运用部主任孙建勇也发着高烧前往出席。


后来张峻出事,纪检部门还曾入驻生命人寿展开调查。纪检很早就注意到了生命人寿的异常行为,比如其增资过程异常之顺利,甚至有个别保监系统的退休官员,也在掌握的名单上。


不要小瞧了保监官员的权力。


以一个特别的保险产品为例:投资型财险。这是由财险公司发行的类似于万能险的一种产品。但与万能险不同,监管层对万能险只有比例监管,但对于投资型财险,却有着额度监管的权力,也就是说“谁可以卖”“卖多少”,都由监管层决定。


2016年,保监会批复了天安财险、AB财险两家延续销售投资型财险,之后再没有相关产品试点资格的批复。目前投资型财险业务几乎被这两家公司包揽,2015年两家分别实现“保户储金及投资款”1266.99亿元、1947.88亿元。


可是,为什么是这两家?AB背景硬,就不提了。但你该知道天安财险是属于什么系的吧。对了,生命人寿与那个什么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事实上,在保险行业的黄金五年中,享受着政策优待的险企并不多。但有些身影,却一以贯之。真正查起来,并不难。就看有关部门的决心了。


我曾说,春节期间那位大佬被查,因为触角之广,几乎影响到资本圈一半的话题。现在看来,当时的估计还是太保守了。它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不破不立。


久违了▼


拆姐原创,严禁抄袭


公众号:拆哪儿(ID:IChina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