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探寻】民族学院的发展历程——城川时期的民族学院(三)
教学内容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区别:
一班的学生由于学习时间长,年龄比较大,基本上都已分配了工作。二班的学员主要来自党在绥远各地的机关和基层,又称“行政班”,因此这两个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政治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民族政策等,边学习边实践,为将来工作做准备。三班是从部队调来的基层干部和战士,称“军事班”,主要学习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军队和战争的理论,同时学习出操、列队、射击、投弹及使用武器的要领。四班学生主要是来自城川周边的蒙古、汉族农牧民,年龄在10岁至16岁之间。他们所在的班被人们称为“娃娃班”。学习内容以文化课为主,包括汉语文、蒙语文、算术、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书法、体育等。他们虽以学习文化课为主,但每天必须与其他班一样出早操,以锻炼健康的体魄。
民族学院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学院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形势变化和政治任务的要求,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民族学院专职教师虽不多,但都德才兼备、热爱学生,深受学生敬重。学院还经常邀请边区领导和地方首长到学校作报告,如杨静仁、贺晋年、赵通儒、高增培等均多次到学院演讲,介绍党内外、国内外形势、鼓励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树立其解放本民族和解放全中国的远大理想和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心。学院根据上级要求,经常举办军事训练班,聘请军人出身的赵英、吴子明等讲授军事理论。此外,聘请雨夜讲授美术,聘请戈壁舟讲授诗歌,聘请李庆森讲授音乐等。
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是城川民院教学的又一特色。师生基本上是边学习、边参加生产劳动。除自己动手修缮旧屋当作教室外,学校还组织教职工开荒种地,到沙漠里砍柴,到野草滩捡拾牛粪,解决烧柴和取暖问题。为了改善伙食,学校隔一段时间便组织师生员工到野外去围捕野兔,到寨子周围去挖苦菜、拨沙葱,到苏泊尔海子里捞小鱼。
未
完
待
续
政协鄂托克前旗委员会编
大家都在看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主任 李原野一行调研考察鄂托克前旗智慧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