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探寻】民族学院的发展历程——城川时期的民族学院(七)
10月28日,攻打柠条梁的战斗打响后,史舫城部依据坚固的城防设施严密防守。相持4天后,11月1日,警3旅旅长贺晋年亲临前线,指挥强攻。11月3日拂晓,起义部队攻克柠条梁,击毙了史舫城等百余人,俘虏慕寿山等800余人,残敌溃逃。安边起义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一次较大规模的国民党部队起义,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被毛泽东称为是反对蒋介石打内战的“火车头”。
史舫城部布防的柠条梁距民族学院所在地城川仅60华里。战斗打响后,民族学院安排学员在南海梁放警戒哨一个星期,年龄较小的学生,编组在寨子城墙上站岗放哨。当时城川寨子上共有8个炮楼,学生登高望远,观察敌情,并协助部队抓捕逃敌。
1946年初,在反击奇玉山部向西乌审解放区侵犯的战斗中,民族学院2班、3班学员参加外围作战。“我们在校的第4班男女同学,在警3旅王部长、刘发辉军医和民族学院校医李士发的指导下,都投入了护理伤兵的工作”。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竭尽全力地抢救、治疗、护理伤员。通过这次活动,学生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认识到了要胜利就必须有流血牺牲,为他们以后上战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部队向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内战全面爆发。在中国共产党卓越的统战政策指导下,驻守横山的国民党第22军86师胡景铎部宣布起义,国民党陕北保安指挥部全体官兵、22军部分官兵共计5000多人,在胡景铎的率领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史称“横山起义”。
横山起义是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是中共中央以国民党北线为统战突破口的战略建构的胜利。但是大河滔滔,难免泥沙俱下,部分怀着个人野心的人在形势压迫下投机革命,王永清即是一例。
横山起义后,王永清部(原国民党22军18团)被整编为骑步兵混战旅,王永清为旅长。在奇玉山的授意下,王永清以奔袭奇玉山、解放乌审旗为借口,诱捕伊盟工委书记、民族学院主任赵通儒等14名地方军政干部。王永清反叛后,为防不测,民族学院师生处于半军事化管理状态,老师值勤、学生放哨,出城劳动也要携带武器,正常的教学已无法进行。1946年10月初,为保卫陕甘宁边区,扫清北线外围的敌人,伊盟工委曾将民族学院第3班的学员调往乌审旗海流图庙助战,使他们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得到锻炼。
11月底,伊盟工委将机关干部组成武装工作队。民族学院2班学生全部分配到部队和少数民族地区做地下工作;3班全部充实到伊盟部队;4班年轮较大的方巨才、扎木苏等参加部队,部分学员因年龄小和家庭拖累等原因被疏散回家。这样,民族学院只留下30多名学员,随时准备撤出城川。1946年11月,伊盟工委决定民族学院临时转移到柠条梁,继续办学。到1947年春节前后,形势缓和,民族学院又从陕北山区回到城川。
END政协鄂托克前旗委员会编
大家都在看
【智慧巾帼】笔墨书香书写生活华美篇章——记鄂前旗作家协会副主席布·乌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