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物】劳模风采(二十八)——农牧业战线的排头兵杨军
杨军,男、汉族、1962年出生、鄂托克前旗农牧业局干部、高级畜牧师,1983年毕业于伊克昭盟农牧学校畜牧专业,同年分配到鄂托克前旗种羊培育站工作,先后在城川镇和农牧业局工作,1999年获“伊克昭盟劳动模范”称号。
多年来,杨军始终奋斗在畜牧业生产工作的第一线。从1991年第一次引进澳大利亚帮德母羊开始,一直从事与该项目相关的工作,通过几年辛勤的实验与数据采集,杨军牵头申请的“利用帮德母羊培育澳美型种羊的研究”课题顺利通过了自治区验收,该项课题获得了“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
1993年,杨军担任旗畜禽服务公司(由原伊盟鄂尔多斯细毛羊种羊场二分场与旗改良站合并成立)副经理,分管业务工作,主要负责培育澳美型和鄂尔多斯细毛羊种羊。杨军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制定出了一整套种羊疫病、寄生虫病、常见病防治方法和饲养管理模式。新模式应用后,种羊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培育出的种羊除了满足本旗需求外,还销往区内外。1993年杨军与其他同事开始在畜禽服务公司着手进行羊的胚胎移植工作,该项工作在我旗尚属首次。
1997年机构改革后,杨军担任伊盟鄂尔多斯细毛羊种羊场二分场场长,面临职工多、业务人员少、培育种羊成本高的难题。杨军为了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经过多次努力与尝试后,最终决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即以培育种羊为主,辅之多种经营的方法。通过与自治区改良站合作移植安格斯牛胚胎,次年顺利产下2头母牛犊,同时,利用二分场种源优势出售A级羊胚胎40枚,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基本上扭转了亏损局面。1998年,自治区启动了“牲畜种子”工程项目,二分场被列为自治区重点种畜场之一参与到“鄂尔多斯细毛羊原种场建设”项目中,该项目的启动对二分场基础建设和种羊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此期间,杨军参加了自治区“牲畜种子”工程建设和“细型细毛羊选育与开发研究”项目,并于1999年获得了“伊盟劳动模范”称号。1998年6月被伊盟职工自学成才奖评审委员会授予“伊盟职工自学成才奖”,2000年8月又获内蒙古工会授予的“内蒙古自治区自学成才奖”。
2000年6月,杨军调任城川镇副镇长,主抓农牧业科技工作,经过一年的摸索和实践,结合禁牧和模式化养殖工作,总结出了适合城川地区发展农区畜牧业的两种舍饲模式,即小尾寒羊与奶山羊混合饲养模式和绒山羊舍饲短期育肥模式。为解决优良牧草及饲料短缺问题,一是通过实验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加拿大紫花苜蓿、苦荬菜、菊苣和玉米中单9409,并全面推广种植;二是2000年起重点推广普及了玉米秸秆青(黄)贮,并率先在城川地区利用“兴牧宝”开展秸秆微贮实验。经过几年发展,模式化养殖户累计达到758户,典型户年均出售育肥羊60只,实现纯收入3000元,切实提高了农牧民收入水平。2001年,杨军与其他同事引进和应用粮食增产综合技术、秸秆微贮加工处理转化技术等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24项。在此期间,被旗委旗政府评为“深入生产第一线优秀科技工作者”。
2005年,杨军调入旗农牧业局工作,重点开展家畜人工授精、种羊普查鉴定和三段地科技示范园区养殖区建设工作。牵头建设配种站,调购种畜,通过几年的种畜普查鉴定,提高了农牧民利用种畜的积极性,在2006年全市举办的绒山羊、细毛羊、肉羊种羊大赛中,我旗在三项比赛中均有收获,也成为唯一一个获得三项荣誉的旗县,杨军功不可没。为开展“利用不同光照时间研究绒山羊绒生长情况”的研究,杨军与其他项目成员先后到西藏、神木、安塞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与指导,联系三段地示范园区养殖区的工作实际,总结出了在舍饲情况下养殖绒山羊和肉羊的规律。结合自治区近两年出台的肉羊、肉牛政策及“内蒙古自治区绒山羊保种项目”的实施,杨军积极引导养殖户选购进口优质肉羊、肉牛和绒山羊种羊,加大人工授精力度,提高了本地畜种生产性能。在此期间,杨军先后获得了“禁牧舍饲下反刍动物调控饲料及调控产品的示范与推广”农牧业丰收二等奖、“白绒山羊增绒技术研究”鄂尔多斯市科学进步优秀奖、“鄂托克前旗全民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先进个人奖。
杨军,这个农牧战线上的排头兵,他获得的荣誉很多,但他从不被荣誉所累,坚持“用所学专业服务于广大农牧民”的人生信条,扎根基层,致力于科技推广,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首奉献之歌。
大家都在看
监 制:边立山 马志庆
责任编辑:闫 飞 嘎尔迪 李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