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聊友汇】那一年,你带着什么进了大学门?

2017-08-26 党报评论君 人民日报评论

今日话题

那一年,你带着什么进了大学门?


开学在即,各大高校即将迎来又一批新生,而迫不及待等着开启崭新大学生活的“小鲜肉”们也都打点着行囊准备入学。相信许多人也都曾纠结过大学开学究竟该带什么好,近日,就有媒体盘点了恢复高考40年以来大学新生入学行李的变迁,让人们感慨万千。



水壶、脸盆、被褥,自带干粮,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学生的标配,一块手表更是争相传阅的奢侈品;而到了80年代,书和饭盒必备,手表与收音机成了常规物品,录音机仍难得一见;十年后,随身听和电话卡逐渐被随身携带,吉他和BP机是低调的时尚;到了21世纪前10年,手机、拉杆箱、复读机、银行卡和mp3随处可见,笔记本电脑可谓“土豪”装备;而如今,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早已是标配,“卖肾买苹果”、“单反穷三代”是学生们的互相调侃,更有只带手机已做好网购的00后们。


有网友感叹说,时光匆匆,奢侈品十年成标配,这里面有着一代代人的努力。也有网友警醒,生活条件变好了,但大学是求知问道的地方,不知道学生们的初心是否未变,恐怕踏实、诚恳、不虚荣、耐得住寂寞的心才更应是大学新生的标配。


回忆当初,那一年,你带着什么进了大学门?


在这里,先恭祝@吕书娇获得“通识教育”话题投票冠军!


爱的背包护我独立上路

2004年9月的大学开学季,父亲陪我远赴千里外的兰州报到。作为女孩第一次远离家门,远离父母,要如何独立面对外面的世界?如何学着独立生活和成长?针对这些问题,父亲提前对我实施“放手”教育。


从入学前的自行购买火车票到入学后自己背行李、自己交学费、自己领铺盖铺床,父亲都在远处默默观望,不肯近前。等一切安排妥当,分别时刻临近,为了杜绝哭哭啼啼、不舍眷恋的场面,父亲陪我吃了最后一顿饭后,让我先行离去。我背起包故作潇洒的昂头离开,心里却一万个想要回头的不舍,等我强忍泪水回到宿舍,看窗外远处的父亲依然目视着我离去的方向。那一刻我知道,我得长大了。


那时大学校园的手机使用率已很高,看着别人有,眼里也满含艳羡,父亲捕捉到我的心意,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自己的路谁都无法替代,你要学会在不比中,把握好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


一次不舍的“放手”,一场独立的教育课。饱含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当时的不解,化作日后独自面对磨砺的勇气和能力时,猛然读懂这份爱的力量,如今这份爱已转化成我人生行囊里最伟大且持久的财富。


——@吕书娇


带双好奇的眼睛看看这世界

大学报到,如果要问带了什么,颇费踌躇。一只书包,几件衣服,仅此而已,身无长物。但那过程真是极有趣,就像一支曲子的绝美前奏,常令我回忆。因我那时带了一双好奇的眼睛,迫不及待想看看这世界。


入学旅程是一条长长的弧线,从祖国雄鸡的心脏到鸡屁股的位置,几千里的距离,三十个小时的车程,却让我兴奋不已。那是第一次坐那么长的火车,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目光随窗外的风景流转,从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到湖水丘岭参差,再到大山重重,出隧洞又入桥梁,只要窗外有光,就总觉得自己正欣赏一幅看不厌的电影。慢慢地,窗外多了桔树,甚至望见了成簇的芭蕉,于那时的我来说,看到这种寻常的南国风物,内心竟也掀起小小的兴奋波澜。我也常做幻想,如果撇开那沉重的列车铁甲,我们肉体岂不是也在这高山绿谷之间御风飞行?


离乡十年,物转星移,而随着阅历增多,那双好奇的眼睛不知何时渐渐暗淡,无论是飞机还是火车,看到什么都一副“这没什么”的木然。或许,十年前那双眼睛,一直都在,只是这颗心有了太多的世俗牵绊,而雾障云阻了那些近在咫尺习以为常的美好。


——@刘元通


行礼中那枚虎斑贝

当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成为90后大学新生入校标配,更有只带手机网购的00后们向我们走来,我想起25年前从北部湾涠洲岛部队考入江苏一所军校,自己行礼中一枚通体透亮的虎斑贝,那是大海的馈赠。


虎斑贝圆圆的背壳上,一圈圈的黑白相间的斑纹,多像官兵们汗衫里隐约可见的紫外线脊梁。每当我看到这只虎斑贝,就想起了老班长带领我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拼杀操练的情景;就想起训练之余去沙滩上寻找虎斑贝,寄给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就想起自己从军营考入军校的初心,激励自己发奋学习。26载军中岁月,我一直珍藏着它,珍惜着它。前年,我从团政委任上转业进入广东高校工作,这枚虎斑贝还摆放在办公窗台。


站在阴影里,别说太阳对你不公。我多想告诉我90后、00后的每一位学生,走进大学校门,物质充裕的行礼内,捎上心灵曙光,照亮初心,奋力前行,知识的海洋里,你一定能收获一只更加迷人的“虎斑贝”。


——@杨新军


带着一颗虔诚向上的心

如今的我们,或许难以想象自带干粮的那一代先辈是如何激动而又艰难地开启他们的大学生涯的,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了极大地便利,已不必再担心求学的温饱。那么,与其纠结于开学前带什么物品去学校,不如带着一颗虔诚向上的心轻装上阵。


犹记2011年的秋,在被父母陪进校门后就被学校的大巴连人带行李拉到了高炮团的我,一下子被打回成从未出过远门的少年原形。手机被收走,头发变圆寸;吃饭抢馒头,天天叠豆腐……在思念、痛苦、好奇、兴奋和倔强地交织中我度过了成年礼。朴素的向上之心也熔进了共和国预备警官的钢铁意志。岁月洗练下,打磨的愈加奋发的心,让我在四年后迈入燕园再次成为新生,而那时,带着的是圆梦的喜悦和一颗久经沉淀后愈发坚定的向上之心。


的确,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际遇,每一所大学也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但有一点其实是可以也应该共通的——一颗一以贯之的虔诚向上的初心。虔诚者,是继承自远扬海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开国元勋们的伟大意志;向上者,是出人头地、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初心不变,国家发展不衰。


——@马毅豪


一句“好好干”受用一生

20多年前,我考上了军校。因为第一次离家,又是去遥远的大连,母亲虽然嘴上没说什么,可是内心舍不得,出门前为我买了一件新羊毛衫,每天总是准备好吃的。出发时,父亲一直送我到上海的轮船码头,在分别那一刻,对我说:别想家、好好干。


别想家不可能,好好干却记住了。作为一名农家孩子,我深知考上军校不容易,唯有努力奋斗不断进取,才能不辜负父母的爱和期望。于是,在军校四年的学习中,后来到基层部队的各个岗位,以及面对如今的工作,我都不敢有一丝偷懒的念头。一句好好干,真的是最好的激励,最好的礼物。


如今,条件好了,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成了大学新生标配,这无可厚非,也体现了时代进步。但相比物质激励,精神鼓励更重要。在大学新生的行囊里,不能缺了那件“精神礼物”。要让父母无私的爱,一颗上进的心,时刻陪伴每一位学子的成长。


大学是一段美好的青春岁月,也是自强自立的开始。大学生不妨对物质看淡一些,对学习进步看重一点,扣好每一粒扣子,才能为美好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庄永明


梦想是永远的行囊

从水壶、脸盆到“苹果三件套”,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大学生入学的行囊在变化,标志着社会的进步。


当年自己带着农家自制的棉被铺盖,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求学的道路。迎接我们的是同样朴素的老师和同学,大家集体乘上学校接站的大卡车,风中飘散着青春的歌声。回忆当年的学生生活,尽管物质贫乏,但不乏思想的盛宴。时常开展的讲座讨论,图书馆里那些只听过书名的经典书籍,寝室里每日睡前神游古今的卧谈,月夜野外河畔听老师讲解《春江花月夜》... ...曾经局限在偏僻乡村的心灵格局在开阔增大,稚嫩的脸庞在日益成熟,读书学习成了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探索真理、追问存在意义成为生命的惯性。


大学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丰富内心,强壮精神的地方。行囊里时常变化的是硬件设备,但不论技术如何改进,产品性能如何提高,但都代替不了梦想,如果我们人生行囊里缺少了梦想,大学生活无疑将黯然失色,拉低我们生命的高度。


——@何冠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